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資訊導向醫學有關資訊通常可分為三大類:1)學術研究導向、2)實際醫療導向、及3)教育導向-包括:專業性和一般大眾(或消費者)。在這些醫學有關資訊中,資訊技術在研究、實務及教育上都有各方面的功能上的發展和貢獻;其中就網際網路而言,也有多方面的發揮或發展方向,如:一般大眾的衛生教育、衛生行政的政策/政令的宣導和傳達、醫療機構的管理、醫學專業的研究/教育/繼續教育、遠距診療、遠距教學、醫學研究資源的提供等等。因為本文的主要內容以有關醫學教育資訊為主,故在下文只對網際網路上的醫學教育資訊部份做講解。二、 醫學(衛生)教育網站、網頁的發展與現況醫學(衛生)教育資訊網站、網頁可分為兩大類:1)專業人員的教育資訊網站、網頁;2)消費者(一般大眾)的教育資訊網站、網頁;後者通常簡稱「衛教資訊網站、網頁」,提供一般大眾(消費者)醫學(療)資訊 (Consumer Health Information; CHI)。在下文將對於台灣的現況,分別做評介。(甲)專業人員的教育資訊網站、網頁台灣的現狀,專業人員的教育資訊網站、網頁,則大多由各綜合或醫學大學的醫學院、研究機構及各專科醫學會所主持及維護。由於網路的迅速發展,在醫學專業人員的應用範圍無遠弗屆、無微不至,使研究、教育、診療(實務)變輕易、正確、迅速。有關「實務上」的應用,在有關醫療資訊管理的文章、文獻中,可以找到很多分門別類的詳細講述;「研究方面」則可以說所有有關資訊技術上能用到的一切都已應用上了,因此在這一章裡只談到「教育上」的應用部份。筆者以為,在教育上的應用這一項,似乎還做得不夠。醫學教育者應多利用網路做教學工作,不要吝於或懶於把自己的知識貢獻出來。在網際網路發展的早期,筆者即開始在網路上,提供筆者所知的一點點知識,而曾有醫界同仁好意寄 e-mail 給筆者,意思大概是說,將所知道的一切都披露在網路上,等於從前練功夫者把最後的一招都教給徒弟,不留一招做保身之用,這不是很危險嗎?筆者倒不認為如此,知識的教導、傳播和武功不一樣,從事教育工作者,應該將自己所知的一切,全盤呈獻給後輩的教育上,貢獻給社會,以造福全民。負有教育責任的專業人員,尤其是教職人員應該多付出一些時間在後輩的教育上。當然筆者暸解,教職人員為了升遷以及學術上的名譽,而即使是非教職人員,也因每天為了要趕上快速增加的醫學新資訊,沒有多餘的時間,提供自己的知識給後輩和他人,但是他們也應該想到你現在所有的,也是前輩或他人所貢獻的。如前述,目前,台灣專業人員的教育資訊網站、網頁都由各醫學院校、研究機構及各專科醫學會所主持維護,內容品質水準則應無問題,至於內容的規劃、範圍,則尚有多待討論改進和推展的空間,尤其,其應用範圍的教學部份,講堂教學的教材,和近來頗受重視的問題基礎學習 (PBL) 和問題基礎網路學習 (PBeL)方面的教材,雖然有一兩所大學有一些資料公開在網路上(陽明大學-PBL 討論網- http://pbl.idv.tw/ ;台北醫學大學-My Tmu- http://my.tmu.edu.tw/ - 須加入會員;萬芳醫院實證醫學中心 http://www.wanfang.gov.tw/ebm/index.htm),但在量、質在各系、科別上,都仍有差異,而大部分的大學、院校都沒有做到。筆者為避免對特定學校、院或研究機構有所評論,請各位自己到各大學院校及研究機構網站參觀瞭解。(至於是否有些院校只對內開放則不得而知)(時間點: June 05, 2005)台灣的主要醫學會的期刊、雜誌,是台灣醫學會的「台灣醫誌」和中華醫學會(台灣)的「中華醫誌」;前者自 2000 年起網路版已有全文刊載,後者的網路版也自 2000 年起也有一段時間有全文刊載,至於其他專科醫學會雜誌,只舉例其中代表性的內科醫學會的「內科醫誌」則自 2000 年起有全文刊載,外科醫學會的學會雜誌則自 2000 年起有摘要刊載,其會訊則有全文刊載。至於職業公會的專業雜誌中,屬全國性的醫師全聯會的「台灣醫界雜誌」,雖然剛開始時期在網路上都有全文刊載,但是從 2002 年以後,是封閉性的(?),需要從公會首頁進入後,循序找尋才能進入閱讀,從全文搜尋引擎無法找到內容文章。因為其內容,不只有不少很好的專業教育性文章,還有不少很值得專業人員和一般大眾都能共享閱讀欣賞的人文、藝文文章,筆者覺得很可惜。台北市醫師公會的會刊,如果筆者記憶沒有錯誤的話,在 2003 年以前有很多專業性文章,和可以與一般大眾共享的人文、藝文文章,但是似乎自網路上消失後至現在,都還沒有回復,因平面雜誌部份都還有,所以筆者也覺得很可惜(時間點:June 5, 2005)。反觀國外的專業期刊、雜誌,雖然很多學會期刊,只有摘要在網路版出現,但也有一些專業、學會期刊可以在網路上免費閱讀全文,有一些非屬學會雜誌的著名專業期刊或學會期刊,則有出刊半年或一段時間後就開放給無訂閱者或非會員免費閱讀的機制,屬於前者有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 Nucleic Acids Research , BMJ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等,屬於後者有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JAMA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等,讀者想知道有哪些醫學期刊和書籍,有哪些措施,請參考 Free medical journals (http://www.freemedicaljournals.com/) 網站,和 The Free Books4 Doctors (http://www.freebookks4doctors.com)網站。 另外也已有(自 1999 年)網上自由(免費)閱讀 (open access)的 e-Health Journal(電子醫學專業期刊-經過同儕審查)網站,不需要訂閱繳費,例如: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 ( http://www.jmir.org/ ) 等 。在 2000 年,就有人預期 (Over the next few years, many important medical journals will be available online, free and in full-text. The access to free scientific knowledge will have a major impact on medical practice and attract Internet visitors to these journals. Journals that restrict access to their Web sites will lose popularity. The Free Medical Journals Site is dedicated to the promotion of free access to medical journals over the Internet. (Comment in BMJ and Science)),有興趣者,也可以由筆者所整理的網頁-國外醫藥網-(http://olddoc.tmu.edu.tw/chiaungo/he/Site-00.htm) ,或者各大搜尋引擎,進入找尋。