最新著作
預防病症 b型嗜血桿菌是五歲以下兒童細菌感染的重要原因,它可以引起敗血症、腦膜炎、肺炎、關節炎、會厭炎等危及生命的重大疾病,台灣地區五歲以下的兒童也常見這種細菌感染。有些病患特別容易得到嚴重的b型嗜血桿菌感染,包括:人類免疫不全病毒感染、先天性免疫球蛋白缺陷、骨髓移植、先天或後天性無脾臟病症、接受化學治療的癌症等。根據台灣的調查,這種細菌感染在國內的發生率比西方國家低。 疫苗成份 利用這種細菌的包被成份製成的非活性疫苗,可以有效地預防感染。國外一般將這種疫苗簡稱為Hib疫苗,國內有些報章媒體利用其發音翻譯成喜伯疫苗。美國常規注射這種疫苗之後,發現疫苗可以產生群體保護(herd protection)效果,所以疾病發生率下降的幅度超乎預期。 接種方法 b型嗜血桿菌疫苗的接種方式為肌肉注射,不同廠牌有不同的接種時程。台灣於2010年3月1日起,將白喉-破傷風-非細胞性百日咳-注射小兒麻痺-b型嗜血桿菌五合一疫苗納入幼兒常規接種項目,建議在2、4、6、18個月一共接種4劑。 不良反應 最常見的不良反應是注射部位的紅腫與疼痛現象,發生率大約是百分之二十五。這些反應都很輕微,而且大多不會持續超過二十四小時。發燒與煩躁不安等全身性副作用的發生率極低。 國內現況 疾病管制署於民國八十五年二月至八十八年六月間進行了「侵襲性嗜血桿菌疾病監測作業」,一共收集一百零九例嗜血桿菌感染症個案,其中九十例是八歲以下兒童,在這些感染者中,有二十九例出現水腦、腦室炎、智能障礙、聽覺障礙、運動協調功能失調等後遺症,並有九名四歲以下的幼兒死亡。根據統計,國內五歲以下幼兒罹患侵襲性b型嗜血桿菌感染症的盛行率為每年十萬分之一點九,發生率雖不高,但是一旦發生,就很容易導致嚴重併發症,甚至危及生命。在1999年通過實施的傳染病防治法將侵襲性b型嗜血桿菌感染症列入第三類法定傳染病。2010年3月開始台灣公費注射含有b型嗜血桿菌疫苗成分的五合一疫苗,這種細菌的嚴重感染發生率大幅下降。
網站外觀改版:2003.10.01
(TMN) Since June 09, 2002
No. of page hits since March 22,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