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不要我們的子孫學不三不四的母語。 我們由衷盼望不要再拘泥於自己的主張,只朝向-講、寫母語-留存母語-的共同目標攜手邁進。 --網主 敬誌 (註):因特殊音標、字形在標準網頁上無法表示出來,故皆以「○」表示,敬請見諒。 |
|
閩南語是台灣人最主要的母語,為了提升學生對學習閩南語的動力,教育部購入國內自製卡通或是國外動畫版權,重新配上閩南語發音和字幕,但是用的卻是和發音相近的漢字,或是用羅馬拼音的字幕。原來可愛生動的卡通,小朋友卻看得一頭霧水。
教育部在2003年公布的「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指示國民中小學要在九年一貫的課程裡安排鄉土課程,讓國小一至六年級的學生,在閩南語、客家語、原住民語等三種鄉土語言,任選一種修習。閩南語為台灣使用量最大的母語,大部分的中小學多選擇閩南語做為鄉土課程的主要語言,不過閩南語因為地域性的不同,在不同的地方有不一樣的發音。總體來說,台灣南部屬於內埔腔,北部屬於海口腔,就算講的都是閩南語,但是在用字或發音上卻有很大的不同。
目前國小九年一貫課程裡安排的鄉土教學,採用的是教育部在2006年公佈的「台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的教材,將閩南語不同的聲調、聲母、韻 母,利用羅馬拼音來標示,例如「我真愛玩」用拼音寫起來就是「Gu tsin i sńg.」。不過由於這種拼音非常複雜,不僅造成教師教學上的困擾,學生學習上也碰到阻礙。
北勢國小教學組組長蕭翊呈表示,學生對用羅馬拼音來學閩南語沒有興趣,所以老師上課也是草草帶過拼音這個部分,主要還是以聽和說的練習為主。西屯國小輔導主任曾愛玲以她自己帶過鄉土課程的經驗,指出國小生應注重聽和說的能力,學習拼音已經是更高一層的教學。
台中市忠孝國小學生蔡岳霖表示,學校的鄉土教學有學羅馬字拼音,也有學唱閩南語歌,但是碰到拼音考試時,會覺得很困難。
「羅馬拼音對小學生當然會太難!」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灣語文學系副教授林茂賢說。母語是很親切的語言,應該是要很口語化的教學,他認為若是刻意把閩南語寫成文字讓學生學習,那只會變成小朋友的負擔,很容易出現反效果,讓小學生對閩南語產生畏懼。林茂賢說:「要學英文不容易,但是要學唱英文歌卻很簡單,閩南語也是一樣。」他建議要讓國小學生學習閩南語,還是要用比較活潑的方式,譬如唱唱閩南語歌。
另外,教育部在2007年公布「台灣閩南語推薦用字」,但是手冊上的用字,部分和平常所用的不相同,例如「雞婆」就是形容愛管閒事的人,在教育部公布的推薦用字使用的卻是「家婆」,或是形容突然想起的「熊熊想起」,推薦用字成了「雄雄想起」。林茂賢表示,雖然台灣各地閩南語的發音有些微差別,但是在文字書寫上還是有需要統一,教育部建議的用法上可能跟一般民眾用法不同,這是需要時間討論出大家都可以接受的版本。
教育部為了讓學生可以從娛樂中學習閩南語,花錢製作閩南語的動畫或是重新配上字幕,卻和學校教材無法配合起來,讓學生在學校上了課,回家看影片還是滿頭問號。蔡岳霖表示,學校上課沒有放這個動畫,但是有上網看過,但是字幕是有看沒有懂。
........(詳見全文)
2004年5月31日 下午 05:08 33792 台語難字.doc
2003年5月19日 下午 11:29 62464 吳守禮之台語源流.doc
2002年1月29日 下午 07:57 1044992 唐詩三百首雙頁.doc
2004年2月13日 下午 03:57 771308 唐詩三百首雙頁.pdf
2003年5月19日 下午 11:32 43008 外 來 語.doc
2003年5月19日 下午 11:46 28160 多元的族群社會-台灣島上的語言.doc
........(詳見全文)
【大公網訊】香港《亞洲周刊》2009年第25期發文說,日本漢字鏡子映照台海兩岸繁簡之爭。日本推廣簡化漢字,也包容繁體漢字,文字改革成績斐然,「漢字熱」近年更大爲升溫,成功經驗已成爲兩岸文字改革的參照系。
文章摘錄如下:
全球化一日千里,計算機日新月异,也煥發了五千年歷史漢字的最新生命力。最近,馬英九提出對漢字要「識正書簡」,引發風波;北京年初推出大型系列電視片《漢字五千年》受到歡迎的同時,民間與學界也就恢復繁體字的呼籲而引發激烈的繁簡之爭。所有這一切,都顯示漢字正面臨重大改革的「拐點」。
而值得兩岸和全球華人注意的是,日本文字改革成績斐然,近年「漢字熱」拜科技進步所賜而大爲升溫,計算機、手機等成爲普及漢字最有力的推手。這與日本一貫積極提倡鼓勵使用「常用漢字」的文化基礎有關,即使用簡化漢字的同時,也包容繁體漢字。日本文字改革成功是一面鏡子,映照了中國漢字改革路上的繁簡之爭。
六月二日,日本政府把新增加的一百九十一個常用漢字的「新常用漢字表」交給公衆討論,在廣泛徵求意見的基礎上修改完善,擇日推廣施行,以順應日本社會更多漢字被經常使用的時代潮流。
日本漢字在新世紀展示了令人驚羨的生命力。連年來,超過兩百五十萬日本民衆踴躍參加漢字能力檢定考試,熱情之高、報名人數之衆史無前例,甚至超過了英語托福考試人數。「漢字檢定」也意外變成了一棵逐年茁壯的「搖錢樹」。
........(詳見全文)
【大陸新聞組上海8日電】上海話可望徹底告別「無字史」的尷尬狀況!東方早報報導,在上海大學第2屆國際上海方言學術研討會上,經過多位語言學家對《上海話大詞典》的審訂,最後52個「說得出寫不出」的字全都有了對應書面語,上海話至此揮別「無字史」 時代。
據報導,此次審定的「寫不出的字」共有52個,以前從沒有對應書面語。專家將其分為「寫不出的名詞」、「打不出的字」、「寫不出的動詞」、「寫不出字的形容詞」和語氣助詞、擬聲詞等幾大類,而選定的替代字讀音和上海話讀音基本相近。如表示「躲藏」意思的「ya」字被確定為「迓」,表示「背曲」寫成「佝」字;表示「倔強」寫成「艮」字;表示「氣喘」寫成「吭」字等等。
........(詳見全文)
《海角七號》的成功,語言生動活潑是關鍵寶石,片中的台語使用頻率最高,尤其國寶茂伯和鎮代表主席兩人生猛有力的台語,幾乎是全片的笑點聚焦來源。
「語言選擇」本身就是充滿政治象徵含意的指涉。語言社會學提出「雙言理論」:「高階語言」被社群人民賦予較高地位、經過標準化過程、為正式場合和主流媒體語言,但也較疏離而不活潑。「低階語言」地位較低、無法從學校習得、無標準化過程、使用於非正式場合,但卻較熱情活潑而生活化。大膽運用因歷史因素而淪為「低階語言」的台語作為主軸,《海》片企圖打破「低階語言」的定義,呈現台語大量使用於正式與非正式場合的風貌,並凸顯「低階語言」接近生活面的活潑對話,對抗高階語言(華語)的相對拘謹僵化。這種顛覆並不是重新「發現台語」,而是台語「重新到位」,配合全片的政治意涵:迎向非台北、海洋的南方視野。
........(詳見全文)
■達到最高的通用性
我是通用拼音的初始提案人之一,所以基本上我是較為贊成通用拼音的構想。通用拼音主要有兩項概念:其一、採用通用拼言主要基於與漢語拼音達到最大程度的相容,以利於未來之國際化。我們所提的這套通用拼音與中國大陸所用的漢語拼音有百分之八十五的相容度,另外百分之十五之差異則是基於學理上的考量,利於使用者便於使用與記憶。其二、希望採用拼音使得其與臺灣的母語達到一個最大公約數。目前通用拼音就華語跟客語的部分已經達到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相容度,所以它會較利於臺灣這樣一個母語學習的環境,另外就是在國語推行委員會裡,福佬語跟原住民語因為較為複雜,涉及的層面比較廣,所以目前這兩個已由各別的小組分別去討論,希望未來臺灣的各種語言都有其音標,而通用拼音的構想就是希望在這麼多的語言裡,不要一種音就用一個音來標示,儘量只要在它們發音相同的情況下,就得以便用同一個符號來標示,讓學習上的複雜性降低。當然也不可能達到百分之百的完全相容度,因為所有的語言之發音皆不盡相同,某些語言之發音是多出來的,因此就可能需要多一些符號來標示,而通用拼音的構想就是希望把這種相通性增到最高。
■差異並非很大
........(詳見全文)
筆者於2005年寫了《母語教學的亂象》一文刊載在《台灣文學評論》期刊上,過了三年後的現在,情形有了一些改變,想根據新舊資料再談一次感想。(註:1)
在爭論、爭執了多年之後,於2006年年底,台灣教育部終於公佈了教育部版《台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表面上似乎解決了爭論了多年的『台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法』的問題,其實不然,我想沒有一個人是真的滿意的,羅馬字拼音各派也不一定會遵守,這樣不但多了一種拼音法,反而使問題更複雜化。(註:2)
生為一個人無不深愛其故鄉、不愛其故鄉的母語者。很不幸的是只有生於台灣島上的人民為例外,在故鄉美麗島上生活卻不能講、學習其母語,更不能研究竟長達五十年之久,還要到國外才有自由學習和研究故鄉的語言的機會。早期由台灣到國外的留學生很多都到國外才學習母語的事實,另外研究母語的兩位先驅王育德教授和吳守禮教授,一個到日本一個到美國研究母語,兩位的學術研究的交流只能在檯面下進行,王教授本想於退休後到美國與吳教授見面,卻因王教授患心臟病急逝東京而未能如願,這些都是母語教育、研究的歷史事實。(註:3)台灣母語教學,尤其是台灣閩南語教學,問題重重,有些問題巧妙地被轉移焦點、隱藏起來,讓一般大眾以為只有羅馬字拼音法的爭論,不知道還有其他重要問題的存在,其實這羅馬字拼音法不過是台灣閩南語教學種種爭論事項中之一而已。
........(詳見全文)
學閩南語為何一定要用羅馬拼音?曾編纂「台華雙語辭典」的知名作家楊青矗,教了多年閩南語,都用ㄅㄆㄇ注音符號,在他眼中,小學生都會的ㄅㄆㄇ,就是最好學習閩南語、甚至客家語的音標系統。
楊青矗傾畢生之力編纂一部台華雙語辭典,提倡使用正確的台語,此外,他還在台師大教了六年的閩南語,也在社區大學開課。「ㄅㄆㄇ再加上閩南語、客語的一些特殊聲調符號,是民國三十幾年就公布的台灣方音符號,最好用!」楊青矗說。
至於教育部主推的「台羅」拼音系統,楊直矗則直言「令人服氣的地方不多。」他說,現在台語教學用羅馬拼音,是在殘害語言,像p、b發音容易混淆,注音就有很正確的音可以使用。
........(詳見全文)
民進黨號稱本土政權,執政六年多來,不但無法(或無意?)打破母語教學「放屁安狗心」的窘狀,還任令教育部長創設一言堂的國語會,霸王硬上弓地施展權力的傲慢,製造了偏頗乖離的所謂『台羅拼音方案』。既撕裂母語運動,更傷害了台語教學的發展!
尤甚者,教育部國語會竟爾說謊不臉紅的公布了充滿「白賊」的『關於閩南語拼音整合工作相關問題說帖』。它企圖利用『說帖』掩飾在「整合」台語拼音過程中反民主、專橫霸道的行徑,暴露了指鹿為馬、詭辯詐騙的伎倆!以下摘舉「大條」的予以駁斥,大家來彈劾遏止以減少禍害繼續蔓延。........(詳見全文)
教育部於五月底公佈三百個 Holo台語推薦字詞,又觸動中國派人士和媒體的敏感神經,反台語情結再度發酵。
這裡所謂「反台語」,不是明白清楚的反,而是在文字化是保護並活絡語言之必要條件的前提下,其心態與行為效應,可能扼殺語言生機。以愛護台語之名,行打壓台語之實,也屢見不鮮。
例如有人會說,要寫就寫正確或正統的台文,不要胡亂借用或自創用法,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是保護台語文不受雜質污染,然而,這類語文純淨論對於英文和華文等主流語文已然頗具爭議,套在 Holo台文等欠缺廣泛流通的標準化文字系統的小眾語文頭上,更是欺負弱小,得了便宜還賣乖。
........(詳見全文)
.....韓國的表音字由10個元音和14個子音組成。其優點是簡單易學。即使外國人,只要掌握了拼寫組合方法,也能正確誦讀。不過,能夠誦讀是一回事,能否理解其中的意思卻是另外的事。全部使用拼音文字的朝鮮表音字存在嚴重"盲點"。韓國文字與日文詞彙相近,有70%來自表意象形文字的漢語。如果僅以表音字記錄事情的話,很明顯會出現混亂。因為同音異義的字很多。僅以韓國的姓氏為例。鄭和丁,姜和康,柳和俞,林和任等均同音。另外,單詞中也存在不少同音異字。例如,故事、古寺、考查、古辭、告辭、枯死等22個單詞同音;詐欺、士氣、死期、社旗同音;電機,轉機,前期,戰記同音;輸入、收入同音……報紙上也經常遇到,因使用表音字母令讀者對其表達意思感到頭疼,需要象猜謎一樣猜想(試設想我們廢棄漢字使用漢語拼音,去看古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情況——幽靈),頗費時間。........(詳見全文)
(大紀元記者辛菲採訪報導)大陸、台灣、韓國、日本學者在上週於北京舉行的第八屆國際漢字研討會上達成共識,決定製作統一字形的常用漢字標準字,以繁(正)體字為主。經過較長一段時間涉及簡、繁體字取捨的文化之爭暫告一段落。其中特別引起外界關注的的是,中國官方改變其歷來文字政策,首次提出「簡體字和繁體字(正體字)共存」的口號。........毛澤東,一直到他死去以前,都始終主張廢除漢字,改漢字為拼音文字。然而,中共建政以來廢除漢字的種種企圖,統統都失敗了。
.....(詳見全文)
.....韓國的表音字由10個元音和14個子音組成。其優點是簡單易學。即使外國人,只要掌握了拼寫組合方法,也能正確誦讀。不過,能夠誦讀是一回事,能否理解其中的意思卻是另外的事。全部使用拼音文字的朝鮮表音字存在嚴重"盲點"。韓國文字與日文詞彙相近,有70%來自表意象形文字的漢語。如果僅以表音字記錄事情的話,很明顯會出現混亂。因為同音異義的字很多。僅以韓國的姓氏為例。鄭和丁,姜和康,柳和俞,林和任等均同音。另外,單詞中也存在不少同音異字。例如,故事、古寺、考查、古辭、告辭、枯死等22個單詞同音;詐欺、士氣、死期、社旗同音;電機,轉機,前期,戰記同音;輸入、收入同音……報紙上也經常遇到,因使用表音字母令讀者對其表達意思感到頭疼,需要象猜謎一樣猜想(試設想我們廢棄漢字使用漢語拼音,去看古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情況——幽靈),頗費時間。........(詳見全文)
..... 獨立後,由於民族主義的影響,朝鮮對於日本統治時代漢字的使用與中國古代的冊封體制非常不滿。漢字被排斥,而將諺文提昇為國家文字的聲音則逐漸擴大。 1948年施行的諺文專屬用途法(簡稱:諺文專用法),是漢字被依法廢除的法源。法律全文如下:「大韓民國的公文必需使用諺文書寫。然而,在過渡期間,可以在諺文後方以括號形式插入漢字」。但公文的定義、過度期間的定義、施行細則、違反者的罰則皆沒有明確規定。法律學家認為此法僅是一項宣示而非法律。
李承晚時代,有時行小學的漢字教育。朴正熙則傾向廢止漢字,1970年發表漢字廢止宣言。完全廢除了普通教育中的漢字教育。但是輿論強烈反對廢止漢字,1972年撤回漢字廢止宣言,中等學校以及高等學校的科目漢文(即漢字教育)復活。然而,由於漢文被列為選修科目、幾乎不需要考試、在現實生活中的不實用導致學生對於漢字沒有學習動機。另外,韓國又禁止在小學階段進行漢字教育,私下進行漢字教育的小學老師會因為「不配合國家教育政策」被懲戒、免職……等處分。
1980年代中期,韓國的報紙、雜誌……等,開始逐漸降低漢字的頻率。這是因為幾乎沒接受漢字教育的世代(諺文世代)佔了多數,使得使用漢字的出版物無法賣。諺文專用派的戰略不是由於禁止使用漢字被而使用諺文,而是由禁止漢字教育使得一個世代不認識漢字的「安樂死」戰略。實際上,朝鮮語中的漢字只有一個音節,照理來說,諺文不會像日文的平假名一樣需要好幾個符號以表示漢字,漢字廢止一般認為可能。
但是,因為朝鮮語中的詞大半由漢語而來,使用諺文來理解文章脈絡是很沒效率的。另外,抽象的學術用語不用漢字的話,要做到正確理解是非常困難的。在1990年代後半,完全不識漢字的世代剛剛完成,由於上敘事情的切身體驗,在一連串的諷刺中,要求漢字復活的聲音也逐漸地放大。在1998年,當時的韓國總統金大中發表漢字復活宣言。這次,在總統的指示下實現了道路標誌和火車站(韓國國鐵就是從那時候開始用漢字標站名)、公車站的漢字併記。但是,由於諺文專用派的抵抗也根深蒂固,希望規定小學的漢字教育為義務弟教育與年輕人應用漢字於日常生活中的兩項訴求並未實現。因此,現在感受到漢字的必要性的韓國國民只能透過付費給漢字補習班來讓自己的孩子學習漢字。
關於諺文專用派的主張,以前是:「不是丟棄漢語,而是透過諺文來寫漢語。」(中心為:諺文學會)但它最近變成:「用原有的固有語言來翻譯所有學術用語。」(國語純化運動)。漢字復活派則主張:「如果確實地實行漢字教育,則全部的學術用語皆可直接理解。」而諺文專用派則以「掌握研究整體內容,就算不知道漢字,學術用語還是可以理解」反駁,。但是諺文專用派也承認,中國的四字熟語和故事成語,如果你不知道漢字,則無法理解其中意涵。另外,賤出名將事件這個的書寫不使用漢字寫作,那麼結果也就會大不同。
至於要諺漢混用還是諺文專用呢?在全國的民意調查中各佔了一半,政治家對於這個問題也面有難色。獨立以來,這個在韓國不斷的文字爭論被稱做「60年文字戰爭」。
........(詳見全文)
日本去年經民意調查後,最終用「命」字來代表2006年日本社會的特徵。「命」除了代表日皇皇孫悠仁的誕生外,同時對這一年內頻繁的自殺及校園欺凌案件的發生表示痛惜。日本漢字教育振興協會事務局長氏川弘行在總結自殺和校園欺凌率偏高的社會現象時指出,這與日本教育方針中忽視漢字教學有直接關係。有學者認為,社會上普遍缺乏倫理道德觀,一味追求慾望,這都與日本語表達水平下滑有直接關係,國語(日本語)是基礎,而漢字是國語(日本語)的基礎。
........(詳見全文)
去年 (2006)年底,台灣教育部終於公佈了爭論多年的台灣閩南語標音符號,似乎解決了問題,其實不然,不但多了一種標音法,各派也不一定會遵守,反而使問題更複雜化。本來要執行或推行一件事在方法上要有一個標準依據是一件很合乎道理且比較能快速達到目的的手段,但是有時候卻是似是而非,尤其事關俱有感情因素時就不一定如此,反而會讓事情更複雜化而造成同志間互相仇視,這是同為母語推展貢獻的人最不願意看到的不幸,事關母語教育就是帶有濃厚感情因素的一件大事,因而不能硬性規定一種不一定為大家所能所接受但又要遵循的鐵定依據。......關於母語標音的問題,也許有很多人會覺得學習台語很困難,其實在講台語的社會生活環境中要學好台語發音並不那麼困難,只要把標音符號學好,就不會有什麼大問題。也許大家會問,台語那麼多種標音符號中應該學哪一種標音符號較好。在此我不避嫌我先要為我所熟知的台語注音符號說幾句話,因為沒有人在這爭執中的關鍵時刻提到其存在,故意忽略其存在,不讓一般大眾知道其存在,以致使其失去參與公平討論的機會......雙方幾年來用去了不少公家資源,自去年通用派自華僑委員會敗陣下來後,在政治掛帥的社會生態下教會派和TLPA派因彼此間之差異也較少,又攻佔國語推行委員會,雙方妥協後產生了兩派的混血兒教育部版羅馬字拼音法於2006年年底由教育部公佈。雖然如此,通用派也不甘就此示弱,挾其過去數年來累積下來的成果,準備反抗到底,究竟鹿死誰手還不知,台灣閩南語的拼音法還有一段淒慘的廝殺路要走是明顯的。......其實台語的拼音或注音符號可以兩三種並用而由個人自由選用各自所需,只要把台灣閩南語正確表達出來就可以,至於要使用哪一種漢字又是另一項問題,另外解決。如同現在大家所使用的電腦上漢字輸入法種類雖很多,每人都各取所需,也沒有使電腦的發展緩慢下來,反而更為便捷。統一為一種拼音法,冠冕堂皇,理論上是講得通的,但同時也是似是而非,實際上是另一種威權專制的做法。我們剛從專制的所謂國語教學,五十年來差一點將自己的語言母語消滅掉,這一種痛苦大家那麼快就忘記了嗎?還想利用同樣的方法來規定只有一種拼音法的專制方法來教台灣閩南語嗎?大家想要被各位的子孫稱為另一個專制的蔣家政權嗎?我不相信。......學者,學者,是美名,但有多少人是名副其實的?康熙字典,收字多,是漢字學界常用的工具書,但故事也多,兩位總編纂未等及書出版即先辭世,王錫侯一家老小因考證而遭株連,前後上下牽連近百人,文人相輕、相妒、相害何其多;國際間人權、正義說得天花亂墜,看看國際間聯合國、WHO等以正義化身為標榜的各種機構如何對待台灣人的人權、正義的現狀,除了各自的利益,明言國家的利益在正義之上,做為一個台灣人,你真的相信嗎?企業家可以堂而皇之,面不改色地說商人無祖國,眾人還是稱讚阿諛;這是現實。說穿了,愛鄉不過是美麗外衣,其實名、利才是真正的目的,不管是潛意識的還是有意包裝的,大多數人終不能戰勝人性的弱點,終究還是穿過天安門下的那兩種人,但我仍盼望從事台語推展的同志們是屬於少數的第三種人,大家退一步海闊天空。......