筆者非常盼望真的有這麼一天的來臨;當然我們需要尊重著作人的權益,但是研究著作的著者,應該是希望有更多人能接觸到其研究結果,以筆者個人的思惟,應無問題;至於出版商的權益,我們能夠瞭解,但是既然已經有些商業性出版商,已採取出版一定期間後,就可以免費瀏覽的措施而繼續生存的事實,是否有考量的空間,何況學會主辦的期刊,更應可思考。另外台灣的各專科醫學會的訓練課程,不只不公開,且收費昂貴,自然就沒有在專業人員的網路資訊上出現。有關評論網路資訊事項,不是本文的主要目的,故不在此做詳述或深入論評。(乙)一般大眾(消費者)的醫學(衛生)教育網站消費者的醫學(衛生)教育資訊網站、頁,則依其 "開發者" 的不同可以粗分為五類:1)個人;2)綜合醫院(醫學中心、區域教學醫院);3)衛生行政機構或研究機構;4)特定疾病的協會或基金會;5)商業性的網站。其中以第二類的綜合醫院網站在數量上佔大多數,但內容品質水準則參差不齊,而屬性最近亦有了變化;因為近來大企業財團,朝向醫療領域的發展顯然已有所獲,以致屬於原省市立醫院的公立中型醫院漸趨衰微,而屬於醫學中心大型醫院網站,尤其是以財團為後盾的醫學中心的網站明顯抬頭;另外商業性且表明開發電子商務的醫藥網站增加了不少。財團、企業、教育、醫療的產學合作的產物,財團型醫學中心,因為這些網站擁有眾多醫學專業人才和財力結合在一起,所以有很多優秀高水準的網站內容;也有些企業型網站與國外著名醫藥網站合作以充實內容;只是這些網站難免帶有些商業氣息(雖然對於衛教網站不一定是絕對禁忌,但是應有所避免);因而第二類網站,有時候也與第五類網站很難做明確的區別。學、產、官的合作已經是社會發展的公認推動機,但在於維護生命為基點的醫療上的適用,是否應有另一層思考,值得思慮;而另一方面,網際網路發展初期開創的,以公益為目的,也多屬於個人性質的網站,則因財力人力的不足,多已有逐漸衰萎,瀕臨被淘汰之邊緣,只有一些成功轉型為企業經營的網站繼續發展。屬於衛生行政機構網站的衛教網頁,近幾年來衛生署及其附屬機構的衛教網頁的數量和內容都有明顯的增加,也可以看出努力在做改進,不過可能是委託網路業者做規劃維護的關係吧,仍不免脫離不了非專業的味道,因此還有待改進,以充分發揮醫學網站應有的責任特性。至於台灣最大的國家級研究機構中的消費者有關醫學資訊部份中,國內醫學網路資源部份已三年沒有更新,國外部份兩年半,家醫學五年,護理學快六年,牙醫學已三年沒有更新,當然該機構在專業醫學資訊方面則有眾多貢獻。(時間點:June 05, 2005)
第三節 一般大眾衛生教育資訊網站應有的準則與規範
一、 國外現有的評估依據如在前言所述,醫學(衛生)資訊之有別於其他領域資訊,在於其資訊直接關係於寶貴人命,因此其內容不得有絲毫馬虎之處,不可給予讀者,即使是些微的,錯誤的知識、觀念,以致造成不幸的嚴重後果,不可不慎重其事;因此,醫學(衛生)教育資訊的內容必須具有 "權威性"、"正確性"、"可信性"、"時效性" 四大要件。專業人員的教育資訊是提供給專業人員做參考,因而所提供的資訊內容,即使稍有疏忽、不正確,也很容易就被發現,即使不被糾正,也不會被接受,所引起的損傷影響也不會太大;但是一般性衛生教育資訊,則閱讀的人,都是醫療的外行人,所以即使有大錯誤,也不容易被發現,以致影響甚鉅,導致一般大眾的損傷也大;因此在網路上,就有如何來防止這些不正確醫療資訊的各種提案,及評估依據的方案,以期達到保護消費大眾的利益,和提升一般大眾醫學(衛生)資訊的水準。因此,從網際網路出現的早期,就開始陸續有學者,提出關心網路上一般大眾健康資訊內容的議題,其中較簡明而常被引用做為依據的是 Siberg 於 1997 年在 JAMA 所提出的四個條件:1)Authorship(著作權):表明著者的姓名、所屬單位、有關事項;2)Attribution(內容屬性):表明參考文獻及其來源及著作權所屬;3)Disclosure(公開性):表明網站的所有權、內容性質、編輯工作人員的資歷;4)Currrency(時效性):表明文章貼出及更新的時間。此外,也普遍被接受做為評估依據標準的是,於 1996 年,由本部設在瑞士的非營利性國際組織 Health on the Net Foundation 所訂定的醫學及健康網站執行原則 ─ HON code (health on the net foundation code of conducts for medical and health wbsite) 的八條原則:1) Authority:權威性(著者應為專業人員);2) Complementarity:補助性(不可替代主治醫師的治療);3) Confidentiality:隱私權(保護訪客/病人的隱私);4) Attribution:屬性(表明文章來源、日期);5) Justifiability:可合理證明(依據第4項對網頁內容能做合理的證明);6) Transparency of authorship :著者透明化(能夠與著者聯繫-e-mail 地址);7) Tranparency of sponser:贊助者透明化(資金、基金、政府贊助);8) Honesty in advertising and editorial policy:廣告及編輯方針的公正誠信(廣告商、廣告商品)。這一原則在初創時期,筆者的感覺是訴諸各網站本身的自發性的良心認定,是一種榮譽制度,所以似乎也沒有什麼特別審查,只要網站主持人,認為自己的網站合於這些原則,就可以申請 (有註明訪客發現有違反原則情形時可以舉發)。筆者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在那個時候,筆者自己的網站 (www.tmn.com.tw)(傳統字華語網站)以 e-mail 提出申請後第三天就獲得認定,准予掛上認證標誌 (1996 年)。到現在,這原則已經有二十八種語言的版本,但是在當時,原則的語言只有幾種歐美語言版本,東方語言版本也只有日文,至於簡體字華語原則版本,則要等到 2001 年才出現,而至於傳統字(繁體、正體字)華語原則版本,則到 2003 年才公佈,雖然是榮譽制,但如果訪客,發現網站有不符合準則內容時,隨時可以舉發;在筆者的記憶裡,初期獲得 Honcode認證的台灣網站,除了筆者的網站外,還有鄭慧文教授的「網路醫學苑」(fda.tmu.edu.tw),可能還有其他網站,但筆者沒有特別去注意。到了 2001 年,因為個人網站 (.idv) 的網址開始可以使用,筆者將自己的網址改為個人網站,而為此提出更改網址為個人網址 (.idv) 時,Honcode 組織的承辦員在 e-mail 上要求我有所動作,但我無法瞭解對方的意思,同時我也發現簡體華語版本的原則出現,也發現該組織的主持人已換人,一邊懷疑是否有政治動機,在以 e-mail 通信中,彼此一直無法溝通瞭解對方的意思,筆者乾脆就自動拿掉認證標誌,也通知對方放棄掛上其認證標誌,一直到這一次在改寫本文章時,再到該網站瀏覽才發現,筆者的新網址 (www.tmn.idv.tw) 還是被認可的。