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獨聯盟Homepage | 大事記 | 論壇 | 文化櫥窗 | 台灣國會 |
中國人說,中國因南京條約而失香港,因開羅宣言而得台灣。現因中
英協議,香港失而復得,進而要求依開羅宣言併吞台灣。但大溪檔案裡的
「開羅宣言」,卻只是 1 張長 21公分,寬 19.5 公分的白紙,上面打了
23 行 237 個英字而已,沒有「開羅」也沒有「宣言」。這張白紙上,雖
有台灣將歸還中華民國的字樣,但沒有註明時間、地點,也無一人簽名承
認,包括蔣介石在內。可以說,只要學會英文打字,照上文所示的規格和
「台灣歸還中華民國」的字樣打出來,任何人都可以製造一張開羅宣言,
因為無須羅斯福、邱吉爾、蔣介石簽字。大溪檔案證明,所謂台灣歸還中
國,只是中國人的片面之詞,羅斯福、邱吉爾並未同意。這張無人簽字的
文稿雖被別人廣播了出去,那只是在掩飾羅、蔣、邱三人各說各話的窘態
而已。「開羅宣言」的真相經這次曝光之後,大家拭目以待,看中國會改
以何種理由拿台灣。
(請見附於文後的「新聞公報」, retyped "PRESS COMMUNIQUE")
文/沈建德(前中興大學企管系副教授)
不論國共,其歷史均記載,昔日香港因南京條約而失去,而台灣則因
開羅宣言而得到。在這個意義上,對中國而言,七月一日香港失而復得,
然而台灣卻得而復失,因為六月三十日本人查閱大溪檔案,並沒有所謂的
「開羅宣言」。
根據國共的歷史教材,「開羅宣言」是一九四三年十一月由羅斯福、
蔣介石及邱吉爾在埃及開羅會議後,簽名發表的文件。內容提到,戰後滿
州、台灣、澎湖歸還中國,所以,中國收回台灣係由開羅宣言正式確定。
然而從有關開羅會議的各種著述及官方檔案得知,與會者爭執激烈,並無
共識。最無法讓英國邱吉爾釋懷者為,蔣介石要求會議公報明訂,由日本
竊取的中國領土必須歸還中國,卻不提由日本竊佔的英國領土(例如香港
)必須歸還英國,使邱吉爾懷疑,蔣介石這樣做,是在為戰後收回香港舖
路,而提高了警覺心。邱吉爾會在「開羅宣言」乃至「波茨坦宣言」上簽
字才怪。現在真相大白,邱翁果然在這兩個宣言上均未簽字。
以前大溪檔案管制嚴格,因此本人三年前確定開羅宣言無人簽字,係
依據美國檔案及其官方資料研究而得知。許多中國官民不服氣,認為那是
美國暗中做手腳,否則連世界百科全書都有刊載的開羅宣言怎會無人簽字
。現在中國人沒話說了,因為在大溪檔案裡看到的「開羅宣言」,和本人
在美國檔案中所看到的都一樣無人簽字。大溪檔案的開羅宣言是一張約
19.5 × 21公分大的白紙,標題上打著意為「新聞公報」的英文字樣,公
報的第一段表明它是一個「概括性的聲明」,並不是什麼宣言。
這個本質上是新聞稿的「開羅宣言」上面,除了英文打字之外並無一
人簽字的筆跡,也沒有發搞的日期和地點,事實上連一張新聞稿都不如,
卻被中國人包裝成把台灣移交給它的條約,愚弄、荼毒台灣人超過半世紀
。至今中國仍以開羅宣言為依據,不時在聯合國揚這,準備渡海併吞台灣
。我們應在聯合國向中國討回公道。
從大溪檔案得知,羅斯福原本希望三巨頭簽名發表一份會議公報,因
此和蔣介石會談,知道中國的要求之後,即囑其機要人員起草。檔案顯示
,羅斯福同意「日本竊取於中國的土地應歸還中國」的大原則,但並未特
別提及滿洲、台澎。在西方人的觀念裡,滿州是另一個國度,而台澎已依
馬關條約讓給日本,已經不是中國的土地。屬於日本竊取的部份只是華北
、華中及華南之沿海地區。若台灣算是日本竊取的土地,則美國南部各州
包括加州,也都是美國竊取於墨西哥的土地了。因為這些土地是美國打敗
或強迫墨西哥簽約轉讓而得。中國代表偷偷把「台灣」加入公報草稿,成
為日本竊取於中國的土地之後,無異打了美國總統羅斯福的耳光。羅斯福
隱忍不說,中國卻自以為得計,不知及時改正,反而得寸進尺,種下會議
公報流產的直接原因。
邱吉爾在會議公報上簽字的障礙更大。若依馬關條約而移轉的台灣,
是日本竊取於中國的土地,則依南京條約而割給英國的香港,必將成為英
國竊取於中國的土地,顯然,這段公報的文字明明在羞辱邱吉爾。還有,
前述公報草案只載明中國被竊土地必須歸還中國,而不提英國被竊土地如
何處理,邱吉爾若在這樣的公報上簽字,可能香港在 1945 年就被中國拿
去,而不必等到今年才「回歸」。邱吉爾國之後,必然無法招架國會的責
難。
大溪檔案顯示,開羅會議的中國代表國弱言輕卻多所要求,又嚴重傷
害英美而不自知,以強者姿態強迫兩國,在公報上正式表明接受中國立場
。邱吉爾忍無可然,終於把公報草案上「由中國與東南亞洲打擊日本的作
戰計劃」一筆勾銷,決定不由中國打擊日本,另找史達林合作,計劃由海
蔘威附近攻擊日本,使中國的戰場價值一落千丈,沒有討價還價的本錢。
另外,為了使後世瞭解這會議公報三國並未達成協議,因此,做了三處記
號。(1) 在開羅宣言把「聯合聲明」改成「概括性聲明」;(2) 在公報的
標題方面:把「會議公報」改成「新聞公報」,亦即新聞稿,貶低其重要