........(詳見全文)
我跟通用或教羅派也沒有什麼利益糾葛,純粹是個人的看法而已,我也不會因為某人用教羅,某人用通用就跟他們吵成一團,因為那實在沒意義,我的想法是怎樣能夠把台語傳下去。所以我之前才會在提倡寫作台語童話故事時,不排斥任一標音系統(我可能將之分成兩類來刊出)我也不想去捲入雙方的個人恩怨,那跟我無關,我想我也不會因為教育部推哪一套就改變我習慣使用的系統,因為對我來說好用比較重要,教育部又不能因為我用哪套就把我抓去關咧。我只是覺得我個人覺得哪一套的理念不錯而已,
........(詳見全文)
半個月前,有一天中午接到台大楊秀芳教授的來電,希望我能為吳昭新醫師即將出版的一本書寫序,我猶豫了一下也就不敢推辭,理由當然是吳醫師的用心令人感動,而我又是站在推動台語文的「火線」上,吳先生這一本《台語文讀本》,別具特色,用心良苦,如果沒有語文學者大力推薦,會是一件令人扼腕的事。過了兩天,吳先生跟我約在我的辦公室見面,也親自帶了大致編輯就緒的稿件,向我說明其編輯的用意。
這本《台語文讀本》共分三冊,副題是「從ㄅㄆㄇ台語注音符號學習 讀寫台語文」,這是針對大人編寫的語文教材,同時也為紀念其尊翁 吳守禮教授(1909~2005)而編寫。從本書第一冊的目次即可看出作者的用心,本冊包括作者對於吳從宜先生一生堅持推行的「台語注音符號」的介紹,共有四節:
(一)什麼是台語注音符 (二)台語注音符號總 (三)台語注音符號簡說總 (四)台語注音符號例字
這是為初學者認識本書所採用的「ㄅㄆㄇ台語注音符號」而寫,也適合班任國中、小母語師資閩南語教師參考,有些老師沒有機會讀到吳守禮先生的論著或兩部重要辭典,或即使看了,也不清楚整個體系,這本書正好利用很多表格,綱舉目張,兼具「台語發音學」的教材功能。在「台語正字二十字」一節舉出二十個代表吳守禮先生使用漢字的特色,接下來即為"讀本"的主體。如果作者能將前五節定名為(一)符號篇,將注音台語文例文定為(二)例文篇而將原列在第一冊的注音台灣民謠、童謠三首,改入第二冊,因其中正好有三篇譯自芥川龍之介及契訶夫等的「兒童文學」的注音台語文,那麼第一冊可以作為師資訓練的教本,第二冊具有華語文對照的雙語教材,正好可以作為學生熟習「注音台語文」的最佳入門。第二冊末篇「臺華對照詞彙三千詞」,正好作為九年國民教育三階段閩南語教材的基本詞彙表,由此可見吳醫師正在設計一套具實用價值的台語文教材。相對於第二冊的三千詞,第一冊後面兩節:「台灣常用詞彙200詞」和「台語常用七種拼音法對照表」已經把初級入門必備的拼音、詞彙及用字都考慮到了,有了七種拼音法對照表,對於熟習各套拼音及轉換,真是易如反掌。........(詳見全文)
台語拼音論戰簡史:
台灣話的拼音系統由於來源複雜,因此標音方式也很多,有傳統《十五音》的三字切音式,有日治時代總督府所設計的假名式,有戰後國民政府設計的注音符號式,而最早也是最通行的仍然是教會設計的羅馬字,俗稱為「白話字」。
閩南語羅馬字初創於十七世紀初,最早文獻是1617年天主教的傳教文字,約與利馬竇發表《西字奇蹟》的1605年及金尼閣發表《西儒耳目資》的1625年同時。1837年基督教長老會麥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 1796-1857)牧師發表了《福建方言字典》之後,用的是英語式拼音。直至1857年Elihu Doti發表了《翻譯廈腔語彙》,拉丁式羅馬字拼音才誕生。但不同的傳教士之間拼法也不十分統一,直到二次戰後教會的羅馬字拼寫法才趨於統一、確定。
........(詳見全文)
九月廿六日美國台語現代文基金會主席郭勝義先生發表了「台語拼音,請先搞定電腦」一文,做為一位領有「閩南語的支援教師」執照的我,也有話要說。事實上,在這篇文章裡就用了Taiwanese Serif 的字體了,否則無法表現出「…不得已只好用ae/oe/ue來代替//」這段文字來,而是「…不得已只好用ae/oe/ue來代替a/o/u」 這樣的文字。那麼自由時報怎麼打入這些文字呢?自由時報用的是哪一套我不清楚,但是我用的是Taiwanese Package,而中央研究院舉辦過的研討會,我也曾參加過一次,在那場研討會,也發表了一套通用輸入法,因此,不論教羅、通用、台羅,其實電腦輸入及字形都已解決。........(詳見全文)
這兩天陸續有朋友傳來電郵,說聯合國打算在2008年廢除正體字,這可能是中國打壓台灣的手法之一,故希望不認同聯合國這個舉動的人趕快到gopetition網站上去連署,同時將這個消息傳給所有的朋友,讓全世界都聽到我們反對聯合國廢除正體字的聲音。有報導說這個消息是假的,因為聯合國早就在用簡體字了,怎會等到今天?不管聯合國是否真的打算在2008年廢除正體字,中國早已不用正體字絕對是真的,我們一直在用正體字也是真的,故正體字與台灣的關係有必要釐清。........(詳見全文)
主持人:觀眾朋友們大家好,歡迎您收看《熱點互動》節目,我是主持人林曉旭。在漢語熱在全球發燒的過程中,也引發了應該是學「正體字」還是學「簡體字」的這樣一個爭論。同時對於學習方法也有爭論,因為有的人主張要學習漢語拼音;有的人主張學習注音符號,對於很多大陸人來說注音符號是一個比較陌生的概念。在今天節目裡我們請來康乃迪克州的周佩佩女士跟我們一起來談一談注音符號。您好,周佩佩女士。我們首先來看這個注音符號,剛才提到了中國大陸人,特別是年輕一代,那麼基本上從小都是學漢語拼音的,那對注音符號可以說了解很少,您能首先介紹一下嗎?........(詳見全文)
(三)羅馬字要配合英文或遷就國際音標:同一個漢字隨中日台(福佬)語而讀法不同,羅馬字亦因英德法語而異。國際音標(IPA)隨然大部分也是羅馬字,畢竟是用於語學研究或標音的符號系統。羅馬字用在英語文與音標中的對應有些部分並不同。台語所需的羅馬字究竟是國際音標式的或英語文式的?教羅TLAP屬前者,通用趨於後者。以下舉例剖析評比便知。(1)「PTK」三字要怎麼用:這三字叫「ㄆㄊㄎㄝ」,不叫「ㄅㄉㄍㄝ」。IPA系統用來標註「ㄅㄉㄍ」,教羅PLTA就這麼用。但在英語裡卻用以表記「ㄆㄊㄎ」,通用照用。例如:(A)〔P〕;pass、people...。(B)〔T〕;take、talk、two、tell、time........(詳見全文)
目前台灣通行的福佬(不是甚麼﹃河洛﹄)台語的羅馬字拼音方案(SCHEME)主要的有三種;教會羅馬字(略作教羅)、台灣語言(閩南語)音標(略稱TLPA)、和通用拼音。自2001開始在小學實施母語教學以來,這三套方案都有機會在教學的現場活躍。惟一種語言而具備三種羅馬字拼音方案,確實造成了教學上不必要的額外負擔與困擾,這對台語的教學與發展,不無負面的影響近年來、教育現場的困擾,學者間的爭執不斷,教育部國語會委員間的門戶之見深入膏肓,開會時少有理性的論述。彼等所爭究是何事,試略作剖析以見一斑。.....(詳見全文)
李慶安立委質疑教育部長母語教材e問題,hou咱看著伊對語言教學e無知及拗蠻!代先,母語能力本來就是干單包含會曉講及會曉聽若定;若無學過,就未曉讀、嘛未曉寫,koh卡無可能會曉教別人!這是基本常識。咱早前無母語教育,到即馬台灣e家長有幾e人學過母語讀寫?相信足少、足少。媽媽若beh會曉教母語讀寫,需要先去補習!請問李委員:妳出世m免學就會曉讀、寫中文?Koh有「鄉土語教學罕見字羅馬拼音」(聯合報),這是足奇怪e講法,羅馬拼音就是咱大家long知e英文字母abc,有甚物罕見?顛倒是堅持全部課文long beh用漢字才會出現罕見e古怪漢字;若是歸氣long用羅馬拼音就無即款問題!這是因為台語內面有真濟m是漢語,像台語講麻殺目(moa-sat-bak)是「虱目魚」、奧蟯(o-gio)是「愛玉」、殺文(jabon)是「肥皂」、拔仔(lapat)是「番石榴」、阿西(assey)是「戇頭」、荖仔(rauwa)是「騙子」、tam是「潮溼」等等,漢字無可能tau-tah(鬥搭,貼切)表達,所以古怪e漢字就出現lah。另外,「立委郭素春自認台語不錯」,「自認不錯」事實無一定是「不錯」;「自認不錯」就會當教冊?按呢咱國家逐年開足濟錢teh經營e師範教育會當免koh辦lah! .....(詳見全文)
謝長廷院長、馬英九主席雙雙報名客語認證,兩位黨政領袖級人物都重視學習客語,南社客語組給予極高度的肯定。但是我們憂心這是作秀與吸引選票的謀略,所以要求客語教學應進入體制。目前客語的體制化教學面臨以下幾個層次的困難:第一、國中台灣母語選修課程幾近於零。國小台灣母語有必選,但全國均不夠落實,教學成果有限。第二、台灣母語授課,河洛語屬於強勢教學語言,一班三十八位學生中若只有三、五位客家子弟,該班授課即只教河洛語,客語學生形同喪失客語的學習權。 .....(詳見全文)
10月11日夜接讀了10月7日台灣日報戴米樂氏的〈河洛語現已成為風中殘燭〉一文,殊感詫異。該文不但內容蕪雜有違事實部分,更糟糕的是標題語本身「命題」不成立。蓋由於主語「河洛語」如非出於虛構,便是張冠李戴,即不能適用於述語部分,亦即主述兩語之間沒必然的關係。 (一)「河洛語」是甚麼「碗糕」? 報社將戴文的標題用了斗大的字吸引讀者,對筆者來說「河洛語」三字特別醒目。所謂「河洛語」是指甚麼語言?作者說是他的母語,而未明言他是何許人。惟文中說「河洛語族群掌握了政權」,那就可以猜測他指的是台灣最大族群的福佬(老)人的母語,亦叫閩南語,亦即約定俗成的通稱台語。將福佬語通稱台語時,往往被某些客家人斥之為﹃福佬沙文主義﹄。請注意這種沙文主義所特定的是「福佬」,而絕不是「河洛」,為甚麼?因為世上從來就沒有「河洛人」一詞,而只有福佬人。 .....(詳見全文)
本月初行政院客委會李永得主委在立法院用客語報告業務時,國民黨立委朱鳳芝譏評為「客家人自卑的表現」。 筆者認為朱委員的發言異常偏狹,並且十足表現了傲慢的姿態。 在國民黨執政的半世紀期間,客家人說起母語確實會感到自卑,但政黨輪替之後,客家人卻是滿懷自尊與自信地使用母語。朱委員目中無人,難怪看不到這樣的變化。獨尊「國語」的國民黨使用殖民統治的手段,剝奪本土族群的文化人權,長期禁絕母語的使用與傳播,導致無數單純稚嫩的小學生因講「方言」而遭到嚴厲責罰後,心中自然產生「國語高尚,母語猥賤」的價值觀,認為無知低等之人才會口出「方言」,一不小心講了「方言」就自慚形穢,甚至惶惶然有罪惡感。目前六、七十歲以下的台灣人,大多受過這種惡政之害,在公共場所很自然就使用「國語」,都在心版上烙印了「說母語很卑賤」的傷痕,這是朱委員之流誓死擁護的「黨國」粗魯踐踏人權的傑作! .....(詳見全文)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李永得主委佇立法院用伊e母語回答立委e問題, 清楚表示台灣母語嘛會使得做官方語言來討論國家大事,會當提升台灣母語地位,拯救滯佇加護病房 e母語,符合二○○一年UNESCO(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主張「文化多樣性宣言」e原則, 值得肯定及鼓勵!這個宣言認為語言多樣性及文化多樣性攏是人類共同遺產。文化多樣性對人類來說,就親像生物多樣性對維持生態平衡仝款未當欠缺。原住民主委嘛應該按呢做。Holo(福佬)人無Holo委員會(足奇怪),若有,主委當然就照做。若是立委聽無beh按怎?放心,咱台灣甚物攏欠,干乾「錢多多」, 拜託設置同步翻譯機就解決啦!民進黨e立委若反對,後擺選舉拜託mai閣用恁e母語騙票啦!.....(詳見全文)
一則報導說客委會主委李永得日昨在立法院以客家話進行業務報告,不過,不少立委聽得「霧煞煞」,朝野各黨立委多表示不適合以客語發言,應用「國語」;國民黨立委朱鳳芝甚而批評李永得此舉是「自卑的表現」,令李主委氣得大喊「這種說法我不能接受」。 如果,換了政黨執政只換人頭不換作法,那麼,為何要換? 台灣目前的國家定位不明,何來「國語」?對岸的中國之國家定位明確,在全國幾千種各地方言包圍下,也只敢稱北京話之為「普通話」,可見其用語的小心翼翼。而中華民國以北京話來統治台灣將其如此稱呼,應是沿襲日本在台灣統治時的用語,日本半世紀來強迫台灣人學習日語並定之為國語,但好歹人家日本,的確是一個國家啊! .....(詳見全文)
你家有沒有即將上幼稚園的小孩,當你為著該送一般幼稚園即可,還是擠進「雙語」----國英語幼稚園苦惱的時候,有沒有人跟我一樣,卻為了「為何沒有母語/父語幼稚園」而備感沮喪,進而憂心我的母語----河洛語已成風中殘燭,進退維谷處境,而不知如何是好。 本土文化意識抬頭以來,作為以河洛語為主體的台語族群,曾有一段時間充滿光明願景。的確,當我們在街頭高聲吶喊,當我們大聲唱著《阮那打開心內的門窗》,當我們看到有家電視台標榜河洛語新聞時段,當歌仔戲成為當紅表演節目之時,我們內心充滿幸福與感恩。反對運動抗爭二十餘年來,總算,以台灣人為主體的訴求獲得支持,民進黨前仆後擁,一縣一市地拿下政權,綠色執政蔚為景觀,台灣文化復甦有望。 然而事實卻完全不這麼樂觀。 .....(詳見全文)
日治時代,日本人稱華人為「支那人」,或更嚴重叫「清國奴」。部分美國人(尤其是黑人)則稱華人為「秦客」(Chink)。筆者曾在紐約髒亂的華埠,聽到黑人以粗魯的“Fu*kChink”罵華人。在此間,如果使用這些種族歧視的字眼加諸中國人(或在台中國人)身上。保證中國人立刻跳腳,且將引起軒然大波。有如在美國,膽敢叫黑人為「尼葛鏤」(Negro)的話,恐將有不測之事發生。奇怪的是台灣人被罵「台客」,竟然不敢生氣!更有一些「二百五的兩倍」以及「人五人六」等(偶像)型人物,刻意對號入座。開起台客音樂會來。真令人氣結,真嘆台灣人比不上黑人。 華人在美國被謔稱為「秦客」,有點「人渣」的意思。而在台灣的華人卻是踩在台灣人的頭殼頂,雄姿英發,幾近羽扇綸巾地所向披靡。大凡征服族群,為了有效統治宰割被征服的弱勢族群,必須對之進行分化及矮化策略。.....見微知著,舉一例敘述。前不久統派媒體假借網友意見痛貶台灣小姐不入流。原因有二:一是台灣國語;二是本土性太重。這票「秦客」們,一向持有辱台意識,極有技巧地把「本土」與「土土」劃上等號。 .....(詳見全文)
這是同一天見報的兩則新聞,都與語言認證考試有關,也都與當前的教育政策有關:第一則新聞,是行政院客委會宣布將首度辦理客家語言能力認證初級考試,行政院長謝長廷在記者會上特別表示,客語認證考試和去年開播的客家電視台有助於挽救客家語言、文化的流失。客委會主委李永得則強調,復甦客語是客委會成立以來的重要施政目標,客家人十三歲以下會講客語的比率,二○○二年僅十一.七%,二○○四年提高到十三.八%,客委會預期在二○○六年能達到十五%。第二則新聞,報導教育部為推動英語學習,曾邀集各單位研商,以歐洲語言學習、教學、評量的共同參考架構(CEF)為基礎,訂出各項語言測驗的對照分數。此外,報導還提到行政院為提高公務員英語能力,曾經要求公務員參加全民英檢。這兩則新聞,從正面的角度看,顯示當前台灣的語言多樣化,也具體展示政府的多語言政策,不再以威權年代充滿霸權主義的「國語政策」為圭臬。客語首度舉辦語言能力認證,不限族群、國籍皆可參加,以及全民英檢發展到「共同參考架構」的規劃,要求公務員參加英檢等,都充分顯示台灣現有的多樣語言和多元文化已有茁長的空間。政府的語言政策,正朝向多元化方向發展,值得全民肯定。 .....(詳見全文)
為了媒體及網路上「最台」及「台客」的用語,有本土社團跳出來抗議這是「污名化」「歧視」「中國文化霸權」,把流行文化一下拉高到政治層次。他們其實是過度反應了。在饒舌及嘻哈的新世代戲謔浪潮下,「俗」「賤」的相關用語未必就是歧視或污蔑,反而代表某種節奏及誇張。如同狄更斯《雙城記》開卷語說的,這個天翻地覆的時代,「無論說好說壞,都一定要用最高級形容詞」。 歧視台客民族劣根性作祟:「台客」的前身是「土台客」,在私下流行已久,確有歧視之意。為了避免敏感,近來取掉了「土」字,只用「台客」,其取笑意義仍在,但歧視意義已經不大。有人拿「紐約客」來和「台客」相比,表示住在台灣稱為「台客」非常自然。但「紐約客」是英文直譯,與「台客」的「客」並不相同,除非現在約定俗成,一律把「客」或「佬」解釋為「人」(不要忘掉,一切詞語都是「解釋」的,可以不斷重新解釋,直到所有人約定俗成為止)。 .....(詳見全文)
(編註:“福佬話”一詞是否有歧視意味?“河洛話”更不是台灣話,也許台灣人有一些古時河洛流域住民的DNA,請參考下文:
,【二、 福佬話:「佬」字在廣東話裡指「男子」,「福佬」二字起初 可能用如「福人」「福建人」,到了客語裡就不同了。客語稱小偷叫 「賊佬」稱啞巴叫「啞佬」。「福佬」自是帶出「討厭」「壞」的貶 義來。不過後來「佬」字的「人」義淡化必須再加「人」字成「福佬 人」,指福建人。再後來,連福建人、閩南系臺灣人都忘記「福佬人 」是外族對自己的貶稱而竟亦自稱「福佬」。有一本書叫「福佬話語 法」,到現在還不知道是客家人或閩南系臺灣人著作的本來「福佬」二字,閩臺字音 [hok4 lo2], 客家音 [huk4 lo3]。臺日大辭典收「福佬」,注音 卻作 [ho5 lo2]。這注音的連讀變音成 [ho7 lo2]的才是實際語音。這語音可能是由福佬二字訛變出來的,可是 音與字脫節。既已脫節人人都可以按著自己的語感作方塊字的表達。 於是出現了河洛話、鶴佬話等發音相近的名稱。這是筆者追蹤 [ho7 lo2]一詞的來源的起點。
三、 河洛話:這稱謂是因為傳說閩南人多來自中國中原河水、洛水 一帶,所以日據時代愛好臺語的研究家提議用「河洛」[ho5 lok8]代替「福佬」[hok4 lo2]。字面既能表達淵源關係,語音上近似 [ho7 lo2]。河洛的「洛」[lok8]字,以「各」為聲符,從「各」的字如「落」字在語音轉讀 [loh8 ] 就與「佬」字字音接近了。福佬是外人對閩南人的 貶稱,河洛人可以是閩南人思源的自稱,可是筆者孤陋寡聞,終生一 度涉獵福建志書,未見「河洛語」的名稱。正史上藝文志確實著錄「 河洛方言」。現在的閩南臺灣方言保存古代的河洛方言到什麼程度是 值得探究的問題,名稱上「河洛」只能表示來源。】參考【一百年來的閩南系臺灣話研究回顧-吳守禮】
過去宋楚瑜當新聞局長時,在學校裡嚴禁學生講方言,若不聽禁止者抓到就罰錢、罰站甚至跑運動場,以及掛「狗牌」等,不擇手段不理性體罰學生,老師的無奈無形中變成始作俑者,這樣的獨裁專制政府,為統治台灣人民循「大中國化」而實施的毒化教育。現在,政府及為人的家長不去禁止講華語,反而跟自己小孩對講華語,另外最使人擔憂的是除了客家電視台播放卡通片使用客語翻譯外,其餘電視台卡通片都使用華語,這樣的媒體怎麼能使孩童會講本土母語? .....(詳見全文)
許極燉又來了, 又是上下連刊二篇, 又是謊話連篇。 本人這篇回應許先生的文章應該是最後一次, 算是「蓋棺論定」了。 此後我將不再回應他的任何一句話。 因為面對謊言製造批發商除了無語問蒼天, 夫復何言? 許文上篇「是誰在扼殺台灣羅馬字教育?」(台灣日報7/28民意論壇) , 下篇題目換做「台語羅馬字教育的危機與轉機」, 附標「台語羅馬拼音整合案的虛與實」, 以下以「虛文」簡稱之。連最起碼的學術基本態度都沒有 。「虛文」中呈現出來的是許先生連最起碼的學術基本態度都沒有。 許先生浪費台日寶貴篇幅, 竟然是為了證明自己就是他先前所謂的「江湖術士」和「大騙子」。 .....(詳見全文)
近日網路傳播一份要求支持通用派的兩「式」並存主張。隨信所附二個檔案都是不實在的,很遺憾他們用不實在的東西來「說服」人家連署。第一份檔案就是所謂的「以李勤岸先生為首發出攻擊」的那封我從未發表的「打破通用迷思,成全母語教育」的連署書草稿。定稿後之〈打破自我,成全母語教育〉已經刪除了「如果有人告訴你有一種藥方,能治百病,是萬靈仙丹,你如果不是白癡,當然知道那人必是江湖術士,是大騙子。」這段被認為是攻擊「通用」的文字。我已經在7/20台灣日報回應許極燉那篇〈莫讓台語拼音爭議成為打地鼠遊戲〉說明得很清楚。為何還要一直拿不存在的東西來做文章?另外附錄一篇採訪江文瑜教授的〈通用與漢語之爭〉,這是在討論「華語通用」,而卻要人家連署支持「台語通用」,這樣做算不算做「偽證」?(「台語通用」應該稱「福台語通用」,因為通用派積極要在「國語會」提案把台語改稱為「福台語」)。 .....(詳見全文)
再提一個台語論述或言談中,對某些術語的定義不夠明確,或失之籠統的問題。常見的有如「變音、變調、本音、本調」。 我們都知道言者意指構成台語精髓的「聲調變化」的題旨。但筆者以為變音與變調不如「變聲」來得貼切。因為自早期華語的「四聲」聲調,稱聲不稱調,不管是平上去或一二三四聲之「聲」都已成先例,何不沿用?何必節外生枝而將八聲稱為「八音」或「八調」呢?再說台語的「變音」是另有所指的。如身軀sin-khu變成seng-khu;身邊sin-pin變成sim-pin,一個sin變成seng及sim就是變音。所以凡事關聲調的叫「變聲」,事關發音的叫「變音」將較貼切些。 .....(詳見全文)
近兩個月來,為了趕在教育部八月底公佈「易教易學」的台語音標定案之前,相關論述大量出籠,似乎是在把握最後一盡言責的機會。 拜讀之後憂喜參半。喜的是在言論與學術研究自由的大環境下,已經有可觀的群眾投入洪流;憂的是對立與攻訐仍然濃厚,未必是福。另外察覺到「台語的基礎理論」似乎仍嫌不夠。連「羅馬字」一語都尚未達成共識。為此筆者不惴淺陋,一抒拙見願與讀者分享與討教。 羅曼字母 (RomanAlphabet) 又叫「拉丁字母」,是當今 AB 體系三大近親字母中的一支。羅曼 (拉丁)、希臘、西里爾 (Cyril) 三套都是源自西元前2000年的「古西奈字母」。均為由A開始,B次之,即Alpha與 bet,合稱 Alphabet。 現行「表音」文字中,除非量身裁製另造新系統(如韓、印度、緬甸、泰等)之外,離不開三中之一。如英、美、西歐、北歐、中國、台灣、印尼、越南等採用羅曼(拉丁)字母;希臘之希臘字母;俄語、蒙古、保加利亞等則採西里爾字母。可見這三套字母都具備國際的條件。 .....(詳見全文)
"國語"/國語和漢字是在中國文化背景下發展起來的特有現象,體現著鮮明的中國文化特色,是兩岸中國人聯繫的天然紐帶。近年來,台灣當局打著人權、族群平等、保護"瀕危語言"等旗號,出台了一系列以抬高閩南方言地位、創製通用拼音、刪減文言文比例等為標誌的語言政策,企圖借助語言文字的政治蘊含,塑造新的"國家認同",與中國形成區隔。台灣當局這種語言文字領域中的"文化台獨"具有很大危害性和隱蔽性,值得高度關注並深入揭批。 一、台灣語言規劃的"理論基礎" :上世紀80年代以來,台灣親本土勢力知識分子打著人權、族群平等、保護語言多元性等旗號,借鏡西方的認同理論、語言衝突理論,拼湊出一套中國語言觀、本土語言觀和語言教育觀,為當局實施語言規劃建構起"理論基礎"。 .....(編者註:楊允言先生在該網上對該文貼過反應)(詳見全文)
顯然李氏在展示教羅、TLPA和TLPA改良式三者已經整合成功為「台灣羅馬拼音」了。向陽氏卻還在為文「呼籲」要整合!而且,尤甚者,據我打電話確認某些連署者,原來連署者未過目文件,只知要整合,不知已經整合成功。而連署大多是用電話確認,只贊成「要」整合而已。原來如此,莫怪連署者踴躍! 問題的嚴重性在於李氏所言之“整合成功”的內容並未見於連署文中,連署者知之者有幾人?如是觀之,連署者豈非有「受騙」的感覺囉。就我所知,所謂整合成功乃是教羅∕TLPA某些人,尤其是國語會有5名委員5月中在國語會提案要修正TLPA,一共有10項,其中5項仍須商榷,而且,所謂的整合是中途半端曖昧不明,即教羅和TLPA二派的主張形同「苟合」,實質上不能視為整合。惟有一項可以肯定者,教羅長期以來使用的複母韻(介母音o)如oa,oe改為ua,ue是正確的。 (三)教羅∕TLPA「不自知之明」? .....(詳見全文)
台灣四百年來,一直沒有自己的國家,因而也就沒能有過自己的語文政策、制度。以往羅馬字的教育幾乎操之在傳教士的手裡,教材多屬於宗教(尤以聖經)的東西,對於教化人心與台灣語言的保存自有其貢獻。戰前,教會人蔡培火曾經「賣命」地推廣教會羅馬字,戰後大轉向,當了國府的政務委員,全面否定教羅改用ㄅㄆㄇ出版了《國語閩南語對照常用詞典》(1969)。蔡培火的這種負面示範,對教羅以及羅馬字教育是一大棒喝! 台灣的羅馬字教育,華語方面完全乏善可陳,台語方面一直到十幾年前僅在教會圈內孤軍奮鬥,始終未能被廣大的社會所接受。推究其原因,諸如外來政權對母語的打壓,對漢字的獨尊而抵制羅馬字,以及羅馬字系統本身的缺陷問題等。 .....(詳見全文)
【大紀元7月26日訊】(美國之音記者:謙謙2005年7月26日華盛頓報導)美國國會兩位參議員今年5月25日宣佈提出“2005年美中文化交流法案”。在預計撥出的13億美元專款中,將有一部份用於美國公立小學的中文教育。然而在中文教育界,至今仍存在著繁體簡體之爭。兩派分立多年,各執一詞。 繁體字為正體字:在美國,教繁體字的老師至今稱他們所教的中文為“正體字”,以區分1956年以後的簡化漢字。這個稱呼裡面包含了幾分驕傲,幾分倔強,彷彿只有他們手手相傳的這套文字,才是中華文化的正宗繼承。 然而,教簡體字的學校也因為大批中國大陸新移民的出現而興起。馬里蘭州最大的簡體字中文學校-希望中文學校的王子萍老師就對正體字的說法表示反對。王子萍說:“正體字的提法我覺得不是很準確。難道簡化字就是歪體了?” .....(詳見全文)
【大紀元3月15日訊】(大紀元訊) 三月十一日(星期五)晚七時,南密中文學校特邀世界華文教育中文注音ㄅㄆㄇ專家周佩佩女士作專題演講及注音符號教學說明會。”中文難教難學,是否學習簡體字來取代繁體字就能解決問題?”、”繁體字難學嗎?”、”簡體字比繁體字好學嗎?”、”學習注音符號真的浪費時間、白費力氣嗎?”許多家長與老師抱著這些問題來看她的教學示範。周佩佩的生動活潑、具有創意的教學方式,使得不少家長與老師從新衡量注音符號在中文教學中所占的不可或缺的地位。在她推廣她所創作的”冠軍中文學習法”之餘,她也點醒了許多迷失在”簡體字與漢語拼音似乎較簡單、較好學”假想中的家長與中文老師,并請他們正視寶貴的中國傳統文化、美麗的文字的保存與傳揚的重要性。周佩佩女士目前定居於康乃迪克州。那麼何謂”冠軍中文學習法”呢?周老師以七年的時間,創作了這套”冠軍中文學習法”的教材,將注音符號與漢語拼音聯結起來,讓小朋友能藉由周佩佩的故事解說、或童謠朗誦,以形、音、義的聯想,巧妙地串聯所對應的漢語拼音(即英文字母),在數小時內能學會37個注音符號,進而增進學習者的學習興趣與信心,能盡快的讓學習者具備獨立閱讀中文的能力。 .....(詳見全文)
正當台語拼音系統成為近日來熱門話題之際,頃閱貴報七月十五日民意論壇有多位海外熱心台語拼音之士,集體執筆發表《國際先例台語拼音兩式並存》一文。 拜讀之後總覺得《國》文有誤導讀者之虞,爰特提出管見就教各位。 文中所提﹃日語是兩套假名與兩套拼音共四套音標並存﹄一語,其實不能與目前台灣的所謂第一式、第二式類比。限於篇幅無法詳述,只就重點說明如次: 日語的書面語,也就是他們所謂的﹃文字表記﹄是由三個單元組成的,即:漢字、平假名與片假名。每個單元界線分明且各有所司,除特殊目的之外,(如兒童讀物只用平假名不用漢字),互不越界使用。 .....(詳見全文)
貴報7月9日、10日民意論壇連續刊登許極燉先生指名道姓對本人人格污辱、扭曲事實、誹謗之人身攻擊,本人在與律師討論之後,先暫不提起告訴,但仍保留法律追訴權,並希望貴報刊出本人的來函更正,以正視聽。 一、許先生所拿到的所謂「公開信」只是我的草稿(他日前寫信來辱罵我,內附該文影印)。在該草稿我只先將幾個有把握邀請連署的社團列出,這些社團有的我是副社長、有的是常務理事或理事、有的是會員,都是關係極密切的單位或至交好友。這份草稿是6月10日擬的,剛要開始一一徵求連署,他6月17日就已拿到該文,開始展開攻擊,先去電騷擾尚未看到連署書的朋友,再寫信來罵我,同時公開在報紙詆毀。問題是,當有人勸我行文低調即可,我就「從善如流」將有關「通用」之段落刪除,因此他攻擊的其實是並不存在的一封「公開信」。 .....(詳見全文)
台師大台文所教授、世界台灣母語聯盟總召集人李勤岸,日前以〈打破自我,成全母語教育〉為題,期望關心母語教育的意見領袖,放棄派系之爭,讓母語拼音符號問題回歸單純的語言學基本面;同時也呼籲教育部趕緊公布定案,運用這套已整合成功的台灣羅馬拼音來編寫母語教材,以利母語教育進一步的推動。他的這項訴求目前仍在連署中,但已經獲得相當多台語文社團、大學台語文研究系所負責人以及語文學家的熱烈連署。連署名單中,甚多長期以來為台灣語文貢獻心力,為台灣文化重建殫精竭慮的專家學者,他們在過去為台灣語文不計報酬、付出心血,或許對於台灣本土語言應採用哪一套拼音系統曾有不同意見,各有堅持,如今能夠捐棄各自的堅持,從語言學和語文教育的基本面著眼,願意坐下來,整合出一套合乎語音學原理,同時在教育上易教易學的台灣羅馬拼音系統。光是這一點共識的凝聚、這一種站在台灣語文長遠發展的用心,就值得台灣社會加以肯定。本土語言流失 漸崩蝕台灣主 .....(詳見全文)
基於教育部在華語、客語、原住民族語拼音已經定調,因此如何為台語拼音定調是必須面對的問題。為了務實解決,我們認為必須及早確認處理問題的基本架構,才能有效降低不必要的語言戰爭與困擾。 台灣四大族群語言的拼音,可分成兩大類:一類以字母P為ㄆ(華語與客語拼音),另一類以字母P為ㄅ(原住民族語拼音),台語的語言系統剛好夾在這兩類拼音之間,以至於有的系統以字母P為ㄆ(台語通用),有的系統以字母P為ㄅ(傳統白話字、TLPA)。 這兩類拼音走向各有其優點,也各有其使用者,我們很難去限制台語拼音只能以字母P為ㄆ或只能以字母P為ㄅ,這對使用者都是不公平的作法。因此,我們認為務實處理台語拼音問題的基本架構是:及早確認台語第一式(以字母P為ㄅ)與第二式(以字母P為ㄆ)並存,才能有效降低台語第一式與第二式拼音之間不必要的語言戰爭,降低台灣本土派不必要的分裂與「雞同鴨講」的惡鬥,強化台灣本土派的內部團結。 .....(詳見全文)
近期拜讀許極燉先生的幾篇文章,感覺許氏文筆尖銳不論是批評或漫罵都算一流,只是有很多說法似是而非,是否許先生缺少考慮,或者是許先生的動機有問題?確有令人疑慮不解之處。整合是好事一樁何必憂心?一、許先生7月9日的文中說,「教羅與 TLPA 原本對立激烈,由於通用拼音的出現成為共同大敵人,」言下之意是說,教羅和 TLPA 緊急整合來對付通用,所言屬實的話也是好事一樁,通用如果真的為台灣語文好,那為甚麼通用不乘機收兵來幫台語一個大忙?其實台語一百多年來,受外來政權的排斥禁絕,不要說甚麼母語教育,連說母語的權利都受到很大的限制,當時您們諸位專家躲那裡?相信大家都心裡有數。自從李登輝解放了台灣人之後,我們的語文剛剛要起步之際,原本就不應該有爭議的存在,既然教羅與 TLPA 為顧全大局,願意整合是一件可喜之事,為何許先生憂心忡忡?是不是害怕台語不會再亂下去? .....(詳見全文)
2001年國民小學開始實施母語課程以來,最讓師生無所適從者莫過於拼音系統之混亂。目前教科書所使用的系統有傳統教會羅馬字、台灣語言拼音方案(TLPA)、TLPA改良式、通用拼音等。其中教會羅馬字已經存在一百五十多年,文獻資料豐富,使用面跨越台灣各語族,早就是台灣各語族通用的拼音文字,如台語聖經、客語聖經以及各原住民聖經均使用教會羅馬字。 1991年有些學者認為教會羅馬字有幾個符號電腦不易處理,建議修改,這就是TLPA,之後又有人認為TLPA有二個符號修改不當,再加以「改良」,這就是TLPA改良式。不過,這些改動都不是太大,也都還在同一系統中,學生學習上還不難轉換。 .....(詳見全文)
近年來台灣有不少人對台語拉丁化的拼音字發生興趣,有人進而發明一套新式的拼音系統。這種百花齊放,百家齊鳴的現象可說是「學術上」的好代誌,但是在「實用上」就不一定是好代誌。筆者從小有機會學習教會羅馬字,不過在最近也花時間研讀過幾個新的拼音系統,但到頭來還是覺得教會羅馬字最實用,也最有保存及延續的價值。在本文筆者將儘量以客觀的立場來述說他要沿用教會羅馬字的主觀理由,希望讀者在看完之後也會有同感。 一、「寶貴的歷史淵源」:從無到有的啟蒙功績。 .....(詳見全文)
世界上大多數的語言其塞音分清濁(清如台語「百」,濁如台語「肉」)。拉丁語是這樣的語言之一,所以拉丁字母當然分清濁,以〈P,T,K〉等記清音,以〈B,D,G〉等記濁音。這後來成為國際通用的慣例。而當語言子音分送氣不送氣時(不送氣如台語「百」,送氣如台語「拍」),就根據把上古希臘文加以羅馬化的方式,把送氣音寫成〈Ph,Th,Kh〉等。世界上子音分清濁的語言其拼寫法都遵循這個法則。使用一百多年的台語羅馬字也遵循這個法則。 現代漢語絕大多數(包括客語)塞音不分清濁。過去西洋人(包括英國人)設計中國官話拼音或客語拼音,都根據國際通用的法則、根據官話或客語的語音特點而擱置〈B,D,G〉等濁音字母不用。他們不認為〈B,D,G〉相當於ㄅㄉㄍ,倒是〈P,T,K〉相當於ㄅㄉㄍ。後來中國人劉孟揚(1908)、趙元任(1921)等人把〈B,D,G〉等濁音字母撿起來當做清音字母使用,用來寫ㄅㄉㄍ,同時改用〈P,T,K〉寫ㄆㄊㄎ,取代〈Ph,Th,Kh〉。這個方式於是變成中國人的拼音法則。 .....(詳見全文)