這表示雖然在網路上有一定份量的認證機制,還是有些不確定性。不過,筆者現在仍沒有掛上該認證標誌。其實 Honcode 是現在在網際網路上最普遍被接受的認證準則,也有明確表明,要經過審查後才能被認證,而在八項原則主題下都有較詳細的說明;此外在二十八種語言版本的八項原則的每一主題下,還可以連結到英文的更詳細的說明和範例,唯有傳統字華語和簡體字華語這兩種語言版本的八項原則下就沒有做這超連結。另外,筆者只會閱讀傳統字華語、簡體字華語、英語、和日語四種語言版本,當詳細比較這四種版本的八項原則的主題敘述說明時,發現內容的說明有些差異,所以要申請者應該以英語版原則為準較好。在 1999 年,美國有十一家,具規模的網路健康資訊提供商,共同組成了一個規範網路健康資訊內容的組織,叫做 Hi-ethics organization (Health internet ethics) ,於 2000 年 5 月規範出網路健康資訊的道德倫理準則的第一版,認定網路健康網站應遵守直率、誠信、高效率、保護隱私、專業、負責等六種原則,而根據這些原則,制定十四項準則大綱,期望能達到其終極目標:1)具有高品質和倫理道德原則的網路健康服務,2)提供具高可信性和最新的健康資訊,3)保持個人訊息的安全和隱私性,而對於任何個人健康訊息採取特別的防備措施,4)讓消費者能夠區別,哪些網路上的健康資訊,是有或者沒有遵守這些準則。這十四項道德倫理準則包含有:1)隱私權方針(在執行遵守公平的健康資訊時應遵守保護隱私方針),2)有關個人的健康資訊應加強保護,3)在健康網站與第三者關係中應保護消費者隱私的安全,4)公開網站所有權和財務贊助者的關係,5)闡明廣告和由第三者贊助的健康資訊內容,6)有關促銷提供、回扣和免費事項或服務事項應遵守政府有關法律,7)健康資訊內容的正確性和可信性,8)編輯方針、著作權和負責性,9)公開內容來源和確認自行分析機制的正確性,10)遵從專業性,11)保證有關人員的資格,12)透明化互動的公開性、誠信、和可信度,13)公開能力範圍,14)消費者回饋的機制;而每一項都有詳細的內容說明(參考書目 27)。之後,又於 2001 年,由以往執行多項醫藥有關認證的 URAC (utilization resource accreditation committee),也就是 American healthcare accreditation commission,參考這些準則,於 July 30, 2001 制定出網路健康資訊提供認證準則方案,包括五十三項共十四頁的涵蓋範圍相當廣泛,非常詳細、嚴格的認證準則條文 (URAC Health website Accreditation Standards)(參考書目28),做為執行認證工作的依據,並於 2001 年年底,根據審查結果,公佈第一批經過認證的網站十一家,至今已有三百多家通過認證的網路健康資訊的提供商(網站)。此外還有多種評估依據標準,不過大致都離不開上述原則,只是敘述方式和繁簡不同而已。而 URAC 的健康網站認證準則,就成為以後健康網站認證的主要依據。內容主要項目為:1)健康文章內容的編輯程序過程,2)公開財務關係,3)與其他網站的連結,4)個人隱私守密的安全性,5)消費者申訴機制。美國的國家醫學圖書館 (NLM) 和國家衛生研究院 (NIH) 所主持的 MedlinePlus 中,提供網路使用者如何找尋選擇優秀的健康資訊網站的指針,如下:認清來源(誰主持網站),內容品質(網站編輯方針、方法等),應懷疑網路資訊的真實性(內容是否過於誇張),有沒有證據(著者是誰),是否為最新資訊(貼出、更新日期,過多無法連結的超連結表示沒有更新),內容是否有偏差(注意廣告、網站資金來源關係等),注意自己的隱私,跟自己的主治醫師保持聯繫。在 MedlinePlus 中,有更多詳細的注意事項,各位可自己去參觀:Evaluating health information, http://www.nlm.nih.gov/medlineplus/evaluatinghealthinformation.html 。總之,當建立一個醫學(衛生)資訊網站時,能夠取得可信賴的認證是最好,但對於訪客而講,沒有認證標誌並不表示這個網站是不可靠的,尤其是在使用非英語的國度裡,沒有自己的語言的嚴謹的認證制度時,更是如此。二、 國內應有的準則規範筆者參考各種準則後,選擇下列十項比較容易公平、公正執行的款項,做為評估、認證的依據準則。1、 主持者是否為醫學專業人員,是否表明編輯或工作人員的資歷,並表明設立網站的目的、宗旨。2、 是否表明文章著者的姓名、職位、資歷及所屬單位,和文章來源。3、 是否表明與網站維護者或文章著者的聯繫管道方法。4、 是否有維護私人祕密的安全(隱私權)。5、 文章敘述是否平易,同一主題是否有不同水準(簡易和詳細)程度的文章,以迎合不同訪客的需求。6、 是否表明所提供資訊為一般性常識,而非對特定對象的醫療勸告,且有表示不能取代主治醫師的治療方式的警語。7、 是否表明文章貼出或更新的日期。是否更新網站內的錯誤、斷絕、停用的超連結。8、 是否容易尋找目標網頁(在網站內和從網站外)。9、 是否表明網站的經費來源和贊助者的財務支援關係。10、 廣告是否與網站內容文章有所區別。除了上述十種款項外,國際上還有其他多項如:是否表明參考資料文獻的來源、網站的所有權、是否有推銷宣傳商品/醫師/醫療院所之事實或意涵、廣告政策是否說明清楚、有無表明支援廠商團隊的性質等等款項,做為評估的依據。總之,當衛生教育網站所提供的資訊內容,能符合上述十項準則條件時,應該是一個具可信性、正確性、權威性、時效性的醫學(衛生)資訊,提供此項資訊的醫學(衛生)教育網站的信賴性也高。台灣現有的衛教網站網頁中,只有很少數網站是能符合全部這十項評估準則的。有些是沒有註名著者的姓名、職銜或網站的屬性,而關於貼出的時間大多數的網頁都沒有標示,更不要說更新的日期。如果網路上的所有醫療網站的每一項資訊都能符合上述條件時,一般大眾就能夠放心從網路上瞭解有關健康的眾多事項,而對於促進全民的健康會有很大的幫忙,但為了達到這一終極目標,則有待醫學教育界及衛生行政當局的覺醒與魄力。其實,筆者曾自一九九八年,屢次在網路上評論健康網站認證制度的重要性,也給衛生署長遞過建議書,但不見回應,至二○○二年才獲知衛生署,要辦理推薦優良網站制度。本人在獲邀參與籌備會議之際,見其所邀請的人士,即知主辦人員對於健康網站認證事務之瞭解有限,即向主辦官員闡述健康網站之不同於一般網站,事關生命的安危,一定要組織一個認證委員會,主要須由專業人員的主持參與,且醫學的範圍廣泛,是以非要得到全國醫學教育機構和各專科醫學會的認同與深入參與不可,主辦者認為邀請醫學學界領導高層有所困難,要筆者代為出面邀請,筆者是一介在醫學界名不見經傳的人,但為我國的醫學(衛生)網站的正確發展,冒然接受主辦人囑託,親自邀請當時的醫學學界領導地位人士及醫學資訊專家十位(其中一位,之後曾任署長)並都獲得認同首肯參與工作,實在不容易,至為欣喜,但最後卻接到主辦人員告知,署方不擬成立該委員會,並另組「醫療網站評獎小組」,而前案全部被否決掉,筆者不得不向各位學者致感謝同時是道歉的信函,本人也聲明以後退出一切有關事務,絕不參與審查,筆者的網站也不參與評選。