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n-logoolddoc-10-s
華語健康資訊入口網站(臺灣健康資訊網)- 老醫之家系列
olddoc
(一九九六年三月創刊)
再談母語(台灣閩南語)教學的亂象-鷸蚌相爭
(改寫自《母語教學的亂象》原文)

吳昭新

(Posted Mar. 15, 2012)
(到華、臺語注音符號教學首頁)

閩南與音標系統(方音符號系統)教育部公告:中華民國87.1.12;台(87)語字第87000577號
筆者於2005年寫了《母語教學的亂象》一文刊載在《台灣文學評論》期刊上,過了三年後的現在,情形有了一些改變,想根據新舊資料再談一次感想。(註:1)

在爭論、爭執了多年之後,於2006年年底,台灣教育部終於公佈了教育部版《台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表面上似乎解決了爭論了多年的『台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法』的問題,其實不然,我想沒有一個人是真的滿意的,羅馬字拼音各派也不一定會遵守,這樣不但多了一種拼音法,反而使問題更複雜化。(註:2)

生為一個人無不深愛其故鄉、不愛其故鄉的母語者。很不幸的是只有生於台灣島上的人民為例外,在故鄉美麗島上生活卻不能講、學習其母語,更不能研究竟長達五十年之久,還要到國外才有自由學習和研究故鄉的語言的機會。早期由台灣到國外的留學生很多都到國外才學習母語的事實,另外研究母語的兩位先驅王育德教授和吳守禮教授,一個到日本一個到美國研究母語,兩位的學術研究的交流只能在檯面下進行,王教授本想於退休後到美國與吳教授見面,卻因王教授患心臟病急逝東京而未能如願,這些都是母語教育、研究的歷史事實。(註:3) 台灣母語教學,尤其是台灣閩南語教學,問題重重,有些問題巧妙地被轉移焦點、隱藏起來,讓一般大眾以為只有羅馬字拼音法的爭論,不知道還有其他重要問題的存在,其實這羅馬字拼音法不過是台灣閩南語教學種種爭論事項中之一而已。

近二十年來,母語教育、學習有機會搬上檯面,能在台灣本土自由教學以來,有很多愛故鄉的人士能公開全力投入教育推展母語的行列,貢獻他們所能的一切。可惜的是,或因語言學教育背景的不同,或因使用的標音符號各有其所堅持或主張,或因錯誤認知有不少母語是有音無字(是『音字脫節』,非無文字),或甚至有為廢棄漢字並為拉丁化台語鋪路(中國共產黨的最初目標-中文拉丁化)的主張等,以致母語教育呈現一片混亂場面,教育部更不知所措,讓反對母語教育者(大中華民族主義者-政治野心者創造出來的政治用語)暗中竊喜,趁機多方予以反面宣揚,成為母語教育推展的障礙,實在令人痛心。

本來要執行或推行一件事在方法上要有一個標準依據似乎是一件理論上聽起來很容易說服眾人,很合乎道理且比較能快速達到目的的手段,但是有時候卻是似是而非,尤其是事關人性的弱點因素(名、利)時就不一定如此,反而會讓事情更複雜化而造成同志間(台灣主體意識)互相仇視、污蔑,這是同為母語推展貢獻的人最不願意看到的不幸。事關母語教育就是帶有濃厚感情因素,認同鄉土意識的一件大事,因而不能只依靠似是而非的理論,就要硬性規定一種不一定為大家所能接受,但又要大家遵循的鐵定依據。

我們教學母語的目的,在於盼望生於斯土美麗台灣島的人都會講、寫自己的母語(包含閩南系台灣話、客語、南島語,當然我們也認同台灣的新住民的後代也會講他們父母親、祖父母親的母語鄉音,如同不少台灣到美國的新住民的父母親要他們的小孩會說台灣的語言一樣,但是能繼續幾代則依大小環境的變遷而異),如此期許子孫後代能瞭解祖先辛苦的經營歷史與故鄉的美麗江山,認同自己的母親故鄉-台灣。

