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細胞是否有損傷?)
利用這一類的檢查,我們可以知道肝臟細胞有沒有受到損傷。也就是說 ,確定肝臟細胞有沒有疾病。我們常聽到的 GOT, GPT(Glutamyl Oxaloacetic Transaminase, Glutamyl Pyrubic Transaminase) 酵素檢驗,就是屬於這一類 的檢查。它們有時候又叫做 AST, ALT (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lanine amino- transferase),只是名稱的不同而已,其實指的是同一的酵素,所 以意思是一樣。一般而言,這兩種酵素雖然不是肝臟細胞內特有的酵素,其他的組織細胞也有,但是因為 它們在肝臟細胞內的含量比其它器官細胞 中的含量多很多,而肝臟細胞受到損傷時,會把這些肝細胞內的酵素大量釋放到血流中,而使血清中的 GOT、GPT 酵素的濃度增加,所以說它們是代表肝臟受損傷的酵素,因此,當血清中的 GOT、GPT 濃度增加的時候就表示肝臟細胞受到損傷,就是肝臟有病了。
其實 GOT 的含量並不是在肝臟最多,而是在心臟最多,另外在骨骼肌中 也有相當高的含量。所以這兩種器官 有 損傷時,如心肌梗塞或骨骼肌發炎時,血清中的 GOT 濃度也會上升。但平常當這兩種器官受損傷時,損傷的範圍都小而常 不能與肝臟的彌漫性的損傷範圍相比,釋放出來的酵素總量不大,所以在血清中的濃度的 上升也就不會太高,此外心臟的疾病有它明顯的具有特徵性的症狀,因此很容易與肝臟病做鑑別診斷,在 臨床上並不成為問題。另外在甲狀腺機能 亢進症時也會有輕度的上升。
就這兩種酵素在血清中的上升的程度來說,在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的急性發作時,因為有大量肝細胞受到損傷,所以最為明顯,甚至可高到 2,000 單位以上。血 清中的 GOT, GPT,在典型的急性肝炎病例,在有急性肝炎的症狀後一到兩星期會升到最高,而在一到兩個月後就會回到正常範圍內。如果病人是慢性肝炎的急性發作的情形時,在突然的高度升高後回降時,不會一下子就下降至正常,而常一直長期維持在正常的上限至正常的五倍之間做起伏性的變動。
有些慢性肝炎病人,對於血清 GOT, GPT 濃度的高低程度過於關心、敏感,因而對每次檢驗結果有 10 或 100 單位間的上升或下降,就表現出過度的高興或悲觀。其實,在慢性肝炎,這個範圍的升降並沒有什麼意義 。本來這一種程度的變動,在慢性肝炎,是很自然的病情的過程,不必太過於敏感。當然一直維持在高濃度,比 維持在低濃度,表示肝細胞的損傷較大而持續,因而從長期的過程來說預後較不好。
當肝臟病已進行到肝硬化的病期而肝細胞的持續損傷又不嚴重時,血清 GOT, GPT 濃度不會太高,也常常維持在 80 單位以下,且 GOT 常高於 GPT,而損傷活動性較低時,甚至常在正常範圍內。因此,雖然說,血清 GOT、 GPT 的檢查可以檢查出有沒有肝臟病,但是即使有肝硬化症,如果只檢查血清 GOT、GPT 時,有時候還是沒辦法診斷出有肝臟病。
肝病病人常會問起,需要多久檢查一次生化學檢驗的問題。究竟多久檢查一次才適當,就要看每一位病人的病 情和病期而有所不同。在急性肝炎病人,當檢查結果的 GOT、GPT 值在 300 單位以上時(雖然正常值因不同檢驗 方法而不同,還好,臨床上所用各不同檢查方法的正常值的差異不多,都以 35 單位以下為正常),需要每一星期 檢查一次。如果是在 300 單位以下時,需要每二星期檢查一次;而在 100 單位以下時,則每三星期檢查一次就可以 了。在慢性肝炎 GOT、GPT 值在 150 單位以下時,每二個月檢查一次就可以,而在肝硬化症時,則每三個月檢查一 次就可以了。