(三)教羅TLPA的公開信:6月中旬,我的電腦接到台灣送來的一件資訊;題曰:「打破通用迷思,成全母語教育」副題是「一封公開信」。信末有列有14個連署單位,實則是12人,我全都有接觸過的人。主導者是李勤岸,榜首蔡金安,列名者非教羅即TLPA派。我從東京打電話去向其中6人確認,除了一個支吾其詞,餘5人坦白相告,該公開信並沒見過,是李某人說是要整合台語音標當然贊成就同意簽署了。李氏「利用」台灣人的單純,信任他,竟然把公開信內容無限上綱,恣意發揮,一言以蔽之;辱罵又痛批通用拼音是「江湖術士,是大騙子」!其實寫公開信的人正暴露了自己的騙術,它說:「1991年有些學者認為教會羅馬字有幾個符號電腦不易處理,建議修改,這就是TLPA」云云。TLPA是這麼單純產生的嗎?而對於通用則是說「引進中國漢語拼音,稍加修改,保留百分之九十五相似,宣稱可以與漢語拼音對抗,又可通用於台灣所有語言…甚至可通英文…。」 .....(詳見全文)
教育部杜部長前些時曾表示8月底要決定整合(統一)台語拼音系統。於是百年老店的教羅派和威權專業的TLPA派的某些人士一時掠狂起來,一方面急就章地將兩套羅馬音標「整合」(觀其實質說「苟合」還比較妥切)起來,另方面則爆發對通用派的長年敵意而聯手或陰(網路)或陽(報紙)用盡手段非要趕盡殺絕,以便獨佔台語音標的市場,號令天下! 教羅與TLPA原本對立激烈,由於通用拼音的出現成為共同大敵人,因而隨同母語教育開始(2001年)即嘗試合作共同打擊,不但扭曲通用拼音,更對通用派人士做人身攻擊、辱罵,抑且還甘願被出版商利用而大打出手。 .....(詳見全文)
幾天連續看過多篇討論台文的文章,讓我感覺很感慨也很無奈。感慨的是台灣人那種欠缺理性討論問題的能力,無奈的是不但不理性,連最基本的包容心態都沒有。看到這麼多對台語文字化這麼用心的人,用那麼多時間在討論兩個本身就有問題的系統,真讓我感到不可思議。這邊說那邊難用,那邊說這邊常改變。在我看來,兩邊的講法都有理。 既然是如此,為什麼還在那裡討論來討論去?這種情形就像有兩人在比較他們的兩台破車一樣,你說他的輪子大小不一,他說你的窗子關不起來。爭來爭去,就是沒想到問題是出在基本設計上。做過品質管理的人都知道,一項產品若設計有問題,不管後方的生產線做得有多好,製作出來的產品一定也有問題。再怎麼修也修不好。 .....(詳見全文)
通用拼音自認該套音標易教易學,為了取得母語教學的全面掌控,一直要求教育部應該實施實驗教學,看看是哪一套拼音符號成效較佳,以做為九年一貫母語課程音標選取之依據。但是如果是各套音標的推動者去實驗教學,則是在比賽各套的師資優劣,而且實驗過程中變數很多,很難控制,實在是不宜做為考量音標優劣的憑準。即使在各項變數均在控制之下實施(比如說,同一個老師,同一種教法,同一種教材,三班學生人數、程度頗為相當的情形之下),其結果必然也是各音標差異不大。因為小孩子的學習能力是很強的,不管音標優劣照常可以學得起來,語言學家大多數同意華語的注音符號很不好,但我們還不是學起來了。問題是學了之後,能否把該語言學好,學對,以及將來學別的語言有無副作用,這才是緊要的。注音符號因為不管子音是清音(無聲,voiceless)或濁音 (有聲,voiced)一律都加以濁化,全部都是濁音,以致我們的孩子學英語的時候,無法分辨清濁,大部份的學生講出來的是口音極重,沒有清音的英語。 .....(詳見全文)
幾天連續看過多篇討論台文的文章,讓我感覺很感慨也很無奈。感慨的是台灣人那種欠缺理性討論問題的能力,無奈的是不但不理性,連最基本的包容心態都沒有。看到這麼多對台語文字化這麼用心的人,用那麼多時間在討論兩個本身就有問題的系統,真讓我感到不可思議。這邊說那邊難用,那邊說這邊常改變。在我看來,兩邊的講法都有理。 既然是如此,為什麼還在那裡討論來討論去?這種情形就像有兩人在比較他們的兩台破車一樣,你說他的輪子大小不一,他說你的窗子關不起來。爭來爭去,就是沒想到問題是出在基本設計上。做過品質管理的人都知道,一項產品若設計有問題,不管後方的生產線做得有多好,製作出來的產品一定也有問題。再怎麼修也修不好。 .....(詳見全文)
拜讀黃元興先生對通用音標和教羅之評論,看似各有優缺,主張二套並存,其實偏向通用,其中謬誤百出,歸根究底,主要是因為沒受過語言學專業訓練,而且沒有把英文學好。這也是主張通用拼音者最大的問題所在。本人修過英語教學碩士,從事英語教學十二年,願意以自己的專業訓練,來糾正這個存在已久,似是而非,以訛傳訛,幾乎要眾口鑠金了的錯誤。就以黃先生所舉的例子「豬頭皮肉真厚」來說明吧,看看到底是誰在「處處與英文作對」。 「豬頭皮」三字,台羅(教會羅馬字與TLPA已經整合做台灣羅馬拼音,在此簡稱台羅)與通用之不同是通用不分送氣(aspiration),所以ti,thau,phue,通用寫做di,tau,pue。他們說英文字母的t發音明明就是ㄊ,為何你們要和英文作對?英文不太好的人一聽好像有理。其實,英語的t並不是就唸做ㄊ,而是有時唸做ㄊ,有時唸做ㄉ。比如說英語的top的t是唸做ㄊ,但是在stop的時候就唸做ㄉ。 .....(詳見全文)
台灣是個充滿了暴力之島,不是嗎?社會上有政治暴力、金錢暴力、媒體暴力、宗教暴力,甚至有各色各樣的語言暴力。其中的語言暴力竟然還會出諸語言學者身上,就更叫人心寒了。 語言學者蔣為文氏發表了一篇東西叫做<歷史學者不應刻意扭曲台語白話字的歷史事實>(6月19日台灣日報)。它在開頭就展現語言暴力權,在筆者的名字加上了「」號,是對筆者姓名表示「強調」?或表示「質疑」(不承認存在)?接著站在作為教會羅馬字(教羅)護法的立場專對筆者個人及拙稿<台語羅馬字的整合問題>(6月17日台灣日報民意論壇)展開若干莫須有的語言暴力攻擊以及泛政治化的污衊,甚至連僅有的一丁點理性的論述也夾雜了似是而非的成分,而欠缺說服力。為了糾正蔣文的語言暴力誤導,乃分項駁斥如下。 .....(詳見全文)
有關台語音標的兩大陣營,通用音標和教羅音標的爭論與互相攻擊,最近又浮上本報,其實這是一個老掉牙的爭論題,雙方宜心平氣和,理性討論,如不能意見一致,何妨同時並存,大家公平競爭,學問的事不是比拳頭大小,更不宜以政治力壓制與規範。 有關通用音標方面,如台語「豬頭皮,肉真厚」寫成ditaupuevazingau,另外在教羅方面則寫成tithauphoebachinkau(聲符暫缺),兩大陣營都有基本觀眾強力支持,不宜說誰對誰錯。(以上抽樣有必要列出,否則以下文句對外行人而言,不知所云)。 .....(詳見全文)
17日台灣日報刊出許極燉先生「台語羅馬字的整合問題」。小弟作為年輕台語研究者,肯定許先生過去對台語所做的努力。但是許先生對白話字(教會羅馬字)的偏見很重。不得不提供不同的看法。 1.許極燉先生說「修改教會羅馬字釐訂」的TLPA「可做音標」。這在證明白話字基本上並沒有問題。說白話字「仍有誤差欠陷」是言過其實。 2.「c、ch改為ts、tsh並不妥;1個子音宜用1個字母」。羅馬字的故鄉歐洲語言也有很多「違反」許先生的條件。德國音樂家修曼寫作Schumann。只有三個子音卻有六個子音字母。難道台語就不行嗎? .....(詳見全文)
拜讀歷史學者「許極燉」17日於民意論壇所發表「台語羅馬字的整合問題」一文後,不禁覺得身為歷史學者怎能如此刻意忽視、甚至是抹黑傳統台語白話字(所謂的Peh-oe-ji「教會羅馬字」)的功能與貢獻呢?本人不得不對許極燉的盲點與對大眾的誤導提出反駁如下:第一,台語白話字早期雖由教會人士所推廣,但至今已不只教徒才使用。譬如,專門推廣台語白話字的組織「台灣羅馬字協會」及各大學使用白話字的台文科系譬如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中山醫學大學台語系都不是教會組織。事實上,如果追溯世界各國使用羅馬字的源流,若非宗教因素就是政治因素才使得羅馬字得以普遍使用。譬如鄰近越南、印尼、馬來西亞現在使用的羅馬字在早期均有宗教色彩。如果因為白話字曾帶有宗教色彩就加以反對,不僅彰顯許先生對宗教信仰的污衊,更突顯許先生違反「宗教自由」基本人權的不當作為。 .....(詳見全文)
最近教育部的國語推行委員會改組,對於現行的(三種)福佬台語(閩南語)的羅馬字系統錯雜並陳妨礙教學,曾經決議:「為利於教學、閩南語音標整合工作應及早完成…」。至於整合工作則要調查與評比國民小學閩南語音標使用情形、舉辦公聽會或研討會等。 稍後有幾位委員提案要求修正1998年國委會通過的「台語音標拼音方案」(TLPA)。該提案總共有10項,其中顯然有問題亟須商榷的有4項;1〔ㄗ、ㄘ〕原用c、ch分別改用ts、tsh,2〔ㄛ〕主要用「O‧」,如無軟體則改用「OO」,3聲調一律標本調,4聲調調符以「白話字傳統調符」為主,若無軟體改用數字。 .....(詳見全文)
寒假期間筆者在加拿大參加了莎省台灣同鄉會的新年餐會,驚奇的發現海外的台灣同鄉對台灣意識及文化之堅持,已漸漸在褪色當中。海外的台灣同鄉會成員在過去曾為台灣的出頭天不惜冒被列入黑名單不得回鄉之險,堅持台灣的認同,不但不拿中華民國國旗,也不說北京話。但這次的聚會主持人不但分發一些印有車輪牌,即青天白日旗標識的文宣,也全以北京話致詞。
當我私下請教為何捨台語而就華語時,所得到的答案竟然是時勢已經變了,現在同鄉會只是模仿台灣領導者的作為而已。雖然捨台語而就華語在海外還不是全面性的現象,但已經顯現出台灣意識因為民進黨的執政而有放鬆的傾向,這可由台灣人也開始在公開場合拿車輪牌旗歡迎民進黨政府官員可見一斑。 .....(詳見全文)
兩位主編書未出而病逝一家老小多考證而被斬。1716年(康熙五十五年)1月13日,一本大部頭的中國字典——《康熙字典》出版,直到今天,還是一本很多人在用的工具書。《康熙字典》收字多,故事也多。 皇帝賜字主編陳敬得名陳廷敬 。山西有個“皇城村”,傳說這裡出了一個很能幹的大臣,他非常孝順。有一年,母親說自己很想去看看北京城,但是臉上有一道傷疤,出門總是覺得很不好意思,而且年紀大了,出門也不方便。大臣為了盡孝道,就倣照北京紫禁城的輪廓,在家鄉蓋了一個新城堡,讓母親天天看。從那以後,大臣的子孫也都世代守衛著這座城堡,還取名叫“皇城村”。這個大臣就是《康熙字典》的總纂官——陳廷敬。因為陳廷敬對朝廷貢獻很大,康熙皇帝很賞識他,不但“皇城村”的名字沒有犯朝廷禁忌,皇帝還給他寫了“午亭山村”的匾額和“春歸喬木濃陰茂,秋到黃花晚節香”的楹聯。
.....(詳見全文)
(一)卑詩省自由黨政府為了挽救卑詩省赤字高漲的沉荷,目前正排除萬難,大刀闊斧地削減各項開支。很多中文學校的教師開始憂慮,卑詩省會不會進一步削減教育的開支,並因而影響到省內中文的教學? 目前卑詩省的中文教學,一片欣欣向榮。周末班的中文學校有三百餘所,此外還有很多公立的中學,甚至小學,都開設了中文選修的課程。每所重要的大學也有很多人在學習中文。 目前在公立學校所教的中文,大多以簡體字去教學,但為數最多的周末班中文學校,在中文教學上則呈現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態勢。 卑詩省內周末班的中文學校,在中文教學上繁簡並存。有些中文學校專門以繁體字教學,有些則專以簡體字教學,也有中文學校開設兩種班級,不論學生想以繁體字或簡體字去學中文,都能各取所需。近年來中國大陸來溫哥華的移民急速增多,這些來自大陸新移民學生,大多只懂簡體字,在中文學校大陸新移民學生日漸增多的情況下,中文教學漸漸開始有簡體壓過繁體的趨勢。 .....(詳見全文)
大溫哥華地區來自四面八方的華人移民,一直以來融洽相處,很少牽扯到意識形態的論爭。不過,一談到中國字的繁簡問題,意識形態的陰影,卻似乎還是揮之不去。 這得從簡體字的誕生說起。大家都知道,簡體字是中共一九五六年一月「發明」的。是中共「文字革命」的產物。此間一位文史學者指出,簡體字原是中國文字拉丁化的前奏。中共原本的想法是,要全面廢除漢字,完全以拼音的羅馬字去取代。在全盤拉丁化之前的過度時期,暫時先使用簡化的漢字。因而在中共當初的想法裡,簡化出來的漢字,好壞並不重要,反正遲早便要廢除了。中共萬沒想到,集政府全部力量推動的「中國文字拉丁化」之路並沒有走通,簡體字便只好這樣繼續「流行」下去了。中國文字拉丁化的不可行,可以從下面的這段文字看出:「石室詩史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氏時時適市視獅,氏適市時,適十獅適市。氏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始食是十獅。食時,始識是十獅實十石獅。試釋是事。」如果這段文字僅以漢語拼音寫出來,還有人能懂嗎? 這位文史學者說,要回顧簡體字的歷史,應從民國初年談起。當時錢玄同、瞿秋白和魯迅三人,都認為「不廢滅漢字,不足以圖強」。他們三個人只有錢玄同不是共產黨,他們的主張則由共產黨全力執行。一九三一年蘇共在海參威召開「中國新文字第一次代表大會」,俄境兩千多華人參加,會議在蘇共操縱下,論「漢字是古代封建社會的產物,要用純粹的拼音文字來代替它。」同年吳玉章等人便制定了「拉丁化新文字」。一九五一年毛澤東說:「文字必須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在實現拼音化以前,必須簡化漢字。」 時至今日,漢字拉丁化的荒謬,已受到人們的唾棄,中共的「文字革命」也失敗了。有人認為,可惜的是中共雖然放棄了文字革命的最終目標「拉丁化」,但沒有把漢字的簡化也一併放棄。結果使得原本為過渡時期產物的簡體字,繼續過渡到今天,讓天下的華人一半用繁體字,一半用簡體字。.....(詳見全文)
簡體字較繁體字書寫快速?簡體字筆畫較少,自然讓人聯想到,簡體字絕對比繁體字寫起來快,在過去約二十世紀,以及目前約二十一世紀,都是一個講求速度時代,不快便會落伍。贊成簡體字的人因而認為,今天如果仍使用繁體字,是封建的、落伍的、趕不上時代腳步的。推崇簡體字的人,另一個論點是,中國人早就流行以「行草體」去書寫了,筆畫相連,部分省略。而目前使用的簡體字,便有很多是這種行草體。「群眾中早有使用簡體字的要求」,我們為什麼還抱著「封建」的繁體字不放? 中共一九五六年公布的第一批簡化字515字,在沒簡化前每字平均16.08畫,簡化後每字平均8.16畫。就這五百多字而論,簡體字省去了大約一半筆畫。因而贊成簡體字的人說,使用簡體字書寫文章應可快一倍。 中國大陸流行的簡體字,書寫起來真的快了一倍嗎?使用簡體字就能追上時代嗎?反對簡體字的人則提出了以下的數據,說明簡體字易寫的好處,十分微小。他們指出,簡體字的數量並不是我們想像中的那麼多,簡體字其實只佔我們日常所使用的中國文字中,很少的一部分。使用簡體字在書寫上,比純用繁體字能省下多少筆畫呢? 中國大陸曾作過一項統計,他們從一百篇北京「人民日報」的社論去計算,總字數為255,124字。如用繁體,每字平均為9.15畫,用簡體每字平均為7.67畫。一個字平均只減少了1.48畫。 .....(詳見全文)
一場「建議台語為第二官方語言」,造成全民討論,經過媒體公開討論後,終究成為一場統獨之爭,從多方檢視多人看法後,深覺大家對台語的瞭解非常有限,有限到非常自我與懵知,這是可悲時代才會有此可悲事項,就如同台語諺語:「歹年冬,夠痟人」,為此做最有效的註腳。 在雙方言談中,可以從幾個層面去瞭解 。一. 台聯提出此議題,相關人員對台語不瞭解,何以說服他人,並且支持台聯參與的現場觀眾,對台語不瞭解,而且說出內容,不外乎悲情,雖然能夠為台語出一口怨氣,但不免讓對手找到攻擊之處,應當找出台語成為第二官話的優點處,其實可以從國語的缺點著手,台語是輔助國語的缺失。 國語目前最大缺點是已失去詩詞中最重要元素「入聲」,我們從國小到大學一直在學國文,古文中是佔很大比例,而且詩詞是中國文學代表之一,今日能夠將詩詞聲韻與作者感受表達淋灕盡致非台語莫屬,大家試著以國語念詩詞便覺索然無味,既然台語還保留中古唐音為何不利用之,既能補國語不足,又能開創詩學,況且古文中許多音韻考據必須靠台語。乾隆進士錢大昕曾提出「古無輕舌音」、「古無舌上音」以台語中很多白音就提供證據證明台語是最遠古漢語音。國語的其他缺點與台語的優點相信經此一說,台聯應當會提出更好說帖。(國語與台語的聲韻有其共通性,若能由此瞭解,其他漢語系就學習快速) .....(詳見全文)