然而我們也不希望我們的子孫後代學不三不四的母語。雖然母語中有些字或詞有不同的發音,但是這只是鄉音之差異,而且也漸漸自然地有通行音的形成,而其他語言也多有相同情形,並不是台語特有的現象,絕不可以變成反對母語教學的藉口。有人更不知反省,不但不認真去學習校正自己不正確的母語發音,反而硬說是自然語言而利用媒體的優勢大肆宣揚其不三不四的母語。

固然語言是活的,不斷地在變,每天有新的語詞出現,但是大多是曇花一現,很少能留存成為固定的語詞。現在另有一些人因受中國國民政府的壓制各母語的政策的惡果,以致不知道正確的台語用字或用詞,而有使用毫無意義的華語用字或用詞以台音來發音,或者反過來以華音諧音隨便捏造毫無根據的台語字詞的錯誤情形,以訛傳訛,在媒體上大肆傳揚,後果讓人憂患,我們有需要把正確的台音及台語用字、用詞留傳給我們的後代。

我們由衷盼望各位愛故鄉母語的人不要再拘泥於自己的主張,不要再互相詆毀或欺騙、隱藏,只朝向能講、寫母語,傳承母語的共同目標攜手努力邁進。

台灣閩南語教學有三項主要問題存在。第一項是標音(拼音)問題,第二項是用字問題,和第三項的廢漢字即完全使用羅馬字書寫的問題也就是白話字的問題。有關第一項的標音(拼音)問題,我們歡迎使用任何教學方法、音標,只要能達成正確地講出自己母語的目的就可,第二的用字問題是學習母語如何書寫以便傳承母語文化,這是我們這一代人應盡的責任,第三的廢台語漢字問題,簡直是無法想像的一小撮人的夢言,至於其他語言學上、語源學上的更深入的專業問題或主張應該留給學者做為學術研究的題目。

(一) 標音(拼音問題):

關於母語標音(拼音)的問題,所謂標音應該是為漢字標出台語語音的意思,羅馬拼音也應該是標音法的一種,但是如前述主張羅馬拼音派之中有人想廢止漢字完全使用羅馬字來書寫台語,所謂的白話字(全羅),因此他們就不喜歡把羅馬拼音歸入標音法之一種,主張白話字的一派舉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其實反對派也可以舉出同樣的各種理由出來,本文的目的是要一般大眾了解現實台語教學的混亂裝況,所以為節省篇幅,在本文並不想把這些理由一一說明。

也許有很多人會覺得學習台語很困難,因為標音符號難學,其實在講台語的社會生活環境中要學好台語發音並不那麼困難,只要把標音符號學好,就不會有什麼大問題。也許大家會問,台語那麼多種標音符號中應該學哪一種標音符號較好。

在此我不避嫌,我首先要為我所熟用的台語注音符號說幾句話,因為沒有人在這羅馬字標音法的爭執中的關鍵時刻提到其存在,故意忽略其存在,不讓一般大眾知道其存在,致使其失去參與公平討論的機會。

實際上台語的標音(拼音)符號主要只有兩種系列,第一系列為基本上以羅馬字(就是 ABC)作為標音符號的,如教會羅馬字拼音法 (在台灣已有一百四十年使用歷史,教會有關的人士有一些人會使用)、台灣語文學會擬定出來的叫做 TLPA 的拼音法和中研院余伯泉提出的通用拼音法,另一系列則是以大家最熟悉的華語(國語)注音符號為基礎延伸出來的「台語(閩南系台灣話,簡稱台語)注音符號」(已有六十年的歷史),因現在檯面上推展台語運動的人士,主要是所謂羅馬字派的人士,因此有意隱藏其存在,以致少為一般人所知悉,尤甚者連不少台語系畢業的學士、碩士都不知道。

有關羅馬字拼音法,現在有很多熱心人士在積極推動,是現在推動母語的主流,所以應沒有什麼問題,不必要我在此贅言;只是羅馬字拼音本身也有派系,主要有三種,過去十多年來,互不相讓,甚至互爭教科書市場及推廣經費,這才是問題。