究其原因,是流於官僚作風,主事者非醫學專業人員,以一般網站評鑑來處理醫學教育網站。聽說九十一年度的評選,最後交給電腦公會主辦(九十三年度則表示,由社團法人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承辦),跟國外的嚴格慎重審查制度相較,其草率做法有天壤之別,也正表示我國衛生主管單位,對於醫學(衛生)網站之重要性的認知之不足。當這一次寫本文之際,事過了四年之後,試探瀏覽衛生署健康網站評選之現狀,欣見審查內容的評獎指標,與筆者以前所提出的準則大致相同,各項比重也算合理,初辦時的草率和對於醫學網站認知的膚淺已有改善,只是不知網頁內容的正確性及可信性,有否由各科的專家參與,則多存疑點。因為評選是自由參加,可能也有一些網站沒有參加,所以在台灣,在網站上有無優良網站的標誌,並不代表什麼特別的意義,只表示有優良標誌的網站,在標示的那一年度,是合乎某些評選準則,至於內容的正確性、可信性,是否需加以質疑,則留給各位自己依據上述十項準則去思考。筆者嘗試至已公告的優良網站瀏覽時,發現這些優良網站,有很多網頁都沒有貼出時間的表示,關於著者也很多都沒有表示,至於著者的屬性、職銜就更不必講,只這兩項依據審查指標就要扣四十 ~ 四十五分,至於有關廣告、宣傳部份就不必講,不知如何評選,頗有給人想像的空間。
第四節 一般大眾衛生教育資訊網站應注意的事項
一、 互動性諮詢網站對於網上造訪客所提出的相關醫療疑問,在網路上做即時,或在短時間內,針對訪客所提的問題做直接的回答,就是所謂的「互動性諮詢網站」,在英文衛教網站中較少見。網上互動的相關醫療問答方式中,較多見而較被網主所接受的方式,是網主或主編者在收集造訪客所提出的問題後,在過幾個星期或一段時間後,才做選擇性、通盤性、概括性而不是對於特定對象或特定事項所做的回答的方式。健康資訊網上的即時互動性問答方式,是否有法律上的依據是一個爭議點,這也許就是國外較少有類似網站的原因也未可知;不過在現時的台灣的環境下,似乎很適合民情習慣而甚獲網友們的支持歡迎;不過在實務上,造訪客應該瞭解到,問答網站中的回答或網頁中的醫藥資訊只是提供大家做參考的一般性資訊而已,絕不能取代實際診療醫師的診斷和治療,而網主也應該把這個事實在網上說明和聲明清楚,以免造訪客以為所得到的答覆,就是針對其個案的回答,而鑄成大錯。實際上,以往在網際網路出現的初期,有過少數網站,做過維持一天數十多個諮詢問題的義工性回答,但是維持地相當辛苦,幸而有少數但很認真的醫師,不辭辛苦繼續不斷地在做義工才能夠維持下去,但是最後還是沒有辦法維持而關閉網站;原因可能是回答醫師的人數不夠多,又是義工性質而抽不出時間,也有其他較複雜的原因。以往的所有的公益性質的,不管是個人的或是公立醫院的,都已結束掉。(請參考文後所列出的筆者的早期文章)為發揮互動性問答網站的最佳功能,訪問客的合作也是很要緊的。如在前面已說過,這些網站是由一群熱心公益的醫師在百忙中,做義工性服務的維護,但時常有些網友為了好奇心,順手隨便丟一個問題後就不再回去看回答,殊不知做回答的醫師,為了他的問題需要花多少寶貴的時間和體力。另外有一些人,則根本就沒有多看一看網站上的內容就丟出問題,而這些問題實際上在網上已有很多筆的資料。現在有些商業性或企業性的健康網站,在維護互動性諮詢網站;這也許是為了商業或企業性網站利益或醫師個人的宣傳,但是多多少少,的確也給訪客不少方便,解決他們的疑問,各取所需,所以可以從各角度去做解釋。在現時網路技術文化高度成長的時代,有關網路上的醫療行為,如互動性諮詢、遠距醫療、網上醫療等,是否具有法律依據成為實際醫療的一部份,以及有關權責的分界和範圍,則有待醫界和法界的共同研討來做結論。二、 警告或免責聲明事項雖然多數網路的造訪客在警告或聲明事項中已被告知,網際網路上的醫學資訊是一般性的,而不是對特定對象及特定事項的資訊,因此不能代替實際執行醫療行為的醫師之診斷和治療,但是究竟有多少人會瞭解,或當真接受這個告知,是值得懷疑的。因為,在以往的台灣社會的醫療行為習慣上,一般人認為,如果沒有拿到藥品時,就不必付醫師診察費;雖然這是一項錯誤觀念,但是現在仍留存著一些影響,而網友會自然地認為網路上的醫療資訊,也是一種免付費的醫療建議。關於這一點,醫學資訊的供應者,必須時時刻刻牢記在心裡,不要讓病人,誤會網路上所提供的訊息,是一種對於一個病人個人的醫療建議,所以必須在網站貼上表明警告或免責聲明。三、 容易尋找不管是英文的或者是華文的網際網路,通常有不少高品質高水準而有用的網站、網頁在茫茫網海中,卻不容易為真正需要者找到。在台灣衛教網站開始發展初期,也有一些高品質的網頁被藏在網站的深處,以致不容易被找到,訪客常常是靠偶然的機會,才能遇到這些高品質的資訊網頁。不過,並不是所有的造訪客,都是為尋找醫藥資訊而進入網站,有很多訪客的目的,只是想知道就醫的程序,或者想知道醫師的門診時間而已,對於這些人來說,健康資訊的有無或在什麼地方一點都不重要。作者曾經在網路上的早期評論文章中,指出這一點,之後,這些網站大都已加以改進,且已有明顯的指標指向網站內健康資訊網頁的所在。但是,仍有許多新製作的醫院網站,從網站首頁還是不容易找到衛教網頁的所在,可能這些網站所關心的重點,是在醫院經營的實際盈虧成績,而不是一般大眾的健康的緣故吧。另一方面,有些醫學中心的網站的結構,變成很複雜,讓一般大眾不容易找到目標的所在,而另外似乎也有設限(?),也一再改變網頁的網址,也使一般搜尋引擎搜尋不到,這可能是這些網站擁有大批資訊技術專業人員的緣故;網站技術的進步,本來是要讓使用者方便找到更多資訊,是否反而變成讓這些專業人員有展現其技術的場地、機會?也許這是筆者這一非資訊技術專業者的偏見,不過希望具醫學專業背景的主管,應多加以注意。網站的維護人員應遵守健康資訊網頁,在網站內和從網站外,都容易找尋得到的基本原則。四、錯誤、斷絕、停用的超連結各網站、網頁所做的超連結常有些問題存在。但這並不是說超連結不好,其實,超連結正是全球資訊網網路得天獨厚的尚方寶劍,由超連結,天南地北無所不能到,無遠弗屆,一個網站即使是沒有自製的網頁,只要能夠把超連結做得好,替造訪客找尋到夠水準的網頁匯集到一處,也是一個很好的網站,只是常無法做到這一種境地而已;因為很多網主或維護人員沒有時間或能力(因專業分工過於細微、繁雜)在茫茫網海中,找到很多造訪客所需要的好資訊網頁。如新製作出來的網站或分類型搜尋引擎,做醫學有關網站、網頁的超連結的時候,常抄襲已有的網站、網頁的超連結檔案,而實際上這些原有網站的超連結檔案,早已不復存在或已改頭換面,以致抄襲到已不存在的很多舊資料,反而遺漏了應該做超連結的很多新資料。如果網主對於超連結的工作能先稍微多花一點時間去查看虛實,而又能自己去找尋新資料的話,一定能使自己的網站更受歡迎;不過前提條件是網主本身或工作人員應具有這樣專業的能耐。網主也應該常常多花一點時間去查察,是否有錯或已斷絕、停止的超連結。