「多元族群與文化發展會議」第一天的會議中,客委會報告書和某引言人說若以「台語」一詞代以「國語」是以暴易暴,應使用「閩南語」或「福台語」,如要制訂共通語宜使用「最大公約數」的華語。雖然與會者多予反對,並無共識,然而媒體大肆渲染,說這是「多元族群與文化發展會議」的建議。 就語言學來說,一個語言的名稱有它一定的學術依據,或歷史因素自然形成;退一萬步來說,非得更改一個語言的名稱不可,還是要尊重該語族的自主權,這是最最起碼的現代人權觀念。 一定要強迫別人更名換姓難道不是「壓霸」的做法?不是「以暴易暴」?如果基於語言平等原則在承認國內主要的十多種語言(包括華語),都是國家語言之後,又去制訂華語做為共通語,此共通語必然又成為位階獨尊的「國語」,如此一來全然失去制訂語言發展法的平等精神。我們欣於親耳聽到游院長說:「共通語在沒有全民共識之前,不會以法律強制制訂」,否則現行華語獨尊的語言政策在以前並無法源依據,如今我們反倒將之合法化,豈不更慘?豈不是走回頭路,害台灣倒退數十載? .....(詳見全文)
外交部長陳唐山因不滿新加坡外長在聯合國對台灣的發言,於同鄉的座談會上說:「鼻屎大的新加坡,扶中國的『脬』。」引起議論,輿論指責他說話粗俗。華語的「拍馬屁」,台語就叫「扶脬(ㄆㄛˊ ㄌㄢˇ ㄆㄚ)。華語以「拍」馬的「屁股」;台語以「扶」人的「脬(陰囊)」。兩者同是表示「討好」、「巴結」、「諂媚」。同樣是民間語言,無所謂粗俗。顯然「扶脬」要比「拍馬屁」傳神。當然,如在外交正式場所,可用「討好」、「巴結」、「諂媚」等語來代替,不宜說這麼赤裸裸的民間俗語,但陳唐山是與同鄉言語,用此語是很自然的事。 .....(詳見全文)
台語的「脬」是指男性容納兩個睪丸的陰囊。陰囊是學名,「脬」則是俗稱。如果說「脬」一詞很文雅,當然不可能;但是說它多麼粗鄙,倒也未必。其實,它指的就是男性生殖器的一部分,沒什麼大不了。所以,形容一個人喜歡諂媚逢迎,在台灣民間就形容為「扶脬」,我認為此語實在不足為奇,除非他對台灣俚語很陌生。倒是我認為用「無脬」來形容一個人膽小,那就極不恰當,那才是對女性的侮辱。因為,一個人是否勇敢,絕對不是因為它有沒有睪丸、有沒有陰囊來決定的。不信,那些害怕中國文攻武嚇而要我們卑躬屈膝的國親政客們,多的是「有脬」的男人。而敢於向中國的飛彈說NO的呂副總統、葉菊蘭副院長、陳菊主委、錢林慧君立委 ,則都是勇敢的女性。 .....(詳見全文)
6月3日,國民黨政策會副執行長洪秀柱對台語文使用漢字和羅馬字並用的方式,提出負面的批評,認為漢羅文字並用是要「去中國化」,同時會造成學習混亂、文化空洞化等等負面影響。我們的看法,正好相反!就語言來源而言,Holo台語包含漢語及非漢語系統。漢語方面,不必說大家都很清楚,像你、我、天、地、鬼、神皆是。非漢語部分可就多得很!來自英語的有:hose(水管)、khaki(卡其)、melon(香瓜)、box(以拳擊人)、bean(敏豆)、rear car(離阿卡,拖板車)、malaria(馬拉李仔,瘧疾)、salmon(三文魚)、liter(立,公升/汽油單位)、screwdriver(盧瀨肉、螺絲起子)、pump(幫浦)、hammer(鐵槌)。 .....(詳見全文)
教育部有意用漢字和羅馬字混合書寫的方式來推行台語教育,支持者如張學謙副教授於即於日前某報提出「漢文有助台語教育」一文贊聲,然而,身為長期研究、實踐台語文教學的吾人,則有完全不同的看法: 張君先舉日本、韓國各自以漢字和拼音字混合使用的成功範例,做為台語可訂以漢字加羅馬字書寫的依據。其實,恐非如此。日、韓所採的拼音字,皆是「漢字偏旁」或「簡體漢字」,亦即可做毛筆藝術書寫的「漢字」或「類漢字」,而不是abc這樣的羅馬字。日、韓避開羅馬字而用純漢字型的文字,就是為了順應已漢字化的人民舊習,以提升效率。 .....(詳見全文)
教育部打算以百分之十五的羅馬字以及百分之八十五的漢字作為台語的公定文字,原因不外有二:一、因為用abc字母較易國際化,二、因為abc拼音比較容易學習。如果abc較易與國際接軌,那麼,為什麼不將其餘的百分之八十五台語也一起abc化?也就是說,只有百分之十五的國際化,是沒有辦法真正國際化的。其中卻透露出,教育部對「台語不能脫離漢字」的現實,所做的妥協。 其實,目前世界各國,根本就沒有把「漢字+羅馬字」當成「國家文字」的例子,許多人所舉日本、韓國、越南…的「混合文字」書寫成功的國家,全都不是這麼回事:他們有些是「漢字偏旁+漢字」,有些是「純abc羅馬文字」。之所以沒有國家採用「漢+羅」混字,就是因為害怕人民被兩種不同根源的文字邏輯搞混,導致閱讀困難,妨害了國家社會的發展。 .....(詳見全文)
陳水扁總統確實嗅覺到這次他競選連任成功的最主要因素是台灣意識的抬頭。所以新任的教育部長杜正勝氏是一位本土性十足的學者。戰後50多年來,國民黨外來政權的殖民教育閹割了台灣的本土精神、歷史與語言文化,在過去民進黨四年的主政,充其量換了湯並沒換藥。 羅馬拼音一國兩制 :從語言教育政策來說,北京語的羅馬拼音居然是一國兩制。明明制訂了自主性的通用拼音,而竟有台北市等「地方」硬要採行中國的「漢語拼音」,抑且國語推行委員會負責者亦在傾向排除台灣拼音要迎納中國拼音。在母語方面,就台語部分公布了共識不高的漢字,而羅馬字方面,主事者以一己的教會立場蓄意傾向要獨斷採用教會式羅馬字,如果欠缺正義的程序而甘冒大不韙蠻幹,則必遭反彈,亦將受歷史裁判。 .....(詳見全文)
近日國民黨立委洪秀柱召開記者會表示: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推行漢字與羅馬字並用的台語文是意在「去中國化」,且將造成學生學習混亂,會累死小學生。針對洪委員這種「不識字兼無衛生」,一味以意識形態阻擾台灣母語現代化教育的惡行,本聯盟在此表示鄭重的抗議,並聲明如下: 第一、以母語受教育是應受保障的基本人權。1960年通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反歧視教育協定」及1996年經數百個非政府組織及國際筆會共同認可公佈的「世界語言權宣言」均表示人民有使用其母語受教育的權利。因此推廣台灣母語教育是符合世界的潮流並且與國際接軌的作為! .....(詳見全文)
看到貴報日前刊出由國小老師所撰「羅馬化恐在執行面上妨害台語教育」一文後,方知筆者的台語教學窘境,並非單一事件。 我是一個從小在泥巴中、講台語長大的小孩,在校成績也一向不壞,原想教台語這件事應屬易事,但這三年來卻發現困難重重,最大的原因就出在以「外來的」符號來教「本土的」語言。 這樣的聯結,不要說是小朋友,也甭說是國小老師,就連像我這樣一個大學英語系科班畢業的abc主修者,都很難搞得清楚。而在羅馬拼音無法搞定的情況之下,漢字就成了唯一的教學救命工具;但現在拼音都已經普遍落得遭到棄用的處境,教育部又接著要將百分之十五的台語字加以羅馬化,豈非在漏水船上戳破救生圈。 .....(詳見全文)
筆者在國小教學十年之前,由市北師主修聲樂畢業。朗讀、演唱羅馬語源的拉丁文、義大利文詩詞、歌曲,乃日常功課,故羅馬拼音原是專業所在。 在教授國小台語教育三年來,任憑筆者再用心以羅馬拼音教台語,學生的反應卻始終低落,一直無法藉此達到聽、說、讀、寫任一項的最低評鑑標準。 氣餒之餘,偶見學生們幾乎都「自力救濟」的以ㄅㄆㄇ自行在課文旁注音,筆者遂發揮精準拼音的本能,幫大家的注音略加修正。這樣一跛一跛地,學生近來始能粗略的自行朗讀、並進而「互相會話」了。 教育部現要把台語字改以漢羅文書寫,恐將為現今學生薄弱的學習成效與意志,雪上加霜,因為「執行面」實在太難了。只要是華人,「望(漢)文(字)生義」已是千年習慣,所以看到「在這給你拍」立刻明白意思,而看到「tichiahou你拍」甚或「tichiahoulipha」還要先試讀一番,腦子再思考一下,才能知道意思,閱讀效率之低,不言可喻;還不如注音給小朋友:「ㄉˇ一ㄐ一ㄚㄏˇㄛㄌ一ㄆ'ㄚ」來得字正腔圓。在台灣當今「效率掛帥」的廿一世紀,比較浪費時間的閱讀方式通常易遭淘汰;而本國人大多棄用,外國人幹嘛要學?亦即,「本土化」不鞏固,「國際化」也就成了空中樓閣。 .....(詳見全文)
針對立法委員洪秀柱說:教育部將要實施母語漢羅並用,會累死學生的說法,實在讓人不敢苟同,堂堂國會議員對教育認識竟然如此膚淺,如果不是中國的既得利益者,就是對知識的無知。 母語意思漢字難表達: 我們都知道全世界在使用繁體漢字和ㄅㄆㄇ的國家,只剩下台灣和香港,如果漢字和ㄅㄆㄇ這麼好用,為什麼全世界只有台灣和香港在使用?而且ㄅㄆㄇ只能做為注音的記號,並不能做為文字的使用,這是連三歲小孩都知道的事情,為什麼洪委員還死抱著過時、落伍、保守、跟不上世界潮流的東西不放!如果不是無知就是統治者的既得利益不放。 .....(詳見全文)
關於國民黨政策會副執行長洪秀柱近日質疑教育部將以漢字及羅馬字並用的方式推行語文政策,是「去中國化」一事,TGB學生台灣語文促進會認為既然目前官方政府標榜台灣第一、本土優先路線,而民間社會也普遍認同以台灣在地做主體的價值觀,那麼以羅馬字做為台灣學童(及大人)學習的文字工具,本來就無可厚非。 台灣多族群的環境,尤其是屬南島語系的特質,17世紀開始平埔族已會利用傳教士教授的羅馬字學習、簽訂買賣契約,此後羅馬字一直是各族群的文字利器。日本殖民統治時代,雖然規定台灣人必須說日本話,但是沒查禁羅馬字,到了中華民國時代,不僅禁母語更禁羅馬字,硬是把中國話及漢字的緊箍咒套在台灣人頭上,長期獨尊華語漢字政策下來,導致原住民各族快要滅族,各族母語發生嚴重斷層。 .....(詳見全文)
五、台灣語言政策的三大論爭與發展 :本講座由中研院的余伯泉博士主講,他兼任教育部國語會華語組主任,也是通用拼音(台灣羅馬拼音)團隊的代表,多年來參預語言政策,自是經驗之談。(1)語言平等法的立法,(2)台華通用拼音VS.中國漢語拼音,(3)母語教學,三項爭議不休。台灣雖說是法治國家,卻並沒規定獨尊北京語(mandarin)為國語的法律。1985年國民黨的教育部擬定〈語文法〉草案規定三個人一起說方言處以三千元罰款,即夫婦跟小孩一起講台語就要受罰鉅款。所幸這個惡法草案,當時在黨外人士的拚死抗爭之下才胎死腹中。迄今仍欠缺對語言的立法,惟過去民進黨陳其邁立委等曾推動「大眾交通工具語言平等法」成功,今日火車、捷運、國內飛機的導遊播音各語並陳嘉惠乘客。陳水扁總統的政見「語言平等法」的立法,在國親的凌辱台灣母語舊習之下,保護台灣各種「國家語言」至今沒能成功。 .....(詳見全文)
三、俚諺俗語的精神風土李鴻禧教授主講的這個講座,滿場"沖沖滾",笑聲繞樑。李教授是有名的憲法專家,也是台語大師,有名作〈台語之美〉。他首先強調台語有夠sui(美),實在"夭壽sui"。竟然被國民黨,宋仔禁止真毋(m)甘願。過去他的演講用台語,聽眾有共鳴反應熱烈,效果讚!因為台語有豐富多變化的聲韻,十足的草根性;特別是七字仔和俚諺俗語。台語一個字(或詞),因讀音不同,語義多樣化。例如:開、開開、開開開,不但是三者三樣,而且"開開"兩字又有不同讀法而表示不同語義;讀1、3聲,表打開了。讀7、1聲則形容開放狀態。豈止讚,真是妙!七字仔即歌仔冊,是七字一句的韻文,特別是描寫男女戀情令人心癢。例如:阮兜灶腳通(tang)lin兜,看汝每日偷探頭,二人情意九分九,路裡du著頭勾勾。最後一句"頭勾勾"描寫戀中少女羞怯情態絕妙。.....(詳見全文)
日本台灣語言協會最近利用五個星期日下什舉辦了十項台灣語言文化的講座。講座的主題包括語史、音韻與羅馬字、客家語言文化、俚諺俗語、台語文學、台華語的對應和台灣的語言政策等。講師六位均為講座的專業,其中有三位(李鴻禧、余伯泉、張春凰)遠從台灣來支援。 筆者旅日將屆37年,台灣人在日本舉辦(一個月長)這類講座還是第一次。講座形式分講習和演講,限於篇幅,這裡僅能略著梗概供參考。 .....(詳見全文)
象徵台北市傳統文化地標的永樂廣場和城隍廟地區於五月二日早上打破往常的冷清街道和零落行人,由新台灣文教基金會主辦的第三屆大專河洛話辯論賽的季殿賽和冠亞賽,隆重在廣場前的露天舞台舉辦。筆者有幸受邀擔任季殿賽評審及評論。辯論題目為「語言教學首先注重母語VS.語言教學首先注重英語」;參賽者為成功大學的蕃薯隊(正方)對真理大學的真理台語A隊(反方)。本辯論題目可謂近年來國內教育界所關心,而且延伸為社會大眾所爭議的問題。誠然,幾年來教育部想盡辦法要配合「九年一貫」政策,在國小及國中課程中推行母語教育;在大學教育的層次也鼓勵增設「台灣文學系」或「台灣語言研究所」。由於全球化潮流的侵浴,教育部也倡導英語教學的種種措施,包括高薪聘僱外籍英文教師的辦法等,因而促使民間英語幼稚園及英語補習班林立。不少父母竟然寧願「儉腸捏肚」也要將母語都不會講的子女送去學英語。 .....(詳見全文)
台灣經過一場慘烈的總統大選之後,陳水扁總統獲得連任。選舉既已結束,我們期望早日弭平選舉恩怨,互棄前嫌,台灣政局能快點穩定下來,共同邁向充滿希望的前景。 從這次總統大選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台灣意識抬頭,以台灣為主體的理念已經形成主流意識。我們台灣文化工作者非常歡喜,這也是未來應該走的一條尊重本土文化的正確路線。在陳水扁總統繼續執政下,我們期望台灣文化政策受到重視、真正落實。 .....(詳見全文)
全國母語教學團體全力支持教育部將取締「補習班」變相以「雙語幼兒園」或「幼兒美語學校」為招牌號召,以及「幼稚園」變相掛名為「美語或雙語幼稚園」;同時積極支持教育部推動全國英語學習從小五降至小三,以及對於北市府等少數縣市從小一就進行全縣市英語教學者,進行行政管制措施(例如不補助經費)。我們支持我國學童的語文教育:先母語、再國語、後英語的三贏政策。所謂國際化與本土化必須均衡為「全球在地化」,而不是以英語排擠本國語言(母語與華語)的相煎零和「假國際化」政策。 .....(詳見全文)
四月九日【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刊出楊允言的大作,呼籲教育部製定白話字為標準的台語羅馬字。就筆者在國小多年母語教學經驗看,楊先生的主張實有商榷之處。各個不同系統的台語音標大都具有文字的功能,通用拼音或TLPA都是改良版羅馬拼音,都可被選為台語羅馬字。雖然教會羅馬字的歷史較為久遠,但製定台語音標及羅馬字需與國小的鄉土語言教學結合,才能使台語教育可大可久。教育部製定台語音標應考量各拼音系統的優缺點,不光看歷史是否久遠,如「文言文」雖有數千年歷史,並不宜做為華語的啟蒙教材。從台語的「韻」來看,通用拼音與TLPA比教會羅馬拼音更系統化,如注音符號ㄨ的單韻,教會羅馬拼音拼「u」,ㄨ的結合韻卻拼「o」,對兒童學習頗為不便;但ㄨ韻不論是單韻或結合韻在TLPA與通用拼音都拼「u」,更有系統,好記好學。 .....(詳見全文)
去年十一月底,溫哥華台灣語言協會與溫哥華台灣客家會共同舉辦「台灣華語客語福台語研習營」,邀請到余伯泉教授等七位講師從台灣來,這是溫哥華台僑有史以來第一次為台灣的語言,包括華語客語和福台語,同時受到重視而舉辦較大的傳承推廣活動。 溫哥華台灣語言協會不但努力傳承台灣語言文化,每年舉辦研習會,發行語言特刊,並介紹台灣語言給主流社會,使台語(包括華語、客語、福佬語)在具多元文化背景的加拿大社會漸受重視。春節期間就有加拿大人音樂家在數個公共場所演唱華語、台語等歌謠慶祝農曆新年,平常正式音樂會在劇院大廳中亦常有穿插演唱台灣民謠或台灣作曲家作品,這些都是溫哥華台灣語言協會默默協助的事。 .....(詳見全文)
筆者是台灣母語教師協會理事長,一直致力於結合台灣各地的母語教學人員為母語傳承大業奮鬥打拚,也認份的挑起這項重擔在全國四處奔波,最期望的就是能喚起台灣各族群對母語的尊重與疼惜,只有台灣人自己愛母語、講母語,我們的母語文化才能看到復興的曙光。 教育部在二○○三年十一月下旬舉辦國民中小學鄉土語言教學評鑑,全國二十五個縣市都要接受評鑑,以期真正落實九年一貫鄉土語言教學工作。筆者忝為評鑑訪視委員,全程參與評鑑工作,從中得到許多實務經驗與母語推動訊息,內心感觸良多,有話不得不說,希望能喚起台灣人重視母語的感情。 .....(詳見全文)