另外,我在這裡要向大家提醒的是,不要只看有限的檢查結果的表面上的數字,就隨便解釋肝檢查的結果。真正的肝病專家,是綜合 所有的肝檢查的結果,並且了解每一項檢驗的真正的內含意義及互相的關連後,才做綜合性的判斷,而不是只看 GOT、GPT(一般人所謂的肝指數,錯誤的表達)的高低就做判斷。所以我要再次建議各位,不要為 GOT、GPT 表面上的數值的變化,而時喜時憂,是不值得的。
血清「膽紅素」是紅血球的新陳代謝的廢棄物,當紅血球的生命結束時,就釋放出其最主要的成分「血紅素 」。接著,血紅素再分為「血基質」和「球蛋白」,血基質則再分為「鐵」和「膽綠素」,而膽綠素則再變為「膽紅素」後到血流中。這些過程都在網狀內皮細胞內進行,如此每天有約三十五毫克的膽紅素產生釋放到血流中。
紅血球的生命才一百二十天,也就是說,你身體內今天剛新生出來的紅血球,在一百二十天後,就會自然破壞而從血流中消失。所以說,現在你的血管內所流的紅血球中,最年青的紅血球是剛剛生成出來的,而最老的紅血球是一百二十天前所生成的,一百二十天以上的紅血球一個也沒有。既然每天體內有一百二十分之一的紅血球被破壞,相對地,每天有紅血球的廢棄物(即膽紅素)產生出來。
肝細胞就是處理這些膽紅素的所在。正常的肝臟的肝細胞,一定處理得了每天所產生的膽紅素,所以正常人就不會有膽紅素沉積在皮膚或粘膜的現象,也就不會發生「黃疸」。但是,當肝細胞受到損傷的時候,就不能發輝本來應有的功能,因此處理膽紅素的能力也就降低了。平常能處理好的每天所產生的膽紅素,也處理不了了,而處理不了的膽紅素就會沉積在皮膚或粘膜,於是黃疸也就出現了。正常的肝細胞,能夠處理得了每天所產生膽紅素的六倍量的膽紅素,所以肝細胞受到輕度損傷時,還不會有黃疸出現,這也就是,有肝臟病時,不一定有黃疸出現的原因。
談到肝病的症狀時,大家第一件想到的一定是「黃疸」,就是臉色或皮膚變黃。黃疸在人體中,最明顯且最容易注意到的地方,是眼睛的鞏膜,也就是眼珠的白色部分。但是,肝病不一定有黃疸,在急性 A 型病毒性肝炎,八到十個病人中,也只有一個病人會有黃疸。 也就是說百分之八十到九十的病人並沒有黃疸。至於 B 型肝炎,在台灣 的四十歲以上的人,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已感染過 B 型肝炎,但是這些人中,沒有幾個人有過黃疸的經驗。譬如在大家周圍的大人,幾乎 都已感染過 B 型肝炎,但他們之間,差不多沒有人有過黃疸的經驗。因此不能單單以有沒有黃疸,做為有沒有肝臟病的依據標準。慢性肝炎 的病人中,也只有在病情有急性變化或嚴重時,才會有黃疸出現。至於肝硬化或肝癌病人,也只有在病情惡化或到了末期時,才會有黃疸的出現。
除了肝細胞的損傷外,因為膽紅素從肝細胞分泌出來後,需要經過膽道系統排泄到腸管,所以當膽道系統的任 何部分,因任何原因有阻塞時,都會有血清膽紅素的上升。所以當有膽紅素的上升時,也應考慮到是否膽道系統 有問題。
另外,雖然病例不多,膽紅素的代謝過程有先天性的缺陷時, 也會有血清膽紅素的上升。這些先天性的黃疸症,多發生在新生兒和嬰兒期。還有所謂「生理性黃疸」。(請參照第三章症狀的黃疸項和第九章第十三項新生兒的黃疸項)
在前面已經提到過,有黃疸不一定有肝臟病,因為得到一種叫做「溶血性貧血(黃疸)」的疾病時,也會有黃 疸的出現。要了解其道理並不難,因為當有溶血現象時,也跟紅血球老死時一樣,會有多量的膽紅素被釋放出來 ,而溶血的量超過肝細胞所能處理的能力範圍時,黃疸就出現了。