看看台灣的醫學(衛生)教育網站的超連結,可以說,幾乎所有的網站都沒有做好做一點,包括財力、人力雄厚的網站如此,甚至連最有名的幾個搜尋引擎也都有同樣的情形。五、全文搜尋引擎、分類查詢引擎、分類索引一般而言,全文搜尋引擎,包括英文和華文,利用布林、模糊和分類等搜尋,都可能找到包括你所需要的網頁在內的很多網站、網頁,引擎越大功能越好,而且近來隨著資訊技術的快速發展,找出來的網站、網頁越多,但問題是找出來太多不需要的網頁,反而不知道哪一個網頁才是真正你所需要的,為達到目的,還需要費很多精神和時間工夫,一個個去點開查看內容如何、是否為你所需的網頁。現在網路上的健康資訊比四年前增加很多,另一方面搜尋引擎的功能也增強了不少,但搜尋出來的網頁也越來越多,但很可惜這些網頁仍然大都不是一般上網找尋健康資訊的人所需要的,並且搜尋引擎的管理者並不是專家,因此也無法分出優良的健康資訊網頁,因此搜尋引擎的進步反而成為幫倒忙,這也是健康網站、網頁的主持人無奈的地方。不但如此,好像只要付一些費用,美其名說是贊助網站,就可以排在搜尋結果的最前面,這對一些商業性的網站的確有好處,但對於真正公益性網站則是不公平的,而對於一般大眾的利益更是負面的。據美國的研究報告,網路使用者最多查看到第三頁(約三十項),還找不到自己所需要的目的網頁時,就會放棄在同一搜尋引擎繼續找尋同一項目(雖然搜尋出來的結果有幾十頁),如果前面幾頁都被這些付費的網站、頁佔去,如此則即使功能再好的搜尋引擎都發揮不了其真正的功能。所有全文搜尋引擎,都為了使用者的方便,也為了自己的商業利益,一直在改進本身的搜尋效果,以符合使用者的期望。以英文網站而言,當然公益性和美國政府支援的醫藥有關網站、網頁,使用搜尋引擎搜尋的結果,比起五年前是有相當的改進;但是對於使用華語的使用者而言,則沒有多大的幫助。醫學(衛生)有關分類查詢引擎和分類索引,是把醫學有關的各網站、網頁資訊蒐集彙總後,做分門別類,讓使用者可以依分類項目去找尋所需要的網頁。在這一種分類查詢引擎做查詢的結果,比一般全文搜尋引擎對於使用者是友善多了,只是現有華語分類查詢引擎的分類項目做得不太恰當,不是有太多重複的分類項目,就是應有的分類項目卻沒有,常常讓使用者,包括造訪者和要做網頁登記者都摸不著頭緒,不知如何是好。也有些查詢引擎的分類項目,還算是相當周全,但引擎網主,為要登記網頁者所作的分類工作卻不太恰當,也會落入同樣的結果。最好是引擎網主的分類適當又周全,也讓登記網頁者能自己做選擇分類,較能得到理想的效果;但有時候網主的美意卻被網頁登記者的私心破壞掉了,登記者不按應有分類歸類,只按有利自身的歸類登記,結果也造成造訪客很多不便。不過近年來的搜尋引擎,雖然仍有讓網站或網頁製作者自己登記的功能,因為搜尋引擎的功能都很強,根本就不需要自己去做登記的工作,也都會在引擎上找得到,引擎已經把你的網站、網頁找到,放在搜尋引擎的資料庫內。另一方面,如果你繳一些額外的費用,搜尋引擎會把你的網站、網頁放在找尋結果的第一面上,因為引擎商是商業行為,所以你也無可厚非。另外,引擎的找尋網頁工作,也並不是對於搜尋到的網頁,都做適當的處理歸類出來,一方面也有已經不存在的網址繼續存在,反而已更新的網址卻找不到的情形,也常有人為的錯誤操作情形。分類查詢和分類索引引擎,現在還必須全部由人工來做分門歸類的工作,因此需要耗費眾多人力及時間;即便如此,只要做篩選歸類的人具有充分的專業經驗,不但能分類清楚,還可以篩選出合乎水準的資訊,即使經費過高還是值得嘗試。不論是分類查詢引擎或分類索引,若能請到醫學專業人員做出一套合理周全的分類項目,及登記網頁的分類工作,這樣造訪客才能享受,分類搜尋引擎和分類索引的優點和美意。但實際作業上,網際網路上的網站包含上百上千的行業學門,要求引擎網主,每一分類部門,都要請適當專業人員來作分類工作,也有重重困難,可能就需要一些義工志願者來幫忙才有可行性。在台灣,就醫習慣上,都依疾病所屬的科別如:外科、眼科等來決定就醫科別,因此,就按此習慣作成分類時,對華語使用者而言,應有較大的幫助;如果再加上,將已蒐集的醫學資訊,以醫學有關關鍵詞做成資料庫,能做搜尋功能時,則效果更好。此外,即使是各種著名的全文搜尋引擎,也如前述一樣,包括有已廢絕、斷絕、已更新、停用的網頁超連結在內,其數目並不少,甚至可以說很多,結果白費搜尋者的時間,並另外也遺漏了不少好的網頁。筆者在過去幾年時間,從網路中蒐集、篩選華語衛生教育文章,幾年下來也有一千多篇,將它們分門別類,整理出來,也做成能從關鍵詞和科別做搜尋的分類查詢和分類索引,在網路上提供給一般讀者查詢閱讀之便,現在還在繼續進行,但是一個人所能發揮的能力總是有限的。坦白說,筆者心裡覺得很不自在,良心上很過意不去,為什麼呢?雖然說筆者在醫界已五十年,也任教職,但是醫學的範圍是很廣泛的,筆者所專的範圍不過是其中的幾百分之一,而膽敢在浩瀚的醫學資訊中,從事篩檢選擇的工作,實在說不過去。筆者本來的期望是,由多位各科的專家,在各專科的範圍內,分別擔任檢選的工作,可惜找不到這樣的人,只好安慰自己,至少自己是醫師,且給一般大眾的教育網頁,跟專業人員的教育網頁不一樣,是做為一個醫師的基本常識,也多少瞭解各醫院的情況,應該免強還可以勝任,所以繼續維持下來;因此當初開始這一工作的時候,有一位醫學資訊界的先進,好意建議筆者是否也可以選一些英文的衛教網頁進來,但筆者並沒有答允,因為華語網頁的篩選,也是勉強昧著良心在做,何況再擴大到英文網頁。其實醫學中心有各科專科醫師,應該可以做得到,希望有醫學中心,互相屏除門戶之歧見,挺身出來為一般大眾做這一服務工作。六、衛教網站網頁的內容水準當一個非專業人員閱讀一篇有關衛生教育的文章時﹐可能覺得內容過於艱澀深奧,而很難繼續閱讀下去;但另一個人很可能會覺得很好,獲益良多;造成這一種差異,並非教育程度或背景之差異,真正的原因是需要性之不同。第一個人,可能並沒有特定的目的或意向,而只是偶然瀏覽到這一網頁而已,因此會覺得乾燥無味;相反地,第二個訪客,是特意在網路上尋找這一類特定的文章;譬如其家屬成員或自己,患有這一特定的疾病,或者有其他特別關心這個題目的理由;對於有目的的一般大眾,即使是專業文章,要瞭解其大意,也不是一件難事。這可以用俗語的「久病成醫」,或一位醫師,關於某一種慢性疾病的知識,有時候,不如久患該疾病的病人,來做為傍證。因此,在網路上的健康資訊文章,每一主題應該有兩種不同內容水準的文章,較為妥當;一則就是為了單單是在做瀏覽的人,另一則是為了真正想要,深入瞭解需要的人。七、時效性(及欺騙的表示)除了基礎醫學(如解剖學、組織學、生理學、生化學等)中的部份基本現象、原理外,醫學(尤其是病因、治療機制)的進步,真地可以說是日新月異,也常有昨是今非或昨非今是的演變,尤其有關藥物的效果、副作用事項,其內容的改變、新知是常見的現象,因此至少每二年都要更新或確認一次資訊內容;而有新的事實,尤其是與原有的事實、認知有相反或不同的發現、報告出現時,更須要立刻加以更新或加註說明。因此每一則醫學(衛生)資訊,絕對需要註明貼出和更新的日期。現在,在有些網站上,常看到的一種投機取巧的表示更新日期的現象是,將自動當日日期表示機制,當做更新日期來表示使用,讓訪客錯以為是最新的更新時間,其實該網站、網頁已好幾年沒有更新,但是更新時間永遠是當日。做為一個網站的負責人,萬萬不可使用這一種欺騙的手法。