泛藍立委以防止行政院客委會利用預算協助綠營競選為由,竟恃其人多勢眾,硬是粗暴地決議凍結客委會今年度高達百分之八十二的預算,導致大批客家鄉親集結立院抗議,過程中,有兩名藍營客籍立委遭到憤怒的民眾追打。藍營懼怕流失選票,匆匆撤銷原議,不敢凍結客委會預算。筆者並不贊成動手動腳,但泛藍的假面具,卻在這次衝突事件中顯露無遺。泛藍集團仗著戒嚴威權體制,五十年來壞事做盡,導致客家人日漸隱形消失。其中最為可惡的是,為了統治的方便,而禁絕各族母語,連帶阻斷了各族文化的發展傳承,對客家和原住民社區破壞尤甚,許多老者打開數十台電視,完全聽不懂一句話,索性只看畫面而不聽聲音。此情此景,任誰看了都會心酸難過! .....(詳見全文)
拜讀張淑芬大文「對中研院語言學研究所的建言」(自由廣場,十一月二十七日)之後,對張女士所提應「將一半以上的預算、資源用在台灣本土語言的基礎研究上」的灼見,深表敬佩。 事實上,中研院語言所自六年前開始籌備以來,即將台灣本土語言的基礎研究列為主要工作項目;特別是弱勢族群語言最為優先,至少一半以上的預算、資源都投注在與台灣本土語言有關的理論、區域和整合三種研究取向上。同仁們已經調查了台灣許多縣市的閩語、客語和原住民語言,這些資料都在陸續整理、出版之中。不過由於中研院各研究所的性質比較偏重理論研究,以致少有向社會大眾說明的機會。今後我們會加快成果的刊布、流通,並且與主司維護母語和推動母語教育的教育單位加強合作,共同提供關於台灣本土語言的基礎知識。 .....(詳見全文)
語言學是一門結合人文與自然科學之新興研究學科。其研究成果不僅有助於了解人類的語言發展與共通性,也有益於台灣本土語言之復甦與再生。 對於中研院「語言學研究所」欲發展成為「世界一流、亞洲第一」的語言學研究重鎮之宏大目標,我們相當的肯定。除了發展成為世界一流的語言學重鎮之外,也應當配合台灣的本土語言特色發展出具台灣特色的語言學研究。譬如,該所的研究重點之一為南島語的研究;就這一點來說,我們相當的肯定。這樣可以充分把握台灣擁有原住民語言這一特色來使台灣發展成為世界級的南島語研究中心。 .....(詳見全文)
(編註:本來是編者要請教民謠專家詩人陳醫師有關雨夜花歌詞的原件的一封備忘私信,陳醫師卻把它當做正式的討論議題,因為陳醫師是專家並滿腔熱情,我覺得應該把陳醫師的全文照實作成圖檔貼在網路上,供大家共享。編者不是台語的研究者,本來就沒有資格討論台語的問題,因編輯台語有關網站,有時候會有些疑問而已,在此特做聲明。).....(詳見全文).....(詳見全文)
..... 關於鄉土語言教材怪漢字一大堆之事,本協會一貫立場都是支持教育部評鑑母語教材,把選用怪漢字、亂造字的課本淘汰掉,我們希望有爭議的漢字部分就用羅馬音標,漢羅合用的母語課本會讓小學生學習更快樂、更輕鬆。這樣一來想必泛藍諸立委就不會再拿怪漢字來考黃部長了。 .....(詳見全文)
(編註:所謂“怪字一大堆”是反對母語教育者污蔑台灣文字的用語,“懸”﹦“縣”﹦“高”台音“ㄍㄨㄢˊ”見後漢書。見到熱心母語教育者竟贊同反對母語教育者侮辱台語文字,愛母語者覺得非常的傷心和悲哀,愛故鄉的人應同心協力先從教育我們的子弟能夠說、聽、寫母語做起,不管用哪一種文字方法都可以,只是不要自相殘殺、鷸蚌相爭(母語教育的瓶頸)讓反對母語教育者漁夫得利暗中竊笑。
傳統客家人在投票行為上總是以宗親或地方派系為投票依據。由於國民黨(含親民黨)曾執政五十年,宗親、地方派系不管是哪一派哪一系,均以親國民黨者為多。因此客家人在投票行為上常是傾向國民黨。但我們客家鄉親問問自己,客家人支持國民黨執政這麼多年,客家文化卻如同河洛文化一樣被排斥,連我們在義民節時拜神豬都會被已經在野的國、親兩黨,藉打扁之名污衊我們客家文化,請問鄉親,一個執政時排斥客家文化,在野時污衊客家文化的政黨,值得客家人去支持嗎?
.....(詳見全文)
意識結構就如冰山一般,水面上的冰座就是表現在外的觀念、思想、好惡、判斷等等;水面下的基座則是以一切生活經驗與資訊為材料,卻內在隱伏而不自覺的潛意識基座。當前台灣人民的意識結構,因為五十多年來教育與傳播的內容,偏重中國人文史地,而普遍形成濃厚的中國意識形態。然而,由於本土意識的覺醒,卻有越來越多的人努力自我填充台灣人文史地的資訊,於是形成雙峰式的意識形態。..... 語言與文字乃是承載資訊的元件,保存並推廣包含閩南客家原住民等本土語言,實為逐步建構台灣四大族群生命共同體情感認知的不二法門。然則一來因為昔日以國語為共通語教育的充分普及,大大降低了各族群之間相互溝通學習的需求;二來因為本土語言的文字配套,缺乏官方的統一規劃,使得本土語言的書寫,各出己意百家爭鳴黨同伐異,而難以建立閱讀上的溝通與共識。 .....(詳見全文)
國家考試以台語命題所引起的風波,考試院終將退縮,以不予計分落幕。這種息事寧人的作法,也是一種補破網,只不過愈補愈大空,使台灣本土文化在奄奄一息之際,又失去一個起死回生的機會。 .....國民黨佔領台灣之初,有多少人會講北京話?寥寥無幾,除了從中國回來的半山以外,無人會通。但國民黨強迫我們的父老,不可講自己的母語。到了”宋”當了新聞局長以後,更變本加厲害,使台灣語言在今天面臨了絕滅的危機。考試院的創舉,不過是一個小試驗,結果竟然成為大罪魁,這豈不諷刺? .....(詳見全文)
考試院在國家考試中,用李臨秋的作品「補破網」台語文歌謠出題,引起社會上政治人物「天大地大」的抗議,很清楚的表示台灣社會不理性!在美國用Foster的作品Beautiful Dreamer來考試、在中國用魯迅的作品來考試,有人會如此無理取鬧嗎?此其一。就常理來說,出面抗議的應該是考生,因為這的確可能影響不懂台語考生的權益。可是,卻是政治人物出面吵鬧,媒體也不加思索,趁機起哄!此其二。 再說,數十年來,考試都用北京話出題,聽說過不熟北京話的本地考生出面抗議嗎?此其三。 .....(詳見全文)
十六世紀荷蘭經營台灣,漢人渡黑水溝、過鹽水,冒險移居台灣,明鄭時代,福建廣東沿海居民移民日眾,福佬人與客家人雖同為漢人,語言習俗卻不同,為了生存競爭,鞏固地盤,時常引發衝突,最後演變形成「分類械鬥」,妨害社會的安定,一八二六年,彰化粵人李通偷閩人黃文潤的一隻豬,卻變成閩粵族人的格鬥,有人趁機散佈謠言,擴大禍亂,遍及台灣中部,人民遇害者不計其數。 幾百年過去了,類似的械鬥早已成了歷史,可是閩客裂痕並未完全消失,原因在於國民黨來台初期,仿效中國傳統「以夷制夷」的統治模式,採取「以漢制漢」的反策略,重用黃國書、劉潤才等客籍人士,打壓福佬政治人物,六十年下來,閩客仍存在許多的心結,不易打開。 最近,國家考試以一句閩客通用的俚語「孤不二終」命題,引起客家族群不滿,多個客家社團前日集會,要向立法院、監察院陳情,不排除下月發動五萬客家鄉親到考試院抗議。 .....(詳見全文)
「望春風」與「補破網」這兩首膾炙人口的台灣歌謠,它的詞,都是李臨秋(1909.4.22.~1979.2.12.)的不朽之作,李臨秋一位學歷不高,但有著濃厚人文氣息的大稻埕在地人,因緣際會,創作出讓人驚嘆的詞作。而「補破網」的故事,更是多采多姿,沒完沒了。「補破網」一經發表,就受到國民黨政府的注意,後來改編成電影「破網補情天」,竟然遭到禁映,理由是「補破網」歌曲,含意過於灰色….,眼看這部,由李臨秋表哥--陳守敬,出錢拍攝的電影,馬上就要泡湯,李臨秋心有不甘的填上第三段歌詞---魚入網,好年冬,歌詩滿漁港….從今免補破網,結果才准於上映。李臨秋晚年,特別交代:以後唱「補破網」時,務必要將第三段拿掉,被國民黨政府脅迫加入的這段,簡直是不倫不類,因為第二段末了「全精神,補破網」,已經做了總結,硬再加進去的,會變成狗尾續貂,畫蛇添足,反而壞了原意!最近,九十二年交通事業港務人員升資,國家考試,閱讀測驗閩南語命題「補破網」,引起軒然大波,泛藍客籍立委指控民進黨政府「福佬沙文主義作祟」、「多年來欺負弱勢族群」,現又「去客家化」,不排除客家鄉親走上街頭抗議….。 .....(詳見全文)
為了國家考試出現了「閩南語」命題,卻激起了一些客家族群反彈。老實說,在考試命題中出現一、兩道還未約定成俗的閩南語文句,確實對他族群會造成一些小困擾,但也絕對沒有像媒體故意誇張的那麼嚴重。 不客氣地說,這個問題是有人在挑撥才會鬧得那麼大。「孤不二終」是一句閩南話,但是它也已是一句「客家話」,在南部的客家人中,也習慣使用這句話,甚至已不知道那是一句「外來語」;又譬如,在美濃地區,習慣上稱呼「祖母」叫「阿媽」,「阿媽」是閩南語,也是客家語,它已成了客家話中的「外來語」;而閩南話把番石榴叫「芭樂」,這是由客家話「那芭仔」來的,而客家話中的「那芭仔」其實是原住民布農族語「那拔」。 .....(詳見全文)
國家考試出現以閩南語用語出題一事,近日引起各界議論,考試院會昨天議決閩南語命題不予計分,並對今後的國家考試命題達成四點共識,包括不考尚未有標準化或約定俗成之用詞或語音;考試院的這項議決,固然維護了「看不懂、聽不懂」閩南語的考生權益,但是後續的政治效應仍未平息,在野的國民黨、親民黨刻意拉高論爭層級,並由泛藍的客籍立委出面指控民進黨政府「福佬沙文主義作祟」、「多年來欺負弱勢族群」,現在更是「去客家化」,不排除發動客家鄉親上街頭抗議,民進黨的客籍立委則是反擊國親兩黨「厚顏無恥」、「根本沒資格講這種話」。閩南語命題風波引發客家團體的疑慮不安,顯示在台灣由各族群共同構築命運共同體的工程,必須更加細膩的經營,然而少數的政治人物蓄意撩撥閩客對立情結,實不足取,允應適可而止。 .....(詳見全文)
泛藍陣營近日抓住閩南語與客語本位主義的矛盾,猛挑族群對立,甚至不諳客語的泛藍明星馬英九,在國民黨中常會上都操著客語火上加油,其實,不論客家或閩南族群,只要回想國民黨對小學生祭出說一句台語罰五角、宋楚瑜任新聞局長極力打壓廣播電視閩南語節目,就可認清泛藍此舉無異玩火自焚。 ..... (詳見全文)
台灣把「北京話」做為「國語」,並認定屬唯一的官方語言。但行政院發言人林佳龍昨日強調,憲法並未認可現行所謂「國語」就是正式官方語言,若要將之列為官方語言,則必須透過修憲或立法,才能取得法律上的正式地位。 他同時表示,行政院也決定,將把國語、閩南語、客家話與12種原住民語,並列為國家語言;同時,也將允許1種以上的官方語言同時並存。 林佳龍昨日傍晚接受媒體訪問,他私下還進一步說,現行所謂「國語」,「究竟是國民黨的國?還是中國的國?」我們現在說的雖是「北京話」,「但北京的人可不會認為我們說的是北京話吧!」..... (詳見全文)
.....其實,客家人在經濟上並不弱勢,但是在文化上與人數上卻是弱勢的,根據學者研究指出:台灣地區客語的消失,每年正以5%的比例增加,依此計算,20年後客語可能將在台灣消失!客委會91年度有關客語使用能力調查,客家人中具使用客語能力者僅佔58%,正因為年輕一輩的客家人不常接觸客語與客家文化,使得客家文化在傳承上普遍有高齡化,甚至失傳的危機! 這樣的客家文化危機,不正是兩蔣與國民黨執政的惡果嗎?然而,一個為了彌補國民黨執政時期因為語言政策的故意漠視,所造成文化的式微及族群認同的喪失,想重新尋回客家尊嚴與認同的客家電視台,仍被解讀為政策買票。..... (詳見全文)
立法院在行使大法官提名人的同意權時,有統派立委考提名人:「公務人員考試,試題出台語的『火車頭』是否違憲?」有二位提名人答「違憲」。另有一提名人說:「在公平原則下,不該出台語試題。」考試院院會中,考試委員們對此問題有所激辯。 如以統治權包括中國大陸的中華民國虛泛的憲法言,實有違憲之嫌。但我們要省思的是國民黨腐敗,被趕出中國逃亡來台,以軍隊侵佔台灣,行使獨裁的戒嚴統治;以殖民地的奴化教育強制教育台灣人,消滅台灣文化,學校及政府單位不准說母語,以不到百分之五的統治者的語言(外省人約有百分之十二至十五,當初來台的外省人各有其鄉語,真正說北京語的人,只是約百分之五左右的統治者)強迫台灣人學習。.....(詳見全文)
「『國家語言發展法』的制定,可避免一種語言獨大,讓『弱勢語言』更有機會增加勢力且獲得保存與傳習!」文建會副主委吳密察指出,文建會負責草擬的國家語言發展法主張「語言」與「文字」脫鉤,主要是基於尊重、平等與自治的精神。..... (詳見全文)
.....台灣南社社長曾貴海表示,一個先進的國家,語言是平等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曾有過語言權利宣言,保護大多數人民、族群的母語,他認為,河洛語、客家話、北京話是台灣主要語言,然而從日據時代起至國民政府執政,日本化、北京話成為單一語言,主要是政治力介入的結果。 ..... (詳見全文)
.....因為「國語政策」使得客家人在公共場所或多族群場合,多選擇使用「國語」,客家語言的式微與此有關,而客家族群歸因過程中則忽略「國語政策」的根本癥結,反而在意「民進黨在活動中都講台語」,產生讓「被漠視、歧視、無法認同」的感覺,則又說明了客家族群文化主體意識的脆弱。 ..... 客家人的台灣愛,無庸置疑;但在關係到政治權力的部分,客家人則和閩南人有著前述來自歷史和政治因素的矛盾,因此多傾向政治強勢族群,意識形態部分則傾向「中原」文化領導權。在總統大選傾向支持泛藍候選人,在國家認同上傾向舊統治者形塑的「中華民國」,在語言上不質疑單一化、壓制型的「國語」對於客家語言的傷害,反而質疑同受「國語」傷害的閩南語,都與此有關。 .....客家族群的民族性格安土重遷,勤僕剛毅,這是台灣文化中可貴的基石,客家文化就是台灣文化;而儘管客家文化受到外來統治者壓抑,但客家族群對台灣文化的建樹則居功厥偉,以文學為例,龍瑛宗、吳濁流、鍾理和、林海音、鍾肇政、李喬……都是台灣文學史中最響亮的名字。..... (詳見全文)
.....中國意識中北部特別明顯 -事實上,根據一項媒體民調指出,由於客家人和閩南人、外省人通婚率非常高,目前客家人有四成一在家講「國語」,超過了在家講客家話的三成七比率;同時在三十五歲以下的年輕人有五成五以上不熟悉客家話,無法流利使用客家話。因此在「國語政策」教育下,很多年輕客家子弟,尤其父母背景只有母親是客家人者,則以「新中國人」或「新台灣人」為其族群認同。而在國家認同上明顯傾向「中國意識」,也就是說傾向藍軍的「中華民國」。這在苗栗縣以北的「北客」最明顯。
..... (詳見全文)
一年前,多位國親立委以國小台灣母語教材考課游錫?院長,游院長讀不出來,國親立委詈責院長都唸不出來,怎麼教小學生? 後來高雄一位名人公開批判國小「台語教學野蠻化」;現在黃光國「公開叫好」的「教改野火集」又嚴厲批評國小鄉土語言課本使用「白痴造句法」,質問「狗蟻」、「腳撐」如何去聯想到螞蟻和屁股。 我們也認為「狗蟻」、「腳撐」的用字不妥,但是親中國媒體「係金ㄟ」、「我的柑仔店」同樣是「白痴造句法」。可見台灣母語文字化的困境不是泛綠的專利,泛藍也有同樣的缺失! ..... (詳見全文)
「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建議研究「通用標音系統」,這項建議提出之後,引起激烈的爭議。本文指出這項建議碰觸到五項盤根錯節的問題:1.八十年來注音符號ㄅㄆㄇ與羅馬拼音ABC的歷史矛盾,2.到底要推行那一套華語拼音,3.華語拼音與母語拼音的複雜介面關係,4.到底要推行那一套母語拼音,5.英語教學與羅馬拼音的關係。其中以華語與母語拼音的介面關係最為棘手,因為牽涉到甲類與乙類拼音的對立,本文主要集中討論這項問題。貫穿上述爭議的關鍵是「通用」這個概念,然而到底什麼是「通用」呢?本文首先討論「通用」的五種可能意義,其次提出「甲類與乙類拼音不必然完全對立,可以儘量相通」的概念,簡稱「甲乙相通型」的思想主軸。接著,檢討「甲乙相通型」所面對的三大挑戰:包括「全甲型」、「全乙型」、「甲乙不通型」。綜合來講,隨著全球化與乙類拼音在網路的流通,意圖用華語甲類拼音完全取代乙類拼音的可能性很低,頂多只能做到華語甲類與乙類並存,「全甲型」是不易達成的理想。「全乙型」則在甲類拼音具有優勢與正當性的福佬台語與原住民族語部分會遇到不易克服的困難。「甲乙不通型」是台灣羅馬拼音過去的實況,「甲乙相通型」是本文提出的改革理想。再接著,本文指出依據「甲乙相通型」的概念,儘管華語與客語傾向採用乙類拼音,福佬台語與原住民族語仍可繼續維持甲類拼音,而且福佬台語與原住民族語以及華語與客語之間,仍可達到相當的通用性。本文指出如何選用一個符號來表記某個語言的某個音位,亦即「羅馬拼音」問題的關鍵雖然與語音有關,但往往與社會心理因素更密切相關。最後,本文指出未來如果小學一年級無法以羅馬拼音完全取代注音符號,其主要理由並不見得是ㄅㄆㄇ主張者所強調的用注音符號學習國語的發音較準確等語音因素,而是因為華語採用乙類拼音,而甲類拼音在福佬台語與原住民族語中,具有社會優勢與正當性。甲類與乙類拼音無法完全一致才是注音符號在台灣社會不易被羅馬拼音完全取代的真正原因。 ..... (詳見全文)