至於「台語注音符號」則如前述被誤認為是代表威權時代的產物而遭排斥或故意被忽略,其實其存在也已經有近六十年的歷史,是閩南人朱兆祥教授於一九四六年依據國民政府的國音注音符號延伸發展出來的。當時的國民政府為了要把在大陸推行失敗的國語推行政策極力在台灣強制推行,因此認為台語注音符號有違背當時的國語政策的推行而把它壓制下來。朱先生也遠走新加坡,任教新加坡南洋大學,後來客死異鄉。所以台語注音符號的命運是跟當時的台語是同樣的,一直到了改朝換代才重見天日,這一段故事很多人都不知道,至今仍然把「台語注音符號」誤認為是極權專制政權的工具。

注音符號原本是為漢字注音而設定的符號,是根據漢字的篆體楷寫而來的。1913年由國民政府教育部中國讀音統一會制定,起初叫做「注音字母」,於1918年由教育部發佈,共計39個字母,以後修正為現在的37個字母。1930年中華民國政府把注音字母改稱為「注音符號」,正式的稱呼是「國語注音符號第一式」, 1931年,教育部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為便於書寫跟編排字典、詞典,把ㄧㄨㄩ三個符號移到最後,也另定「國語羅馬字」於1938年由國民政府大學院公佈,以資應用,此套羅馬字於1986年修訂成為現在的「注音符號第二式」。

「注音符號」,國民政府在大陸時期一直推展不開來,直到1945年來到台灣時才能強制台灣人民學習,諷刺的是台灣人民也曾一度成為所謂的「國語」模範省。

「華語注音符號」一共有三十七個,而「台語注音符號」則一共有四十六個,其中的二十七個符號是跟華音的注音符號所共用的。所以實際上為了要學習台語注音符號需要新學習的注音符號才十九個。而這十九個注音符號中有四個是華音聲符(子音)的濁音,另外四個是華音韻符(母音)的鼻音,還有五個是複合母音,所以真正要新學的音標只有六個而已,學起來並不難。實際上在台灣,七歲到七十五歲的人都學過華語注音符號,現在小學一年級甚至幼稚園生就已學會華語注音符號,所以多學六個台語注音符號並沒有什麼困難,實際教學上也證明確是如此。

有關羅馬字音標和台語注音符號的教學工具,坊間已有很多書籍,在網路上也有不少很好的網站,故不必在此再贅言。

至於標音(拼音)符號的選用,我認為大家都各有其所喜好或環境,要學哪一種音標都沒有關係,你熟悉哪一種方法就用哪一種方法就好,只要能達到把台語語音正確地表達出來就好。這就好像華文電腦的輸入法雖然有很多種,只要能用你最熟悉、最習慣的輸入法就好,你要用哪一種都沒有關係,各位看看多種華文輸入法有沒有妨礙華語電腦的發展。現在最重要的是,如何來挽救瀕臨滅絕的母語,不管用哪一種標音符號都沒有關係,不要故意污蔑忽略非我族類就好,其實會一種標音符號的人要學其他種符號易如反掌,不需要一小時就可以學好,只是無心研習或心存排斥而已。

說到羅馬字拼音,最近十年來鬧哄哄的台語閩南語羅馬字拼音符號之爭更讓台灣人痛心不已。原來羅馬字派又分教會羅馬字派(包括漢羅並用的漢羅派、更進一步想廢漢字變成全羅馬字的全羅派和連漢字本音都想廢棄的拉丁派)、TLPA(台灣語文學會的派系)和通用拼音派三大派爭論不休。教羅派挾其一百多年的悠久歷史、教會影響力、以及在政治上堅持維護台灣主體性的政治功勞,攻佔教育部屬下的國語推行委員會而佔上風,但到前年為止,五年來通用派卻也攻佔華僑委員會在台灣北部和華僑界大力推展其拼音法,直到前年才敗陣下來。雙方幾年來用去了不少公家資源,自前年通用派敗陣下來後,在政治掛帥的社會生態下教會派和TLPA派因彼此間之差異也較少,又攻佔國語推行委員會,雙方妥協後終於產生了兩派的混血兒《教育部版羅馬字拼音方案》於2006年年底由教育部公佈。雖然如此,通用派也不甘就此示弱,挾其過去數年來累積下來的成果,準備反抗到底,究竟鹿死誰手還不知,台灣閩南語的拼音法還有一段淒慘的廝殺路要走是明顯的。說到羅馬字拼音法之爭,日語也有兩套羅馬字拼音並用,無礙使用,而且日語使用羅馬拼音比起台語使用羅馬拼音容易好幾倍,但也只是為外國人或日英、德、俄、法等外國語字典、或有需要的人而存在。(註:2)

