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健康資訊入口網站(臺灣健康資訊網)- 老醫之家系列
(一九九六年三月創刊)
Old Doc Wu's Home-Dr. 吳 昭 新 的 Home Page
(Posted May 05, 1996; Last updated Feb. 12, 2005)
(回
首頁)
微生物的感染所引起的感染症是很重要的一群疾病。雖然在抗生素發明後,有一段時期因為抗生素對細菌所引起的感染症的治療發揮很大的效果,醫界以為感染症不會再繼續存在,認為感染症的治療已經沒有問題,但好景不常,之後對於抗生素產生抵抗的細菌陸續出現,起初還可以使用繼續新發明的新抗生素來對付,但後來出現了任何抗生素都無效的細菌,而所謂在醫療機構內發生的院內感染也漸成醫療界的重大問題。還有抗生素是對付細菌才有用的,一般而講對病毒所引起的感染症還沒有很好的藥物出現,現在主要還是要依靠預防和疫苗接種的方法來對付。
所謂微生物則包括有細菌、病毒、黴菌等。假如我們能夠找出致病原因的微生物而又有藥物能針對起因的微生物治療時,病症很快就會被控制下來,而真的是藥到病除了。那麼如何來找出致病原因的微生物呢?那就是要在下面談到的微生物檢查了。
細菌檢查在做一般健康檢查時是不會做的,但是當有感染症的時候就一定要做這一種檢查來做為診斷、治療的重要依據,因此在這裡順便簡單介紹一下做為大家的參考。臨床上所用的細菌檢查方法有兩種,第一種是直接把細菌使用染色的方法顯示出來由其形狀來做鑑別,第二種方法則是病原細菌不容易用第一種方法檢查出來時,利用培養的方法使細菌的數目增加後才來做鑑別的方法。第二種方法除了能夠使細菌的數目增加容易找尋外,還可以利用在培養過程中的種種不同的物理化學特性做為鑑別判定的依據。
現在臨床上較容易做培養的是細菌和黴菌,而病毒則培養技術較困難,有時候根本就沒有辦法做培養,因此平常所說培養檢驗就是針對細菌或黴菌而言,而病毒的培養檢查則屬於特殊的檢查。現在有關病毒的檢查多利用血清免疫學及聚合酵素鏈反應 (PCR,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的方法來做,例如有關各型病毒性肝炎病毒、愛滋病病毒、人類乳突瘤病毒(和子宮頸癌有關)和德國痲疹病毒的檢查等就是(請參照有關各項檢查)。
細菌培養檢查除了能夠判定是哪一種細菌外,還可以對培養出來的細菌做所謂的藥物敏感性試驗,來判定所培養出來的細菌對於哪一種藥物敏感,就是說哪一種藥物能夠壓制細菌的繁殖,也就是說哪一種藥物對那一種細菌最有效了,這樣醫師就知道應該使用哪一種藥物來治療。
(吳昭新醫師; By Jau-Shin Wu, M.D.,Ph.D.; May 10, 1996 初稿;Feb. 12, 2005 修訂 )
(TMN) Since June 09, 2002

(Olddoc): Since Jan. 01, 2008

(TMN): Since Jan. 01, 2008

(H-check): Since Jan. 01,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