主持人報告:各位專家學者、各位大學院校語文系所的主任所長,各位中學老師、各位國小老師、各位媒體的記者,各位女士、各位先生,今天我們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舉辦「國語注音符號的回顧與展望」座談會,非常感謝各位的參與。教育不但是百年的事業,也是文化傳承的千秋大業;教育最重要的要從文字開始,而文字要以注音為主。怎樣的注音符號才是認識中國文字的媒介,此為大家所關切的問題,也是幾十年來我們學術界、文化界所熱烈討論的問題。今天我們集合眾多專家學者,來探討推行了已近八十年的注音符號。再來和羅馬拼音符號作一比較。今天我們所要討論的主題有兩個,一為注音符號的歷史和實用的價值,一為此二者的比較。對於這些問題,我有一些小小的看法: ..... (詳見全文)
..... (詳見全文)目前有關台語、台文確實存在一些困境。估且不論什麼是「台語」的定義,前些日子,就台語的注音,又出現「教會羅馬字拼音」與「TLPA—教育部公告台灣閩南語音標系統」的論戰,高興的是:有論戰總比沒論戰好,隱憂的是:對同一件事,大家似乎缺欠尊重對方的意見,難免門戶之見過深,忽視整體利益與宏觀! 吳昭新醫師以及台語界備受敬重、編撰「國台對照活用詞典」的吳守禮教授等學者,在「台語天地」網站,開宗明義,就揭示其宗旨:我們建立台語天地網頁的目的在於盼望生於斯土美麗台灣島的人都會講寫自己的母語(台灣閩南語、客語、南島語),為了達此目的,我們歡迎使用任何教學方法、音標,只要能達到講寫自己母語的目的就可。
民國88年5月22日,許成章教授以89歲高齡逝世,生前交待將其所有藏書,贈與高雄巿文化中心,我到過許教授的"書樓"知道意義非凡,許教授並於民國82年將其"台語辭典"的原稿,亦贈與高雄巿文化中心,我看過定稿,其中約有1/3由許教授親筆手寫,2/3由助理小姐抄寫,全部均經許教授校正,許教授曾經告訴我:說他的眼力漸次不行,如果"台語辭典"的印刷採排版方式,恐怕無體力與眼力全部校正,所以權衡之計,最後決定以手寫稿刊印,好幾年來,我一直想帶著老師的三大本巨著,前往拜訪,並請老師在扉頁簽字,但一直無法如願,至今留下一個不太小的遺憾。許成章教授出生於澎湖,最高的學歷是小學畢業,他當過雜貨店的伙計,賣油賣米,因為自己的刻苦力學,後來當了小學老師、高雄中學國文老師、高雄醫學院國文教授、東海大學國文客座教授,整個歷程簡直是一篇傳奇小說。他花了數十年的工夫,考證"台語"(閩南語)(漢語)更是一個謎題與驚嘆!有一次他自己從高雄坐公路局的車子到我診所來看病,我給他一些高血壓、冠狀動脈的藥物,然後開車送他回高雄, 在車上我問老師:花了那麼多時間編撰"台語辭典"是不是興趣使然,他的回答讓我嚇一跳,他說:興趣終會消褪,要完成它,光靠興趣是不夠的, 這要起魈(?) ["發瘋""捉狂"]才有辦法,真的,在無任何外界壓力之下,一個自我期許,自我挑戰,藏諸名山之作,其付出是完全不計較的!記得在車上,我還問過老師"操縱"這兩個字台語怎麼發音…。說起台語溯源,還蠻有意思的,茲舉例如下: ..... (詳見全文)
我國教育組織改造政策的重點之一是降低國民學校專任人員的比例,因為目前校內專任人員比例高達九成以上,但是其它國家的學校往往只有六成多是專任,其餘是兼任或支援教學人員等。這項組織改造方案的優點之一是適合多元文化與變遷社會的需求。以母語教學為例,不可能每校皆聘用一位專任原住民族語教學人員,必然要建立原住民族語支援教學人員(非專任)制度;再以客語與福台語為例,許多年輕專任教學人員的母語能力很差,對母語教學的認同不足,因此需要建立母語支援教學人員制度。.....(詳見全文)
日前拜讀本所研究員許聞廉先生的大作『從資訊科技的角度來看通用拼音為何不可貿然推行─『q,x』兩個字母值得我們花上幾十億的代價嗎?』,雖然我們在所內都有交換過意見,也理解許老師的立場,但文中所敘述的有許多言過其實,值得再加以探討的地方,為了避免院內產生本所一致同意許老師的意見的印象,因此特別寫了此文,讓大家參考。 一、電腦查詢、索引、對照表等問題:首先我們探討使用其他拼音系統,對電腦查詢,或建立書本上的對照表,是否會造成任何高成本的困難度。現在的資訊科技技術發達,早已超越字字比對的階段。而且每天都還在不斷的更新突破。現在的搜尋引擎,用繁體字查簡體字網站,用簡體字查繁體字網站,都沒有問題。.....(詳見全文)
以漢字書寫台語,嚴格說,並非是臺灣文學這名稱出現之後才有的產物,就陸續被發掘並檢視的現存漢語古籍中,目前可以溯源至明.嘉靖刊的《荔鏡記》南戲戲文(全名為《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詩詞北曲勾欄荔鏡記戲文全集》,搬演陳三五娘的故事),其通篇以漢字書寫當時的潮、泉州之閩語,即使是台語讀者亦可輕易地從其中分辨出各種俗字、表音字、訓讀字,乃至於白字現象;而同樣被保留了下來的早期閩語文學作品還包括萬曆、順治、光緒等刊本的《荔枝記》,萬曆刊《金花女》、萬曆刊《蘇六娘》、乾隆刊《同窗琴書記》等戲文,以及俗稱的「七字仔」、「歌仔冊」各種唱本,雖稱不上多,但可供研究與作為溯源本字的參考材料真不少,這方面的台語、閩南語研究,在前輩吳守禮教授多年的耕耘下已經有了初步豐碩的成果,讀者可逕自參考其發表過的相關論述及旋將出版的一系列校勘記,可以獲得較清晰的輪廓,如果您仍對諸多前輩所研究指出的台語與古漢語之緊密關係抱持著懷疑態度。.....(詳見全文)
筆者是國小老師,50歲才開始學台語書寫,52歲開始學習教會羅馬字,接觸鄭良偉教授「漢羅合寫」台文的觀念,54歲開始學電腦,接著就應用『hotsys-haksys 台語文系統 』輸入法開始電腦寫作,到目前已經出版五本台語文著作,另外完成不少九年一貫台語教材,不僅存有電子檔案,而且均已上網。.....(詳見全文)
許極燉「教羅的歷史包袱沈重宜改良」(自由廣場,五月十六日),對於楊允言呼籲教育部將台語白話羅馬字訂為台語的標準羅馬字,稱台語白話字有「重大缺點」,因此「莫怪使用者越來越少」。本人以為此言使得有關台語及其文字衰退真正的焦點模糊化,過於失當。台語白話羅馬字的「使用者越來越少」真正的原因絕對不是由文字設計本身而出,而是日本帝國主義與中國國民黨二大外來政權刻意鎮壓、打壓的結果。至今台灣在政治上已爭取民主與自由,但很遺憾地,語言文字政策上尚未討回公道。.....(詳見全文)
拜讀五月十六日自由廣場許極燉及翁聖峰兩位教授對白話字做為標準台語羅馬字的回應,兩位的指教不勝感激,藉此進一步說明。首先是文字地位問題。以台語文來說,通用拼音和TLPA在此之前都沒有成為文字的具體事證,而白話字,早在1913年,甘為霖驕傲地說,他們以南台灣的腔調,出版超過70萬頁白話字資料,在這裡,白話字是文字。另根據成大台灣文學所進行中的「台灣白話字文學資料蒐集整理計畫」,目前找到將近兩千本的書刊,其中60年代是白話字出版的高峰;之後舊政府禁止台語、查禁白話字出版品,使其式微,80年代開始有復甦跡象。目前雖然不及昔日盛況,但是全白話字書寫的書刊仍有發行,即使數量更多的漢羅合用文本,也視白話字為文字而非音標。此外,用白話字書寫的網路社群已經存在10多年了,使用白話字的網站,保守估計也超過100個以上。白話字目前在Windows、Mac、Linux等作業平台皆有免費的文書軟體可供使用。.....(詳見全文)
許極燉教授長期以來對台語文運動的熱情參與實在令人感動與佩服,然而其「教羅的歷史包袱沉重宜改良」(自由廣場,五月十六日)一文中對「台語白話字」的諸多誤解卻令人不得不感到遺憾。該文中,許教授一直試圖論證白話字只是音標、且標音有缺陷;對此,本人就語言學研究者的身分對許教授的一些質疑提出解釋如下:所有的文字系統都跟語音脫離不了關係。傳統上對文字系統採表音、表意二分法的觀點已經落伍了。譬如說,中文裡的「布希」和「麥當勞」這二個語詞就純粹是利用漢字來表記每個語詞當中的音節;他們分別和作衣服的「布」和農作物「小麥」完全沒關聯。世界有名的語言文字學者Gelb曾提出說,文字的分類應當照「表示語音單位的大小」來進行。照此定義,漢字可算是「音節-詞素」的文字系統,因每個漢字所表示的是一個音節單位;台語白話字可算是「音素」(表示語音的最小且有意義的單位)文字的一種,因其每個文字符號(羅馬字母組)所表示的是台語的音素。
.....(詳見全文)
楊允言「籲請制訂白話字為標準的台語羅馬字」(自由廣場,五月九日),要求教育部將白話字(通稱教羅)訂為台語的「標準」羅馬字。其實教羅因為歷史包袱沈重,這些年來使用教羅的人越來越少。楊氏對教羅的重大缺陷,都視而不見,一味在媒體上「造勢」,不得不質疑如下:
.....(詳見全文)
全國各界關心台語的人士對難產的標準台語拼音期待已久。最近我們欣聞教育部終於即將召開會議研討,因而提出我們的建言,要求國語推行委員會諸位委員認清台語拼音文字與台語音標的分際,明確地制訂出「標準台語羅馬字」。以下是我們的共同看法。 .....(詳見全文)
國中小鄉土語言教學一度遭受質疑教材混亂,混亂主因之一係來自漢字、ㄅㄆㄇ注音符號與羅馬拼音系統於國小第一階段教材同時出現的緣故;事實上,日本、中國大陸等國語言教學,多係由表音文字著手,再進入漢字教學,語言學界研究也顯示,兒童對於語言的學習,最好先學自然拼音,再學漢字,台灣鄉土語言的教學,實有必要重新檢視。 .....(詳見全文)
自由時報報導彰化女中「台研社」遭校方打壓的新聞,在「自由廣場」引起正反兩方的討論。彰女的筆陣以國文老師為主,站在校方的立場,為校方講話。而彰中、台中一中,還有彰女的學生,則以學生的立場,為台灣文學的自主陳述意見。 雙方主要的爭議點,是學校認為可以強制安排「台研社」指導老師,不管適不適任。而台研社則要求適度的自主空間,延請名師,提升社團活力。這表面熱鬧、理直氣壯的交鋒,其實,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根本是台灣文學解釋權的爭奪戰。 .....(詳見全文)
彰女,創校八十四年,走過日本殖民統治、國民黨威權戒嚴、綠色執政。不管時代如何變遷,一路以來我們堅持教育者的本分,默默為彰化地區的人文教育提供不足為外人道的貢獻。但或許因為沉默, 所以大家一直覺得校風保守;抑或是「女校」的緣故, 我們選擇了站在最不顯眼的地方,為下一代提供養分,默默付出,就如同「台灣人的傳統母親」一樣,即使真的不太了解時代脈動,但你會因此而指責自己的母親趕不上潮流和迂腐嗎?這會是「台灣」人應有的傳統精神嗎? 進入彰女二年, 身為最資淺的國文教師 ,在這次的「台文社」事件中,實在是一個外人,但此事既然牽涉學校的名譽,基於本分,我想有義務提出一些個人的淺見。 .....(詳見全文)
今年二月,在彰女韓淑芬老師的鼓勵下,我開始籌劃成立台灣文學研究社,豈料消息一出,數學科林銘卿老師竟在段考時約談我,他告訴我「成立台研社,會破壞彰女的生態,全校會起來對付我!」我不知道這段話是關心還是威脅,這段話不僅讓我昏昏然,更覺得莫名其妙。 果然,台研社的申請過程並不順利,課外活動組長說,經費不夠,必須倒了一個舊社團才可另成立一個新社團,且要等到新學年才可申請成立。在無奈下,我直闖校長室請蕭惠蘭校長幫忙,她也欣然同意成立台研社。但是,校長問我找誰擔任指導老師?我向校長推薦曾獲得總統陳水扁召見的彰中台研社指導老師呂興忠,他是成大台灣文學碩士,學術專精且熱情風趣,長期在高中推廣台灣文學,頗受學生歡迎。不料,校長同意後不到一個月,校方卻突然宣佈台研社不可以聘請校外指導老師。 .....(詳見全文)
拜讀宋思禎「誰怕台灣文學?」一文(自由廣場,四月二十三日),讓同身為高中台研社一員的我有些話不吐不快。由於彰女台研的相關事件,目前僅止於耳聞,因此不便妄下評斷。但是本人一方面感謝自由時報為我們這些在校園中致力於推廣台灣文化的學生吐露心聲,一方面卻也認為,國人對於「台灣研究」的認識,似乎仍有待釐清的部分。 .....(詳見全文)
宋思禎「誰怕台灣文學?」一文(自由廣場,四月二十三日),所述內容,與事實頗有出入。筆者正是該文指稱的彰女台灣文學社的「偽指導教師」、「葛姓教師」,宋文不僅詆毀我個人、傷害彰女,甚至傷及無辜。 .....(詳見全文)
本文係回應自由時報二十二日刊載的「彰女台研社,突圍爭自主」。十多年來,賴和文教基金會秉持賴和以在野的立場關懷台灣、深耕台灣的精神,並透過各項藝文活動的舉辦,期望能有效地凝聚以台灣做為主體思考的國民意識,朝著台灣文藝復興的目標勇往邁進,這些活動最主要的動力來源就是一群熱愛台灣文學的高中生。 從「賴和高中生台灣文學營」到「賴和大專生台灣文學營」,我們看見這群年輕孩子們從最當初因為興趣來參加活動,到升上大學後自願放棄寒暑假期,回來擔任我們的營隊幹部與輔導員,只為了能讓更多年輕學生開始重視自己的鄉土,關心社會周遭變動事物,正確地去認識台灣文學中本存的美感。 .....(詳見全文)
根據自由時報四月二十二日「彰化焦點」新聞,記者張瑞楨專題報導「彰女台研社,突圍爭自主」,揭發彰化女中一些行政人員與教師,聯手打壓該校學生社團「台灣文學研究社」的行徑。 彰化女中不但禁止「台研社」邀請台灣文學專家到校授課,禁止「台研社」邀請傑出校友小說家李昂等人到校演講,社長幹部更不得自行設計課程及舉辦台灣文學相關活動等。學校並且指派「負有任務」但完全不懂台灣文學,甚至對台灣文學抱持敵意的老師,不顧社員的反對,強行掛名指導,並且要求學生接受,否則要解散該社團。 .....(詳見全文)
前言︰ 一百多年來中國文字史的演變,到目前為止,重要的結果是︰1.漢字讀音的統一:國語(普通話)。2.漢字拚音的發明:注音符號,漢音拚音。3.漢字筆劃的省略:簡筆字、簡化字。而這篇摘要的編寫,僅專注在拚音文字的興起、演變的過程和歷史背景的關係。筆者另做簡表「中國漢字拼音文字及符號的演變過程」附於文後,供讀者參考。 以下摘要內容是取錄自周有光先生的論作「漢字改革概論」書中的一章─漢字改革運動的發展。漢字改革的前因後果: 一八四○年,鴉片戰爭中國戰敗以後,門戶大開,大量的西方傳教士進入中國傳教,他們開始積極使用拉丁字母拚寫中國各地方言做為傳教的一種工具,這是傳教士們在其他殖民地早已行之有效的辦法。其後五十年間,中國各方言區都有方言羅馬字的宗教讀物,方言羅馬字和自明朝末年以來就有的拉丁字母漢語譯音,對後來中國的漢字拼音改革運動有不可否認的影響。 .....(詳見全文)
.....我們正在高聲疾呼要與國際接軌,不知道教育部與語文專家們,可曾想過,效法中國大陸,用abcd的字母,發展出一套或數套可以拼漢語、台語、河洛語、客家語及原住民語的發音方法?逐漸把ㄅㄆㄇㄈ收進古董店內,讓我們的下一代,可以輕鬆的用同一個西文鍵盤,輸入英文、法文、中文或台灣語文!不要再在為選擇哪一種拼音法,而內鬥不已!(詳見全文)
編註:陳院長可能有所不知。用西文鍵盤也可以輸入中文、台語、日語。編者六十二歲退休,六十五歲開始學習電腦,建立、維護台灣健康資訊網網站已滿七年,現在七十三歲,一直是用西文鍵盤鍵入中文-在國外沒有中文鍵盤也一樣可用,所用的正是教育部所頒佈的注音二式(漢音輸入法注音二式,微軟也有同款輸入法),從來沒有用過也不會用其他中文輸入法,編者學習這一種輸入法所用的時間才三小時(因為本來就會英文打字),不但如此,再不久您也可以用英文鍵盤輸入道地的台語、有台音注音的漢字(包括現在電腦上沒有的漢字)。台灣健康資訊網 (北醫大站) 台灣健康資訊網 (Hinet站)
筆者是一位鄉土語言支援人員,任教於台北市的國小當台語老師,我所教的有一、二、四年級,目前選用的教材,是金安及安可出版的台語課本,不管那一所學校選用那一家出版社的課本,老師都要照著教。而真實的情況是,市面上各家出版社的台語音標不相同,有教羅馬音標、TLPA、通用音標、ㄅㄆㄇ…等,令人眼花撩亂,難以適從,不但學生叫難,家長叫煩,我們老師也叫苦! .....(詳見全文)