膽紅素在檢驗時又可分為「直接型」、「間接型」和「總量」。間接型的量是總量減直接型的量。肝細胞受到損傷時,膽紅素的直接型、間接型和總量都一起增加,但在溶血性黃疸的時候就只有間接型和總量會增加,因此膽紅素增加時,只要看間接型膽紅素是否增加,就可以區別到底是肝細胞受到損傷或溶血所引起的。不過,我們要記得,在 急性肝炎治癒後,或者慢性肝炎病情穩定下來後,我們常常會經驗到,雖然所有的檢查結果都已正常,但只有間接 型膽紅素有輕度上升的情形,這一種情形並無大傷害,不必太過介意。(請參照第一章構造與生理之膽紅素項, 第三章症狀的黃疸項,和第九章第十三項的新生兒黃疸項)
(是要看是否有膽道阻塞的情形的檢驗)
1. 鹼性磷酸酵素 (Alkaline phosphatase, Al-P)
2. 丙麩轉氨酵素 (γ-Glutamyl traspeptidase, γ-GT) |
為了檢查膽道系統是否有阻塞,我們平常常用的檢查方法有兩種,一為檢驗鹼性磷酸酵素(Alkaline-phophatase, 「Al-P」),另一為檢驗丙麩氨轉太酵素 (γ-Glutamyl transpeptidase, 「γ-GT」)。
這兩種酵素的上升,都表示膽道系統中的某一部分(或某一段)有阻塞。阻塞的原因,可以是膽道結石者是膽道的惡性腫瘍,也可以是膽道發炎,或膽管因週圍組織的腫脹受到壓迫而變窄小所引起,如胰臟炎或胰臟癌時的黃 疸。因為這兩種酵素在肝細胞內也有,因此肝細胞受到損傷時也常常會上升,只是沒有如上述的 GOT、GPT 那麼 敏感,所以不會有高度上升的情況。
因為膽道的開端在肝細胞間的毛細膽管,因此,如果有這兩種酵素上升的情形發生的時候,而且在大小膽管,又找不出用肉眼可以看的見的阻塞時,阻塞可能就在用肉眼看不到的毛細膽管部分。急性肝炎病例中有一種特殊的情形叫 做「膽汁滯留型肝炎」的時候,就有這一種現象。(請參照第三章急性肝炎的症狀項)
這兩種膽道酵素之一的「Al-P」,除了存在肝臟外,也多多少少在身體的其他各部組織器官。尤其在骨骼,小腸,胎盤其存量的較多。所以除了在膽道有阻塞時會上升以外,骨骼受損傷或骨骼還在繼續生長的時候,會因骨骼來的骨骼性 Al-P 的增加,而致使血清 Al-P 上升。如骨骼還沒有停止生長的十七、八歲以下成長期青少年的血清 Al-P,都會比成人的正常濃度高出很多。例如在嬰兒及幼兒期是成人的約三倍,兒童期是約二倍,思春期是約為一.五倍。
在女性懷孕後期,就因為胎盤來源的胎盤性 Al-P 的關係,血清中的濃度也會有二到三倍的上升。血型為 O 型或 B 型 的人則會因飲食的關係,而有由小腸來的小腸性 Al-P 的出現,血清中的濃度會有稍微高的情形。因此這些時候的血Al-P 的上升,應算是正常的。不要以為有肝膽道的疾病來加以治療。
至於「γ-GT」 則也有另外的特性,就是,喝酒的人或正在吃某特殊藥物(如癲癇藥或安眠藥)時,也會有血清γ-GT的上升的情形。因此,光有γ-GT 的 上升或上升特別高時,應該問清楚病人,有沒有喝酒或吃藥。
膽紅素是從膽道分泌排泄到消化管,因此膽道有阻塞時,血清膽紅素也會上升,且上升的程度與膽道阻塞的程度成比例。但有另外一種叫做「膽紅素、膽道酵素分離」的情形發生時,應特別注意。就是血清膽紅素正常但卻有血 清 Al-P 或 γ-GT 的高度上升,或膽紅素的上升程度與 Al-P 或 γ-GT 的上升程度不成比例的情形。有這些情形時,應該考慮是不是肝臟內有「佔位性病灶」就是「腫瘍」的可能性,這種腫瘍不分良性或惡性,都可能有這一種「膽紅素、膽道酵素分離」的情形發生。
(反應肝細胞的受傷程度的檢驗)
1. 血清白蛋白 (Albumin)