至於由前述的國語注音符號延伸出來的「台灣閩南語注音符號」,於1946年由教育部的國語推行委員會的前身台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公佈為「台灣方言注音符號」,只是不幸逢上積極推行「國語」來壓制台語的時期,就跟台語一樣被壓抑下來。雖然如此,此部「台灣閩南語注音符號」(初稱方言注音符號),在這期間也有被部份台語學者及一般人所使用,另一邊在各派羅馬字派互爭期間,因政治掛帥的驕傲吧,把一套本來已公佈的「台灣閩南語注音符號」視若無睹,從沒有被提出到檯面上來做公平的討論。

若從學術上研討,教羅派所指點之注音符號的缺點,其實也是所有拼音法的共同缺點,並且教育部也從來沒有廢棄這一套注音符號。暫且在此厚顏引用國立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文學語言研究所教授兼所長、台灣語文學會會長姚榮松教授為最近出版的拙著《台語文讀本》所賜序文的一段為我自己的說法做潤飾:「…說完本書用字之特色,回來得談台灣注音符號在現階段國民中小學母語教育的功效。吳醫師在自序中,指出了當前母語教育的亂象,客氣的比方是「鷸蚌相爭」,既然不能雙贏,即無人得利,若果鷸蚌是指羅馬字(ABC)派,在爭了五年之後,現在塵埃落定,以「台灣羅馬字」作為教育部推行母語之統一音標。然而在爭執之過程中,人們似乎忘了注音符號(ㄅㄆㄇ)自民國三十四年,就是國語會推行閩南語的基本工具,早年還印了一些會話教本,現在坊間還有不少國台雙語的注音字典,當年皆用朱兆祥-吳守禮編的這套,為什麼政府在推動所謂「鄉土語言」教學以來,即逐步把ㄅㄆㄇ束諸高閣,不但不提倡,甚至想以羅馬字取代了事,這是吳醫師所不能理解的,當年朱兆祥走人與國語會推行逆向對待「方言」有關,後來ㄅㄆㄇ總算重見天日,甚至教育部民國八十四年公告「人文教育指導會」研究鄉土語言教育的音標符號,還是兩套並行,注音符號還在併用之列,但是政黨輪替後,國語會經過幾年的紛紛擾擾,終於把ㄅㄆㄇ也丟掉了,未來將只推薦台羅一套。吳醫師似乎是怪這些學者委員們,但是以筆者個人的參與與見證,似乎也不必太悲觀,因為不管九年國教的音標怎樣定於一尊,民間習慣的標音法肯定不會一夕之間完全消失,因為文獻俱在,各取所需,注音符號一直也是各家閩南語教材最重要的輔助工具,只要國語文教學,沒有改弦更張 (即改用通用拼音教學),ㄅㄆㄇ永遠是國小低中年級最熟悉的符號,小學老師也使用得得心應手,因此,只要這套注音教材,能引起廣大母語教師的關注,將來可以再按年級發展出一套全方位的注音符號閩南語教材,很難說它不會成為國小教師的最愛。寫到這裡,我似乎已完全支持吳醫師的想法,讓我們重新出發,編出一套簡易的注音符號教材,讓小學生也能自學,一旦閩南語的注音字模確定,也能編出一系列的世界名著台譯閱讀系列,使老少咸宜,極有可能開創「台語教材」的另一個新天地。…」。我很感謝姚教授的極力推薦美言,但是可能姚教授誤會了我的「鷸蚌相爭」的意思,我的意思是「虛擬不實存的大中華民族思想的人」得利,他們高興看到台語推動者互相殘殺,阻礙了台語的推動。(註:4)

教會羅馬字派為爭取台語的地位以及在政治上為台灣主體性所做的努力功勞是有目共睹的,是沒有人可以否定的,但不能就因此把其他有利於拯救台語的機會藐視忽略。坦白說不管是哪一種標音(拼音)符號中沒有一套是完整無缺的,不只台語,所有語言的拼音或注(標)音都是一樣,所以才有國際音標的存在,然而沒有一種語言是以國際音標直接做為其拼音法的,因為太正確,也就太複雜了,真的難於學習。