八、使衛教網站、網頁更能引起訪客的興趣最近,網路技術的快速發展,使網頁看起來更具花俏而吸引訪客,這樣可能吸引在前一節所講的第一種訪客,但是這樣又會使網頁的下載速度緩慢下來,另一方面也使畫面複雜化,顯得眼花撩亂,不知重點所在。雖然近來的技術上的進步和寬頻上網的普及,已經解決從前下載較大檔案時的缺點,但是仍然有不少訪客是使用較慢速的網路設備;而且健康資訊網站網頁的目的,是在於促進健康及預防和對於疾病的瞭解,是關於生命的重要問題,因此內容的絕對正確性和容易瞭解是最重要的,網頁的花俏並不重要,並不像一些以休閒娛樂性為目的的網站網頁,需要一些花俏的設計以吸引訪客;筆者認為,健康資訊網頁,只要內容夠好而正確,即使以最簡單的 HTML 語言,簡單且清楚設計的網頁,也足夠合乎訪客的需求,引起訪客的興趣與好奇心。尤其是,時下流行的首頁以 Flash 所設計的網站,雖然有註明不想看的人可以跳開 (skip),既然如此,對於健康網站而講,筆者認為真是多此一舉。 全球資訊網的出現,對於預防和治療疾病及促進健康,確實有了很大的貢獻。有關一般人口的網際網路使用習慣調查,在台灣根據網際網路情報中心的調查,於 1999 年底的調查,網路使用者最常瀏覽的內容,醫學(衛生)資訊佔 15.3%;在美國,根據最近的調查(2002 ~ 2005年),人口中的 66% 曾經使用過網際網路,其中的 66% 找尋過醫學資訊,雖然調查對象的取樣和評估標準有所不同而不能做直接比較,但是台灣的網際網路人口中,確實較少人造訪健康相關網站;但是台灣的網際網路人口中確是實較少人造訪健康相關網站,這可能是由於台灣的網際網路人口主要是由年輕人所構成,而他們的興趣主要是在於休閒娛樂網站內容的關係。或許是現有的健康相關網站網頁的內容,如前述不能引起訪客的興趣與好奇心,更可能是國民習性的不同所致;不管如何,在國民教育上應該鼓勵一般大眾,多造訪健康有關網站、網頁;而對於網站、網頁的製作,則應該製作得更能引起訪客的興趣和好奇心,以及能驅動訪客的求知慾。衛生教育網站確實是可以促進國民的健康,也可以對預防甚至治療疾病有幫助,剩下的只是如何來好好利用它而已,但是最後不可忘記「引起興趣與好奇心」並不等於「花俏」。可慶幸的是,近一、兩年來,為了保持職場工作上的職位需要,中年人也多開始學習電腦操作,而年輕族群的年紀也會一年年增長,所以上網人口的年齡層有逐漸提高的趨勢(雖然找不到正式統計報告),希望這個趨勢對於建立醫學(衛生)資訊網站的原有及重要目的有所幫助。九、字型和字型大小的選擇繁體(正體)字的預設字型只有細明體(或新細明體)和標楷體兩種,其他的字型則是需要自己加裝上去的,所以除非瀏覽者的電腦也有同樣的字型,或者是圖檔,即使你使用了,在瀏覽者的螢幕上也是顯示不出來的。以筆者的經驗,在標楷體和細明體兩種字型之間,文章的內文還是使用細明體較好,因為在螢幕上以多數瀏覽者都有使用適中大小的字型瀏覽的習慣,這時細明體看起來比較清楚,尤其當使用較小或最小大小的字型時標楷體看起來較不清楚,而內文儘量以不要使用粗寫的字型較好看,不過標題或內文中的小標題則另當別論,就是說不妨使用標楷體,才可以把這些標題突顯出來。另外,近來的文章有不少是把字型的大小固定在較小或最小的大小,就是說在瀏覽器上的字型項上,瀏覽者不能夠自己調節字型顯示在螢幕上的大小,這對於年紀大的人來講,因老花眼看不清楚小字而很不方便,尤其如上述越來有越多高齡者上網時,還是最好不要把字型的大小固定下來,讓瀏覽者能自由調節才好。十、醫院經營者及醫院網站管理者應注意事項如何發展和維護一個高品質的衛教網站,繫於有更多的提供衛教資料者及網站的網主、維護者;因此各醫學教育有關機構、團隊或各級醫院的首長、主管人員,不但應重視醫學教育網站的重要性,更要鼓勵所屬人員踴躍提供資料,也應該主動想辦法,勸誘各學科專家撰寫衛教網頁文章。筆者觀察各醫院的衛教網站中的各科教育人員的參與情形,發現各科教育人員的關心程度、興趣相差很大;例如,當某科的人員有多人關心、有興趣衛教網站、網頁事務時,該科的教育網頁資訊就多、內容也充實,反過來就少而貧乏,因此醫院的主管人員,應該督促各科人員都要參與大眾醫學教育寫作,不要有科別間之落差。有關文章的敘述,則越平易越能引起一般大眾的興趣,也要注意文章有沒有常做更新,文章內容應分淺、深兩種水準,以應付不同訪客的不同目的需求。此外,實際上,有很多優秀的衛教網頁撰寫者不一定熟習網頁的寫作方式,因此網站維護人員,應該給予最大的協助,這樣就可以在各網站中,增加更多高品質的衛教網站、網頁。各醫院的網站主持人應慎重規劃網站首頁,將散落在各網站深處的衛教網頁彙整起來,讓使用者一進網站,就能看到哪裡有衛教資料。此外,網站維護者在做首頁更新時,應記得,不要時常改變原有網站或網頁的網址 (URL),以往和現在仍然有很多國家級及各級衛生行政機構、醫學研究教育機構、醫學中心以及大教學醫院的網站、網頁,動不動就更改網址,殊不知因為一改變網址,原來對此網站、網頁做超連結的其他網站(包括著名大型搜引擎)就再也連不到你的網站、網頁了,不要以為一般大眾都會先找機構或醫院的網站首頁,再進入衛教網頁。現在,不但搜尋引擎多,搜尋功能也增強,很多造訪者都利用搜尋引擎找尋醫學、健康資訊,但是這些著名搜尋引擎也一樣有太多太多的如前述:錯誤、斷絕、停用、沒有更新的超連結,致使瀏覽率因此減少許多。瀏覽率減少雖然是網站個別自己的事情,但是一般大眾失去獲得健康知識的機會、權利的損失才大。還有醫學教育機構的三大責任是研究、教學、服務,而服務不只是診斷、治療,應該包含一般大眾的衛生教育在內,套一句老話-「預防勝於治療」,從國家的立場,衛生教育的普及不只可以增進國民的健康,也節省國家財源;因此這些機構的首長,應該認知衛教的重要性,應包括設置衛教網站為其責任之一,應將執行衛教網站的成效,做為評估機構內人員升遷的依據之一,而國家最高的衛生行政機構,也應該將一般大眾的衛生教育網站的設立、維護,訂定為評鑑各級醫院的重要項目之一。最後國家的衛生行政當局,應認知一般大眾衛生教育的重要性,應該認真與醫學教育學界聯繫合作,研討建立完整的認證機制,不要只做表面上的工夫,而敷衍了事。參考書目1. 吳昭新 (2000). 台灣醫學教育資訊網站評論-內容品質 (1996.1 ~ 2000.8). http://olddoc.tmu.edu.tw/chiaungo/tmw-guide/critic-1.htm [Accessed June 5, 2005].2. 吳昭新、李友專、簡文山 (1999). 台灣健康資訊網頁評論 (1996.1 ~ 1999.3). http://olddoc.tmu.edu.tw/chiaungo/tmw-guide/introd.htm [Accessed June 5, 2005].3. 吳昭新、李友專、簡文山 (1998). 台灣健康資訊網頁評論 (1996.1 ~ 1998.3). http://olddoc.tmu.edu.tw/introduc-1.htm [Accessed June 5, 2005]4. 謝博生(2000). 醫學人文教育。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台灣台北。5. 