2. 前凝血霉時間 (Prothrombin time, PT)
3. 部分凝血激素時間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PTT) |
當肝臟受到損傷的時候,我們都會常想知道,究竟肝細胞是不是損傷得很嚴重? 要不要緊?或肝臟的機能還剩下多少 ? 是不是嚴重到會影響生命? 等等問題。也許各位馬上會有疑問說,在上面所談過的血清GOT、GPT 濃度的高低 ,是不是反映了肝細胞受傷的程度?看起來 GOT、GPT 的高低,好像就表示肝細胞受傷的程度,以為GOT、GPT 呈 高濃度時比 GOT、GPT 呈低濃度的時候,肝細胞受損傷的程度比較嚴重。但是,我們必須考慮到,我們據以討論 的數據,是連續時間的一個點。我們不知道,現在的這個數字是在肝細胞受損傷後的第一天或第五天時的檢查結 果。雖然同樣是100 單位,卻因這是否為肝細胞受損傷後的第一天或第五天時的檢查之差,所表示的意義大有不同 。因為這兩種酵素,在血流中只能停住四到五天,就會被排泄到體外。因此,第一天是1,000 單位的血清酵素濃度 ,在第五天時可能只剩下 100 單位了。所以除非,如在慢性肝炎病例時,有長時間的連續性多次的數字,來做比 較,我們很難說100 單位的數字比 50 單位的數字,表示肝的損傷的程度較高。 說真的, GOT、GPT的高低並不能 代表肝細胞的受傷程度的。那麼應該做哪一些檢驗,才能知道一個病例的「肝細胞(機能)的損傷程度」或「肝 機能的存留度」有多少呢?
在前面已提到過,肝臟主掌人體的三大營養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的新陳代謝。因此我們就想到,是不是可以利用測定這些機能的保留程度來評估肝臟機能的保留程度。我們發現,肝臟對於碳水化合物和脂質 的新陳代謝的機能,因為跟其他器官的機能重複,又錯綜複雜,所以無法利用來評估肝臟的機能,但是肝臟對於蛋白質的新陳代謝的機能,倒可以用來評估肝臟的機能。
「白蛋白」 (Albumin) 是蛋白中之一種,而肝臟是生成白蛋白的唯一器官,因此我們就可以利用,測定肝臟生 成白蛋白的能力,而來評估肝細胞的機能的損傷,或保留程度。因為白蛋白量在血清中的半衰期(要變成一半的量的時間)大約是十九天,所以肝臟機能受損傷以致生成白蛋白的能力減低的時候,血清中的白蛋白的濃度就會一天比一天降低,因此從測定血清白蛋白的濃度,就可以了解肝臟受損傷的程度。
另一方面,血液的凝固,是靠血中的血液凝固因子的存在才會凝固的,而血液凝固因子,大部分是跟白蛋白一樣,只有在肝臟生成,因此當肝臟機能受損傷的時候,肝臟生成凝固因子的能力也就減低,血中的血液凝固因子的濃度減少,也就較容易流血不止。在臨床上,我們常看到嚴重肝病末期的病人,全身到處有紫斑出現,就是這個原因。因此,我們就可以利用測定血液中的血液凝固因子有沒有減少來評估肝臟的機能的保留度。「前凝血沒時間」(Prothrombin time, PT) 和「部分凝血激素時 間」(Partial ThromboplastinTime, PTT) 試驗,是測定血液凝固因子有沒有缺少的檢驗方法。缺乏血液凝固因子時,這兩種試驗的凝固時間都會延長,而我們也就可以從這些測定時間的延長程度,知道肝機能的「受傷程度」或「保 留程度」,這兩者是一體的兩面,含意相同。
(可以知道肝防衛能力的損傷程度)
丙型球蛋白(免疫球蛋白)(γ-globulin, Immunoglobulin) |