(二)用字和廢漢字問題:

做為一個台灣人的最重要、最後的目標是把台灣閩南語自瀕臨絕滅的邊緣救回來,不管使用哪一種標音符號都沒有關係,但是台語漢字一定要保存(要改良簡化筆劃都可以),這些為台語爭取奮鬥的人都應該受尊敬,但也希望這些人不要落入天安門下的兩種人,希望他們是較少數的第三種人,是少數但是確實其存在,他們絕不會為一時的『名或利』而爭吵,只為拯救全部台灣人的台語於瀕臨絕滅而奮鬥。

有關台語漢字的存留或廢止漢字完全羅馬化(所謂的台灣白話文)看看近鄰也沾到漢字文化影響的日本為例,自犧牲了不計其數的明治維新志士後,一百多年來儘管一直有極少數的一群人主張廢棄日本漢字和兩種假名,甚至在二次大戰戰敗後,也有著名作家志賀直哉主張全盤羅馬字化(法語),現在還繼續有極端偏激人士繼續在主張,但一百年來始終不成氣候,其原因不言自明。(註:5)

除了上面所提極少數一群人外根本就沒有人說要把日語的漢字和兩種假名(平假名和片假名)廢棄完全使用羅馬字來表達日語的主張,但是不要只看到網路上有這一種主張就以為有很多人有這一種主張,現在是網路萬能時代,即使是數億人之間的一個人的主張也可以在網路上表達出來。此外也不必常把韓國或越南廢棄漢字的例子拿出來做樣板,看看韓國的例子,誰掌握政權誰的主張就佔上風,誰能保證激情的反彈過後有回復理性的日子,實際上現在反方向的氣象正在萌生。在隔台灣海峽的中國,廢正字之後不但第二梯次的簡體字在公佈之後再取消,恢復正字之聲也不斷。(註:5、6)

至於廢漢字談何容易,中國共產黨自蘇聯的1917年十月革命後就開始企圖將華語拉丁化並廢棄漢字,其目的在於解決在蘇聯遠東的10萬華工的文盲,以解決中國大多數人的識字問題。當時在蘇聯的中國共產黨員瞿秋白、吳玉章、林伯渠、蕭三等人與蘇聯漢學家龍果夫、郭質生合作,研究並創制拉丁化新文字。瞿秋白寫成《中國拉丁式字母草案》,于1929年由莫斯科中國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出版社出版,1930年,瞿秋白又出版了《中國拉丁化字母》一書。1931年9月26日在蘇聯海參威召開的中國文字拉丁化第一次代表大會上,又通過了書面方案《中國漢字拉丁化的原則和規則》。可是,甚至在1949年中國共產黨掌握政權後,以其專制極權的行事都無法做到,只好於1956年公佈第一次簡體字,以粗製濫造的簡體字企圖暫時做為拉丁化的墊腳石,到了1977年又推出第二批,由於第二批在國內造成了巨大的混亂,落得八年後便由中國國務院下令取消了,所以現在大家爭論不休的簡體字,是指第一批的 2238 個字而已。至於「漢語拼音」,雖明知有明顯的缺點,中國挾其強權、專制及人口優勢,使國際漢語學界不得不將錯就錯,採用成漢字的標音符號。(註:7)