謝博生(1997). 醫學教育。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台灣台北。6. Li , Y-C. (1998) Finding medical resources on the Intenet. In Van Bemmel J.H., & McCray, A.T. (eds) Yearbook of Medical Informatics (pp. 108 ~ 112). New York: Stuttauer Verlag.7. Lindberg, D.A.B. (1998, March 18). Fiscal Year of 1999 President's Budget Request for the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http://www.nlm.nih.gov/archive/20040422/pubs/staffpubs/od/budget99.html [Accessed June 5, 2005].8. Eng. T.R., Maxfield, A., Patrick, K., Deering, M.J., Ratzan, S.C., & Gustafson, D.H. (1998). Access to health information and support-a public highway or private road? JAMA, 280, 1371-5. Lindberg, D.A.B., & Humphrey, B.L. (1998) Medicine and health on the net-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 JAMA. 280, 1303- 4.9. Peters, R., & Sikorski, R. (1998). Digital dialogue-Sharing information and interests on the Internet. JAMA, 277, 1258-60.10. The DISCERN Instrument. http://www.discern.org.uk/discern__instrument.htm [Accessed June 5, 2005].11. Charnock, D., and Shepperd, S. Learning to DIDCERN online: applying an appraisal tool to health websites on workshop setting. (2004) Health Educational Research, Theory and Practice, 19, 440- 446.12. G Eysenbach (2001). What is e-health? (Editorial). J Med Internet Res 2001;3(2):e20). http://www.jmir.org/2001/2/e20/ [Accessed June 5, 2005]. 13. White, P.J. (2002). Evidence-based medicine for consumers: a role for the Cochrane Collaboration. J Med Libr Assoc. 90, 218-222. 14. Eysenbach, G., Powell, P., Kuss, O. et al. (2002). Empirical Studies Assessing the Quality of Health Information for Consumers on the World Wide Web-A Systematic Review. JAMA.287, 2691-2700.15. Kim, P., Eng, T.R., Deering, M.J. et al. (1999). Published criteria for evaluating health related web sites: review. BMJ. 318, 647-649.16. Mayer MA, Darmoni SJ, Fiene M, et al. (2003). MedCIRCLE: collaboration for Internet rating, certification, labelling and evaluation of health information on the World-Wide-Web. Stud Health Technol Inform. 95, 667-72.17. Pagliari, C., Sloan, D., Gregor, P., et al. (2005). What Is eHealth (4): A Scoping Exercise to Map the Field J Med Internet Res, 2005;7(1):e9. http://www.jmir.org/2005/1/e9/ [Accessed June 5, 2005].18. Feguson, T. (1998). Digital doctoring-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electronic patient-physician communication. Editorials. JAMA, 280, 1361-2.20. Peters, R. & Sikorski, R. (1998). Building your own-A physician's guide to creating a web site. JAMA, 280,1365-6.21. Sieberg. W.M., Lundberg, G.D., Musacchio, R.A. (1997). Assesing, controling, and asuring the quality of medical information on the Internet-Editorial. JAMA, 277, 1244-4.22. Jada, A.R., Gagligardi, A. (1998). Rating health information on the Internet. JAMA, 297, 611-4.23. HON code (Health on the net foundation code of conduct). http://www.hon.ch/HONcode/Conduct.html [Accessed June 5, 2005]. 