性。這樣還嫌不夠,最後,乾脆否定新改的新聞稿:(3) 在法律效力方面
:不留下時間、地點和簽名,由後人自己去解讀,看誰該為稿中內容負責
。
開羅會議後的一個月內,英國外相艾登先在首先在其國會表示,和蔣
介石「一再協商」(沒有決議)政治原則及如何把日本逐出所竊之地。其
後羅斯福也在聖誕節祝辭中,向美國人報告開羅之行,提到曾和蔣介石討
論(沒有決議)物歸原主的原則。艾登和羅斯福的談話,進一步證明「開
羅宣言」和台灣、滿州問題有關者雖有討論但並未有協議。1945年的雅爾
達秘約,羅斯福、邱吉爾簽字同意,滿州的旅順、大連及中長鐵路,蘇俄
享有權利,正式證明他們不但未在所謂的「開羅宣言」簽字,也不同意被
別人廣播出去的中國版本的「開羅宣言」。
過去 54 年因為世人錯誤解讀「容方面:」,使中國有可乘之機強佔
台灣。目前中國又在聯合國依據「開羅宣言」反對台灣進入聯合國,甚至
以之主張台灣是其一省,著手併吞。不管在美國檔案或大溪檔案,「開羅
宣言」不存在的真相既已大白,我們應當如何處置,實無待贅言。
------------------------
這就是《開羅宣言》
所謂開羅宣言,事實上只是一份「新聞公報」,
羅斯福、邱吉爾、蔣介石都沒有簽字。
PRESS COMMUNIQUE
Preseident Roosevelt, Generalissimo Chiang Kai-shek and Prime
Minister Churchill, together with their respective military and
diplomatic advisers, have completed a conference in North Africa.
The following general statement was issued:
"The several military missions have agreed upon future military
operations against Japan. The three great Allies expressed their
resolve to bring unrelenting pressure against their brutal enemies
by sea, land and air. This pressure is already rising.
"The three great Allies are fighting this war to restrain and
punish the aggression of Japan. They covet no gain for themselves
and have no thought of territorial expansion. It is their purpose
that Japan shall be stripped of all the islands in the Pacific
which she has seized or occupied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first
World War in 1914, and that all the territories Japan has stolen
from the Chinese, such as Manchuria, Formosa, and the Pescadores,
shall be restored to the Republic of China. Japan will also be
expelled from all other territories which she has taken by
violence and greed. The aforesaid three great powers, mindful of
the enslavement of the people of Korea, are determined that in due
course Korea shall become free and independent.
"With these object in view, the three Allies in harmony with
those of the United Nations at war with Japan, will continue to
persevere in the serious and prolonged operations necessary to
procure the unconditional surrender of Japan."
台獨聯盟Homepage | 大事記 | 論壇 | 文化櫥窗 | 台灣國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