再說日本的漢字,當二次大戰終戰時於1946年以將來廢止漢字為前提限定漢字(叫做當用漢字)為1850字,至 1981 年不但沒有再減少反而為實際需要,將漢字公佈增加為1945字(改名常用漢字)以便日常之需要,並且將其中 1006 字訂為教育漢字,在小學六年教育中必須學的漢字,但至 2001 年不得不再增加姓名用漢字 285 字,共2230字。此外日語中,尤其在二次大戰後,用片假名表述的外來語增加過多,以致有很多日本人不知道這些詞句的意義,因此從 2003 年開始由國立國語研究所提案,調查研究將不容易被了解的片假名外來語逐漸轉換成容易了解的用詞,到 2006 年三月為止共四次提案轉換的用詞有 176 詞,查看轉換後的用詞,絕大部分是漢字,只有一兩個詞是漢字加上片假名,實際上在日本報紙上可看到的漢字達 4000~5000 字,在雜誌上可看到的則達 8000 多字,日本教育科學部根據 2005 年該部所屬文化審議委員會國語分科會漢字小委員會的報告認為因資訊技術的普及以及日益增加的漢字需要,開始著手檢討常用漢字政策,目標放在四、五年後,此外又在今年(2008)1月9日另外接受「岡」「阪」「鹿」「熊」「茨」「埼」「梨」「奈」等縣名漢字為常用漢字,可見「表意文字-漢字」的存在價值不但不會降低,而是有其實際需要。本來減少漢字的目的是難寫,沒有想到自電腦進步普及後,反而解決了難寫的問題,該委員會以2010年為目標,正在研討除了增加「常用漢字」外,以『能讀、能了解、能以電腦等資訊機器鍵入書寫出來』為基準,另增設「准常用漢字」。(註:8)

(三)台語漢字字、辭典:

至於有關台語的字、辭典,近年來在台灣出版的,不論一般學習用的或學術研究用的,兩種標音法都有,使用注音符號標音的辭典已有幾部厚達 3000 頁的大部頭辭典,且語言學專業內容勝過以往為學者所珍惜的日人所編的臺日大字典以及中國所編的辭典,也遠超過羅馬字派的辭典,用字也可以說沒有所謂的有音無字(應該說是音字脫節)的問題,只有各家爭論選用哪一個字或須造極少數新字(二十個字以內)的問題而已,只是本土學者因門派的歧見以及一般學者的崇外貶內心態(這不只是台語學,也是存在於所有各學門領域學者的共同心態-文人相輕、意欲留名為創始者),故意不提或忽略,以致少為一般人所知而已。舉例於2000年出版的吳守禮教授的《國臺對照活用辭典》,台語學者董忠司教授的評語謂:「…具有許多優點的:一則將以前種種華 (國) 臺字典辭典的優點全部吸納;二則在詞條收錄上,遠遠超越往昔;三則關於台語漢字,諸說並收,選字精審;四則標註詞性,最便於教學、研究和寫作;五則收音詳實,方言之異、文白之分,採錄精詳;六則多備例詞、例句,觸類旁通;七則在字形字音字義詞性上,解說精審,超越前人;八則作者台語和華(國)語造詣深厚、華(國)臺貫通,左右逢源;九則音檢、形檢皆可,檢索方便。十則逐字注音,方便自我學習。這些,還不足以完全說出這本辭典的優點,相信讀者從日常實用上、從教學自學上、從古書研讀上、從文化社會上、從學術研究上……都能獲得很多心得,自行體會本辭典的種種好處」。

對於太複雜的漢字的簡化我是贊成的,只是不要像中國的簡體字把同音不同義的字全部歸類為一個字以致混淆不清的情形屢見不鮮,也屢受中國語言學者所詬病。台語所需要的漢字我私自認為(我不是語言學者)先找出確定其本字後,如果其本字過於繁雜時我們可以簡化它。如果有需要我們也可以造新字來補其不足,其實這種情形不會超過二、三十個字,萬萬不可在漢字中間夾寫羅馬字(所謂漢羅),請各位想像如果在日文的文章中把平假名或片假名全部改為羅馬字的話會變成什麼樣的情形,而為什麼一百年來日本語言學者都沒去做呢?日語中的片假名、平假名都是跟注音符號的「ㄅㄆㄇ」一樣是從漢字的偏、旁、字根演化出來的。至於部份語言學者專家所主張或暗地裡所企圖的全羅化台語是與台灣海峽對面的中國的一小部份學者的企圖如出一轍,他們的依據是部份語言學者的拼音文字優越學說,其實這學說並未成為定理,反對者比比皆是,也因而在如中國極權專制國家也尚無法恣意執行,何況在民主台灣。至於漢字難寫的問題,如前述,跟近來日文增加常用漢字的理由依據相同,現在電腦的發展已解決了這一從前反對漢字的藉口,現在使用電腦,你所講的語音就能夠顯現出你所需要的漢字,不管你是使用哪一種羅馬拼音或注音符號都是一樣,台語漢字也是同樣可以顯現出來,不只如此,現在完整的語音輸入法也近在眼前,很快的將來只要你使用正確的華語或台語或客語說出聲音出來,電腦上就會出現你所需要的漢字,漢字難學的藉口已被科學的進步所攻破。不過簡化漢字筆劃我是贊成的,只是簡化時要有所依據遵循,能讓人口服心服才好。至於說漢字數目過多的說法,實際上台語用得到的常用漢字不會超過四千字,不要拿康熙字典有七、八萬字來嚇唬一般人,更不能以有些字在電腦上沒有做藉口,簡直是削足適履的說法,電腦上沒有的台語常用字不會超過三百字,連極罕用字的字一起算也不會超過 1,800 多字而已。如果教育部有意要造字也不過花幾十萬元就可以解決的事情。就本人的估計,四百年來台語用到的漢字連異體字、俗體字、罕用字都算在一起也不過 10,631字,其中 7,987 字包含在大五碼的 13,051 字中,另 862 字也包含在微軟 office 2003 版以後的版本,所以需新造的字不過 1,700多字,且其中絕大部份是極罕用字,真正日常所需要的不過二、三百字而已。