24. Robinson, T.N. et al. (1998). An evidence-based approach to interactive health communication. JAMA, 280, 1264-9.25. Wu, J-S., Li, Y-C., Jian, W-S. (2000) Consumer Health Website in Taiwan. J Formosan Med Assoc, 99, 663-6.26. Wu, J-S. (2001). Medical information on the Web sites in Taiwan. http://olddoc.tmu.edu.tw/chiaungo/medinform-1.htm(English) (Full text of presentation on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Exploit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in Health Service in the New Millenium" in April 20, 2001, in Brno, Czech Republic) [Accessed June 5, 2005].27. Health Intenet ethics: http://www.hiethics.com/Principles/index.asp [Accessed June 5, 2005]. 28. Health Web Sites Standard (URAC). (2001) http://www.urac.org/documents/HealthWebSitev1-0Standards040122.pdf [Accessed June 5, 2005].29. URAC's Health Web Site Standards.(2005) http://www.urac.org/consumer_standards.asp [Accessed June 5, 2005].30. 內科學誌:(台灣內科醫學會)http://www.sim.org.tw/journal/jourmenu.asp [Accessed June 5, 2005]. 31. Free medical journal: http://www.freemedicaljournals.com/ [Accessed June 5, 2005]. 32. Health 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r of Americans : Charts and Excel data files of a selection of the Pew Internet Project's latest trend findings.( Chart- Health Topics Viewed Online) http://nnlm.gov/ner/consumer/RegionalLibrarySystem.html [Accessed June 5, 2005].33. 網路使用者最常瀏覽網路內容 (1999年底)(網際網路情報資訊中心) http://www.find.org.tw/survey/survey1999_12.asp [Accessed June 5, 2005].34. MedlinePlus Guide to Healthy Web Surfing: US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and Natioal Institute of Health. http://www.nlm.nih.gov/medlineplus/healthywebsurfing.html [Accessed June 5, 2005].35. Evaluating Health Information: US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and Natioal Institute of Health. http://www.nlm.nih.gov/medlineplus/evaluatinghealthinformation.html [Accessed June 5, 2005].36. 10 Things To Know About Evaluating Medical Resources on the Web (National Center for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NIH): http://nccam.nih.gov/health/webresources/ [Accessed June 5, 2005].37. Quack Watch: http://www.quackwatch.org/ [Accessed June 5, 2005].38. Liza Greenberg1, RN, MPH; Guy D'Andrea1; Dan Lorence2, PhD.Setting the Public Agenda for Online Health Search: A White Paper and Action Agenda. J Med Internet Res 2004;6(2):e18, http://www.jmir.org/2004/2/e18/ [Accessed June 5, 2005]. 39. Turow J, Colccio k, Hersh A. et al: Discussion of Health Web Site in Medical and Popular Media. (2003) http://www.consumerwebwatch.org/pdfs/Turow_Report.pdf [Accessed June 5, 2005].40. 衛生署優良健康網站評獎指標:衛生署。http://awards.doh.gov.tw/award_2.asp [Accessed June 5, 2005]. 41. 醫網珠璣-老醫精選:吳昭新。http://www.tmn.idv.tw/search/index.php [Accessed June 5, 2005]. 42. 陽明大學 (PBL網)。 http://pbl.idv.tw/ [Accessed June 5, 2005]. 43. 台北醫學大學 (My Tmu)。 http://my.tmu.edu.tw/ [Accessed June 5, 2005]. 44. 萬芳醫院實證醫學中心。 http://www.wanfang.gov.tw/ebm/index.htm [Accessed June 5, 2005]. 45. 國家衛生研究院。 http://www.hint.org.tw/ [Accessed June 5,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