血清中的蛋白(serum protein) 可以用電泳動法 (electrophoresis) 簡單分為五種。如果用簡單的生化學的方法測定時可以分為白蛋白(albumin) 和球蛋白 (globulin) 兩種。白蛋白在前面已說明過,因此在本項不再做解釋。用生化學法所測定的球蛋白量是球蛋白的總量,但以電泳法時,可分 為α1-,α2-,β-,及γ-球蛋白等四種球蛋白。前面三種在肝臟生成,因此肝細胞受到損傷時,每一種球蛋白都會有所變動,但因過於專業性在本文不加以說明。最後一種丙型球蛋白則也叫做「免疫球蛋白」,是由 B-淋巴球 所生成。由於血清中的前面三種球蛋白的量比起丙型球蛋白的量少得很多,因此以生化學法所測定的血清球蛋白的總量,可以說差不多等於血清中的丙型球蛋白的量。
丙種球蛋白的增加,反映著肝臟網狀內皮系的功能。當肝臟受到損傷的時候,肝臟的網狀內皮系的功能會降低,肝臟的網內系的作用是在截住外來的侵略者,而肝臟的網內系的機能降低的時候,肝臟截住由腸管來的外來「異物」-外來侵略者,的功能就降低。異物對身體而言是一種「抗原」,抗原進入體內的時候身體的淋巴球就有所反應而對抗原產生「抗體」。抗體是一種丙型球蛋白,因此,血清丙型球蛋白的增加,正反著映肝臟功能的降低。因此,我們可以利用血清丙型球蛋白的測定,就可以知道肝臟受到損傷。
五.α-胎兒蛋白 (alpha-fetoprotein) |
---|
(甲種胎兒蛋白是在肝細胞癌時所產生特殊的蛋白 )
「α-胎兒蛋白」也叫做「甲種胎兒蛋白」。正常的血清中的濃度為 20 ng/ml 以下。甲種胎兒蛋白,自從起初在肝細胞癌病人的血清中被發現後就被當做診斷肝細胞癌的依據。事實上,現在還是診斷肝細胞癌的重要依據,只是我們已經知道血清甲種胎兒蛋白的上升,並不一定表示病人有肝細胞癌。在肝硬化症病人,也可以觀察到甲種胎兒蛋白上升到400 ng 的病例,只是比例比起有肝癌時較低。另外在嚴重肝炎病例而有廣泛的肝細胞壞死時,也會有甲種胎兒蛋白高度上升的情形。這一種上升情形,過了兩個星期後,很快就會回腹正常的範圍內。除了上述情形外,懷孕時、睪丸癌及卵巢癌等等也會有上升的情形。因此,當血清甲種胎兒蛋白有上升的情形時,首先要想到肝癌,但是除了要想到肝細胞癌以外,還要考慮到其他的可能性,也應該繼續做追綜檢查,看血液中甲種胎兒蛋白的濃度是否會一次比一次升高,如果是繼續升高的時候,肝細胞癌的可能性就很高了。此外,如有這一種情形時,應同時做腹部超音波掃描,且有必要時,還要以電腦斷層攝影做進一步的詳細檢查。
不過我們還需要知道,並不是所有的肝細胞癌的病例,血清甲種胎兒蛋白都會上升。臨床上只有百分之三十到四十的 肝細胞癌的病人,會有血清甲種胎兒蛋白的上升。此外,甲種胎兒蛋白的上升度,也不一定跟癌的大小成比例。因此不可以因甲種胎兒蛋白正常,就放心以為不是肝細胞癌。
因為肝硬化症的病人演變成肝細胞癌的機會很高,叫做肝細胞癌的「高危險群」,所以有肝硬化症的病人,要記得每四到六個月,檢查一次血清甲種胎兒蛋白及腹部超音波檢查做為篩檢偵查肝細胞癌的依據,這樣就可以早期發現肝細胞癌,也就可以在早期治療肝細胞癌而成功的機率也高。
請到篩選過的台灣醫藥資訊網頁 的 總索引 |
(吳昭新 醫師;by Jau-Shin Wu, MD, PhD.)
(TMN) Since June 09, 2002
(肝臟病)Since Jan. 01, 2008
OlddocSince Jan. 01, 2008
(TMN) Since Jan. 01, 2008
(吳昭新;by Jau-Shin Wu: posted May, 1996 初稿;Revised: May 20, 2009 修訂)
(C)吳昭新 歡迎聯結瀏覽,未經允許不得拷背、修改、與公開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