(四)不可重踏專制體制下的壓制語言之路:

其實台語的羅馬字拼音或注音符號可以兩三種並用,而由個人自由選用各自所需,只要把台灣閩南語正確表達出來就可以,至於要使用哪一種漢字又是另一項問題,另外解決。

如同現在大家所使用的電腦上漢字輸入法種類雖很多,每人都各取所需,也沒有使電腦的發展緩慢下來,反而更為便捷。統一為一種拼音法,冠冕堂皇,理論上是講得通的,但同時也是似是而非,實際上是另一種威權、專制的做法。我們剛從專制的所謂『國語教學』五十年來差一點將自己的語言『母語』消滅掉,這一種痛苦大家那麼快就忘記了嗎?還想利用同樣的方法來規定只有一種拼音法的『專制方法』來教台灣閩南語嗎?大家想要被各位的子孫稱為另一個專制的蔣家政權嗎?我不相信。

現在大家所用的台語是從閩南各地來的人傳下來的語言,到現在有的還保持原來的腔調,好像漳州腔、泉州腔、廈門腔或其他各地的特殊腔調等,有的則除了老一輩的人外已經不多用了,或者已演變融合了。我們的目的是要給一般人學習現在大家在使用的正確的台語發音,不是學習或研究語音學的問題,因此大家只要學會常聽到的通行語音,另外能聽懂各地腔調語音即可,已經不多用或因演變而不用的語音則暫時可以不必去花時間。

《結語》

學者,學者,是美名,但有多少人是名副其實的?康熙字典,收字多,是漢字學界常用的工具書,但故事也多,兩位總編纂未等及書出版即先辭世,王錫侯一家老小因考證而遭株連,前後上下牽連近百人,文人相輕、相妒、相害何其多;國際間人權、正義說得天花亂墜,看看國際間聯合國、WHO等以正義化身為標榜的各種機構如何對待台灣人的人權、正義的現狀,除了各自的利益,明言『國家的利益在正義之上』,為了『利』字當頭『免談正義』,做為一個台灣人,你真的相信嗎?企業家可以堂而皇之,面不改色地說商人無祖國,眾人還是稱讚阿諛;這是現實。說穿了,『愛鄉』不過是美麗外衣,其實『名、利』才是真正的目的,不管是『潛意識』的還是『有意包裝的』,大多數人終不能戰勝人性的弱點,終究還是穿過『天安門下的那兩種人』,但我仍盼望從事推展台語的同志們是屬於少數的第三種人,大家各退一步海闊天空。(註:9) 筆者不是語言學者,也不是學教育的,不應該置喙母語教學,只是做為社會上一個俱一般平均知識的知識份子的台灣人、母語使用者,自然地將所感受到的現在母語教學的亂象表達出來而已。學者、正義人士、愛鄉者何其多,但我心有戚戚焉。

  1. (註:1)(原文「母語教學的亂象」刊載於台灣文學評論:第五卷第二期;2005年)
  2. (註:2)在網路上的搜尋引擎鍵入『台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可以顯出上百有關『台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各派爭執的網頁。
  3. (註:3) 《我與臺灣語研究》:《從帝大到台大》pp.9~30,國立臺灣大學出版,2002,台北市。
  4. (註:4)姚榮松:《台語注音符號的再出帆》:《臺灣文學評論》,Vol.7: pp. 230~235, 2007。
  5. (註:5)在網路上的搜尋引擎鍵入『廢止漢字』,在維基百科項,可以找出各國(日本、韓國、北韓、越南、中國等)有關廢止漢字的歷史記錄、現況等資料。
  6. (註:6)國務院批轉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關于廢止〈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和糾正社會用字混亂現象的請示》的通知(1986年6月24日)
  7. (註:7)1986: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轉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關于廢止〈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和糾正社會用字混亂現象的請示》的通知(1986年6月24日)
  8. (註:8)日本文化審議會國語分科會漢字小委員會
  9. (註:9)《康熙字典》裏有數百條人命(組圖) (2008.3.15尚可找到)
(為紀念台語研究先驅吳守禮教授百歲冥誕重寫《母語教學的亂象》原文-於 2008.03.17脫稿)

(原文連續刊載於《台灣時報-台灣副刊-2008年四月五日~十一日》)

(吳守禮教授生平事略:1909.3.17 ~ 2005.10.14)

【台語參考網站:】

台語天地:或 http://www.olddoc.idv.tw/chiaushin/index.html

台語文書寫讀本: 或 http://www.olddoc.idv.tw/Taiwanese-6/index.html

(原文「母語教學的亂象」刊載於台灣文學評論:第五卷第二期;2005年)

附註:

2)台語注音符號的參考網站:

  1. 台語文讀本-姚榮松所長(師大台文所所長)序文
  2. 什麼是台灣閩南語標符號-華語版
  3. 台湾 閩南語表音記号とは?-日本語版
  4. What is "Taiwanese phonetic symbol"?-English version
  5. 台湾閩南語常用1000詞-詞彙表-台湾閩南語(台語注音符号、台羅音標標音)、日本語、華語、英語-対応。
  6. 台語會話篇(Conversation in Taiwanese)(-華語、日語、英語對應詞) Vol.-1; Vol.-2; Vol.-3; Vol.-4; Vol.-5; Vol.-6; Vol.-7; Vol.-8; Vol.-9; Vol.-10; Vol.-11;
  7. 什麼是台語注音符號
  8. 台語注音符號總表
  9. 台語注音符號簡說總表
  10. 台語注音符號 (小朋友版)文字版
  11. 七種台語音標對照表 (pdf 檔)(Update:Oct. 04,2006)
  12. 台語注音符號教學 (小朋友版)Flash 版
  13. 台語注音符號教學 (學生版)
  14. 台語注音符號例字
  15. 台語正字二十例
  16. 華、台語注音符號溯源
  17. 注音台語童謠民謠
  18. 一百年來的閩南系臺灣話研究回顧

【回台灣健康資訊網首頁】

【台語文讀本】【台語天地首頁】【母語論壇】【台語正字】【台灣健康資訊網首頁】【老醫之家】
【台灣歷史年表】【台灣情】【李友專-皮膚科】【李秉穎-兒科客棧】
【錢大維-榮總兒童醫學網】【台灣癌症防治網】【彰基腫瘤中心】
【疾病百科-醫網珠璣-老醫精選】


◎台語文讀本-姚榮松所長(師大台文所所長)序文
花神出版社、凡異出版社出版,電話:(03)-5712255。網路上:金石堂、三民、誠品、博客來、成大圖書部、新絲路書局,Yahoo奇摩購物中心都有售。

(吳昭新 醫師;by Jau-Shin Wu, MD, PhD.)e-mail:chiaus.ngo@msa.hinet.net

(chiaushin) Since June 02, 2002
(TMN) Since June 09, 2002

(chiaushin) Since Jan. 01, 2008

Olddoc Since Jan. 01, 2008

(TMN) Since Jan. 01, 2008

(Tai-abc-3) Since Mar.25 , 2008

(Taiwanese-3) Since Jan. 01, 2008

自訂搜尋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