有人說大多數台灣人患了母語沙文主義。 身為一個醉心於母語教學工作的基層教育工作者,我深感疑惑。為求母語真相大白,我仔細觀察紀錄母語現象的真實面,所獲答案是------------ 首先,以我服務的學校為例,除學科教學及生活教育外,我們幾乎投注全部力量、情感及生命於推動排灣語的教學活動,在各項區或縣的展演比賽中,或許可以誇言「叫我第一名」,但第一名有什麼用呢?我的孩子們呀還是不願、不敢、不能,甚至羞於在生活中用母語交談,其中最大障礙是部落父老家長已經喪失了族群自信、沒有了族群認同,及優勢的國語壓抑卸除了毫無獎懲機制作為抵抗的母語武裝,如制定會母語者才得享補助、津貼、加分或保送升學等辦法。 也許您要抗議,何苦舉弱勢族群的黃昏語言為例呢?一點說服力也沒有。若然,就以河洛語為例吧! .....(詳見全文)
楊允言「台語拼音與國家賠償」一文(自由廣場,三月十三日),談到康軒版閩南語課本採用TLPA與台灣羅馬字並列一事,因與事實有出入,本人身為康軒版閩南語教材編寫小組主任委員,必須提出澄清。 .....(詳見全文)
報載,台語拼音官方版,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簡稱國推會)最快一個月內定案,擁有一七○年歷史的台灣羅馬字呼之欲出,其餘兩案TLPA及通用乙式(通用甲式即為台灣羅馬字)似乎居下風。報導中並提到,教育部曾於八十八(為八十七之誤)年一月公告TLPA為正式的台語拼音,該版本在國小教科書市場達七、八成以上,台灣語文學會會長認為,這是擾亂教科書市場陰謀與政治迫害,他們將提出國家賠償訴訟。 .....(詳見全文)
臺灣閩南語的研究,在最近十數年來,已蔚然成為顯學,許多學術界素有威望的前輩,紛紛提出專業的學術研究,頗有百花齊放之勢。自九十年度起,母語教育正式實施,更造成各家一窩蜂地相繼提出所研發的標音工具--臺語音標,以爭一席之地。緊接著,依據各式音標所製作的母語教材上市,整個教材市場熱鬧滾滾,儼然成了臺語音標市場的戰國時代。作者為從事「臺灣閩南語漢學基礎課程培訓班」的培訓工作,因此,自八十四年起,即在南北各地開班;許多學員在求學之際,總會問及:到底要用那一套音標才好呢?基於教學上的需求,必須為學者剖析制定臺灣閩南語(以下簡稱臺語)標音工具的原則,並比較評各式標音工具在傳承臺灣閩南語母語文化與音標國際化方面之優劣,試述如下。 .....(詳見全文)
中文譯音論戰在沉寂一陣後, 又重現江湖, 波濤更洶湧。甫新改組的"國語推行委員會", 新枝替代老幹, 在密集開會後, 於2000年十月六日定案, 決定使用"通用拼音", 作為國內中文羅馬字的系統。此決定立即引發台北市政府和不少學者專家的反對。反對者多以"接軌世界"為訴求, 再加上執政黨與反對黨的宿怨, 這原本屬於學理性的問題, 變得有如核四般的棘手。而超量的報導裏, 有太多錯誤和偏見, 正也是平日大家不接觸羅馬拼音的結果, 所幸這爭論也為社會大眾帶來了各個剖面的分析與教育。 .....(詳見全文)
凡享生於此世的人莫不深愛其故鄉、不愛其故鄉的母語者。很不幸的是只有生於台灣島上的人為例外,在故鄉美麗島不得學習、也不可以講其母語長達五十年,須到國外才能自由學習說故鄉的語言的不幸現象。在三月七日的 much 頻道台灣心聲的節目中江霞女士也透露她的兒子到國外留學才學了道地的閩南話回來台灣服兵役,而讓她認知台灣人的自尊和啟發她台灣意識的竟是她的那一位外省籍先生生長在眷村和台南一中求學期間的親身體驗和感受。
自從近年來母語教育、學習獲得搬上台面,能自由教學開始,有很多愛故鄉的人士全力投入教育推展母語的行列貢獻他們所能的一切。但是很可惜的是因為使用的母語音標各有所堅持或主張,或以為有不少母語是有音無字的錯誤認知,或更有廢棄漢字的主張等,以致母語教育呈現一片混亂場面,教育部更不知所策,讓反對母語教育者暗中竊喜,趁機多方予以反面宣揚,成為母語教育的瓶頸,實為痛心。
.....(詳見全文)
中國時報報二月二十日刊出母語教學社論,「絕對贊成母語教育」政策,我們給予肯定,但所提出的批評有值得商榷之處。第一,該社論誤解台語拼音。該社論說「(台語)羅馬拼音本身無法表現平上去入等八種聲調的變化,只能是平平的聲調,反而是注音法還較易表現聲調變化」。這是離譜的誤解。台語最精妙的地方就是聲調變化,台語拼音所處理的主要問題就是聲調變化,怎麼可能「只能是平平的聲調」? .....(詳見全文)
貴報2月20日社論中所指的傷害母語的台語教科書其中提到,語言教學擬先用羅馬字拼音教台語是增加學生負擔。因為另一方面小學生由於英語教學方式的改變卻用注音符號來學英文。文中所指無疑是說用羅馬字拼音教台語不僅是增加學生負擔,更指涉用羅馬字拼音來學台語就像小學生用注音符號來學英文的荒謬。殊不知兩者根本是不同方向與層次的問題。其更提到羅馬字拼音無法表現台語的平上去入等八種聲調的變化,而羅馬字拼音也是「學生最頭痛、老師最心痛、家長最陌生的」。這些觀點在在都顯示為文者對台語羅馬字拼音與台語教材的不了解與缺乏資訊。世界上沒有一種語言沒有方言差,但是都有同一種拼音文字。該文更指出台語有方言及口音的不同,以至於師生及各地產生學習差異時會產生沒有一定標準的困難,殊不知這幾乎是各種語言中皆有的現象,即使是我們所謂的以北京話為基礎訂定的標準國語,難道就沒有嗎?而且該文又指出台語課本有所謂漢字使用不一致(所謂有音無字)的問題,但是就我們所了解的台語教科書及相關資訊,在此認為有必要做一說明:
.....(詳見全文)
現在的小孩子要怎麼學母語呢?令人難以想像,他們用注音符號學英語,然後用羅馬拼音學閩南語、客家話。也就是說,小學生用ㄅㄆㄇ學英文,用abc學閩南語,好玩吧?夠扭曲吧? 雖然是非常不可思議,但這就是台灣現世的語言教育! 由於目前英文教學主流是採用所謂自然發音法,所以沒有拼音與音標,反而是在教閩南語的時候,多半竟採用了羅馬拼音。也就是說,為了避免學生負擔而試圖採用自然發音的英文教育,似乎並未和閩南語教育連貫,因而一邊是要減重,另一邊卻不顧一切的加重。 .....(詳見全文)
帶著關懷臺灣的心, 最近我參加了由北美華文作家協會主辦,在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舉行的『台語文學:詩想與詩行』座談會,由在哈佛任教『閩南語』的李勤岸博士 (以下稱李君)主講。 感觸良多,不吐不快。首先, 肯定其熱心和努力,發揚臺灣省本土文學、 文化﹐令人欽佩。但其方法和方向可能值得再商榷。尤其是研究﹑發揚文化﹐除了主觀熱情﹐也應注意客觀真理和歷史事實﹐避免以偏蓋全。譬如演講內容都是『閩南詩』, 完全沒有論述其它臺灣流通的語言如『客家詩』、『原住民詩』和 『國語詩』等等。子曰:『必也正名乎!』因此,準確地說, 應是『閩南語文學』才對,以免誤導大眾。否則置『客家』、『原住民』等於何地?難道『客家人』、『原住民』等就不是台灣人囉?只有『閩南話』才是『台灣話』嗎? .....當然﹐拼音文字也有其優點﹐漢字也有缺點。譬如有些字筆劃的確太多﹑難寫。因此適當的簡化是有益的。譬如﹕人本為體﹐小土為塵﹐鹿眼為麗等等。但若太簡化則過猶不及﹐失去了形義合一﹑指事會意的優點﹐容易造成混淆﹑一語雙關(ambiguity)﹐反而有礙學習。 當年陳獨秀﹑錢玄同等大力提倡消滅漢字﹐企圖拉丁拼音字母取代之﹐以及後來所謂的『文 化大革命』﹐全國各地紅小兵瘋狂地推動漢字拉丁化﹐卻不成功。連第二批簡化字都胎死腹中。人主張用拉丁文取代漢字來表達閩南語﹐何不以歷史前車之鑒為誡為惕﹐不要從蹈覆轍﹐以免誤導蒼生。 .....(詳見全文)
1. 前言:2. 漢字文化圈的脫漢簡史:3. “漢語系” 口語kap書面語的傳統:4. 漢字束綁文化的發展:5. 台語毋是中原的語言:6. 漢字的歷史演變是 “拼音化”:7. 漢字的語言學缺點:8. 中國近代的語文改革:9. 結論:前言:Ui歷史發展來看,古早平平使用「漢字」的韓國、越南kap日本,long有kang-khoan的趨勢--廢漢字,或者像日本anne,大量減少漢字的使用。這是各國面對中國tiaN-tiaN以 “漢” 文化老大自居,追求國家獨立、文化獨立的必然現象。Ti歐美國家,to算kang chit-e文化淵源ma esai成立bo-kang國家。譬如,英國移民到美洲esai成立美國,移民到澳洲(Australasia)esai成立Ou-su-touli-a(Australia)、紐西蘭(New Zealand)。但是ti東方,中國tiaN-tiaN以籠統的 “漢文化” 當做吞併 “統一” 隔壁國家的理由,致使有中國chit-e au-厝邊的國家不得不採行唯一辦法--廢漢字,廢除漢文化的基本表徵。某台獨陣營lai-te的倡導者tiaN講:『美國使用英語並不影響美國獨立建國,沒有人認為美國文學等同於英國文學』。Chia e “台灣派” m-na無看tioh頂面所提的東西差異,ma忽略一般人long將早期的「美國文學」當作「英國文學」的soa-chai的事實;一直kah美國文學家Ehmohsian(Ralph Waldo Emerson, 1803-1882)ti 1837年發表「美國學者」(The American Scholar),chiah算是美國文化的獨立宣言。伊的內容是講,美國學者無應該是「單純的思想者」(a mere thinker),koh khah be-tang是「別人思想的應聲蟲」(the parrot of other men‘s thinking),應該是「teh思想的人」(Man thinking)...。今仔日,台灣ai廢漢字,m-na是beh求政治獨立、文化獨立,koh khah是beh解放漢字的束綁,求未來的發展。 .....(詳見全文)
接連兩天,分別有劉芳伶律師與思量(自由廣場,二月十五日、十六日)對本人日前之文章「菜鳥與查某」(自由廣場,二月十四日)提出指正。對於個人之部分願再自我檢討,對於司法案件之部分,亦如同劉律師所言「媒體提供資訊不足」,再爭論下去,可能也有以管窺天而失焦之虞,故不再佔用篇幅。 其實,日前之所以為文,其目的在凸顯兩點:一、司法人員之執法心態;二、台語之被污名化。 .....(詳見全文)
慕迅醫師「菜鳥與查某」一文(自由廣場,二月十四日),引起劉芳伶律師和思量講師的回應(自由廣場,二月十五日,二月十六日)。「查某」這一台語的最最常用的語彙,在劉律師的耳朵裡竟然是一句「稱呼或形容他人」的「粗鄙」的話。 《台日大辭典》:「查某」、婦人、女、女子。相關詞有「查某人」、「查某囝仔」,「查某子」、「查某孫」、「查某嬰」,台北還有一個已故名人叫做「陳查某」。 「查某」是「查甫」之對稱。.....「查某」並不是一個粗俗或鄙視女性的 字眼,它只是分類性別的用語,就像「女人」或英文的「woman」一樣,舉個例子來說,如果有人用台語問我:「剛剛打電話來的是查甫還是查某?」我回答:「查某。」這樣一點也不粗俗。但如果我用在直接稱呼第二人時,即使是中文的「女人」或英文的「woman」也一樣是不敬與不合適的,.....劉芳伶律師在回應「菜鳥與查某」一文(自由廣場,二月十五日),就「菜文」所舉之司法案例加以分析探討,內容精闢,顯見劉律師必為法學專精之人。但劉律師認為「查某」一辭「非一般日常用語之稱謂而係一種輕蔑性之歧視字眼…」是「粗鄙之語言」,則嚴重污辱使用此一語言之族群。會將「查某」一辭視為粗鄙之語,可能是對「查某」一辭的真正意義不了解,或是存有語言歧視的意念。
.....劉芳伶律師於回應「菜鳥與查某」中(自由廣場,二月十五日)所提「查某並非一般日常用語之稱謂而係一種輕蔑性歧視字眼」,筆者不以為然,「查某」是台語文中非常普遍之日常用語,諸如某人生子,問其曰:「生查甫或查某?」 .....(詳見全文)
慕迅醫師「菜鳥與查某」一文(自由廣場, 二月十四日)提及:審理案件之女法官因「心虛」,「竟然把民眾一般的日常用語稱呼視為是『侮辱』」,又「要怪過去國民黨政府推行國語之成功,使這位努力用功讀書、『遵守』校規的女法官,會把『查某』這樣的日常稱呼,視為必須告上法庭的低級、藐視人的低俗台灣話」,作者認定女法官因自己是少數而心虛,又認為這點小事不足以告上法庭,這難道不是作者以男性本位的立場來揣度職場少數女性的心態,甚至作者本人就是如此看待專業領域的女性呢? 再者,詞彙是死的,語言是活的,在日常言談中,死的詞彙加上說話人 的聲調、情緒,或是情境的不同,就會賦予它不同的生命。譬如:問路時,同樣用台語,你會說:「查某,借問…」還是「小姐(台語),借問…」而被問者又會有什麼樣的情緒反應呢?
.....(詳見全文)
拜讀「菜鳥與查某」一文(自由廣場,二月十四日,下稱「菜文」)。該文指控司法封閉有集體暴力或權威心態,筆者身為律師感觸良多,原則上可以同意,不過對於該文所舉的例子則不能茍同,蓋其所舉例與「司法封閉有集體暴力或權威心態」並無關係。唯其有所誤認者,亦可能係受媒體誤導台灣媒體之司法記者常因專業法律常識不足,而有錯誤之報導,常成為事務所茶餘飯後談笑之素材,故有「菜文」之類者亦不足怪。 .....(詳見全文)
報載有一名被告因為在法庭上說承審年輕女法官是菜鳥、查某,而挨告,被判刑八個月。近年來,法院各式「驚世駭俗」的判例紛紛出籠,例如:強吻女生,竟然沒罪…等等,而此一事件更顯露出封閉法曹世界的集體暴力和威權心態。 .....(詳見全文)
台灣人用台文寫作、發表意 見和思想,應該是天經地義的,但是,要在報紙上印台文文章,發展台文藝術,卻有一些想像不到的困難必須花時間解決。雖然我們知道唯有發展屬於自己的台灣文化,才是身為台灣文化人的根本,而今從這樣的困難中覺醒,卻也免不了有一番感傷。 五年前,我在一家台灣的基督教報紙當記者,接觸一些注重台文發展的人士,那時就希望自己也能在這方面參與努力;三年前我調任該報副刊版主編,當我接主編的第一天,心裡所想的,就是希望能編一個足以表現台灣文化的台文版。 一年過去了,我沒有向上司提報我的構想,因為我覺得時機未成熟 ,台灣人才剛剛當總統。第二年,我提了我的台文版企劃案,上司沒有表示任何意見,只是好像沒有看到這個企劃案一樣。工作單位有些同仁也反對,因為整個單位內,只有我一個人看得懂用羅馬拼音的台文。即便大家反對,我仍然沒有放棄,還是默默地注意台文作者,準備等候時機。我相信,只要我做好準備,一定會有機會的。
.....(詳見全文)
九年一貫課程實施之後,我看到某些國小台語教材,真的嚇一跳,因為裡面的漢字使用情形十分凌亂困難。因此,我在立法院向游院長質詢台語教材問題,媒體也拿我質詢的題目,給官員以及立院同仁試讀,結果考倒這一批聰明人才。 直到今天,教育部仍未提出良好的改善對策,下學期或明年九月下學年開學時,學童拿到的台語教材仍然可能問題多多。 為了協助教育部積極解決這個問題,我在十一月二十六日還特別在立法院舉辦「台語漢字與拼音公聽會」,邀教育部官員、九年一貫課程審議委員、民間母語團體、母語教師代表等參與討論。國民黨立委王鍾渝全程參加後,也清楚指出台語教材中漢字濫用的情形很嚴重。但教育部官員與九年一貫課程審議委員在公聽會上,仍無法保證台語教材漢字濫用的情形能獲得改善,只是一味的要求台語拼音教學要後退到小三,不顧公聽會上母語教師代表已經證實,經過改良後的台語拼音(通用拼音),在小一就可以輕鬆學會的事實。 .....(詳見全文)
今年中秋節晚上到大安森林公園散步,看見公園裡有許多單位的活動。其中有原住民文化活動,也有客家文化活動,唯獨看不到河洛文化活動。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或也許是因為台北市沒有「河洛委員會」的緣故,不得而知。反正在那次活動中,河洛文化不見了。我和族內同仁討論這個問題,大家都同意應該有個「河洛委員會」以維護文化,並促進族群共和。 有人認為在台灣河洛文化無所不在。那是看走了眼。中原文化才是無所不在。河洛號稱台灣最大的族群,也已經變成一個迷思。語言是族群最明顯的指標,喪失本族語言的人就會喪失本族文化,變成他族。根據洪惟仁教授近來的研究,全台灣的華語人口總數已經超過全國總人口數的一半以上。換句話說,除了原住民、客家人以外,河洛人有半數約一千萬人已經失去大部分甚或全部的河洛文化,漸漸融入中原族群。這樣的話,那河洛已經退居第二大族群了。 .....(詳見全文)
.....五十多年來國民黨政權以暴力推動 的北京話單一國語政策,迫使北部客家族群成為客語與北京話的雙母語族群,更年輕的一輩乾脆放棄客家語,銳變成新北京語族或「新中國人」,跳離福佬族群社會,與北京語系族群融合成一個新族群,甚至於認為不需要實施客家語教學,徹底拋棄了客家身分的唯一符徵,成為德希德(J.Derrida)所謂的他者的單語主義者,成為母語的失語症者,他們不想知道自己從何而來,不知如何講述自己和族群的「生命旅途意義」,這些新北京語族的投票行為,當然是棄客家棄福佬棄台灣,而就外省舊移民就中國人了。這種現象形成已久,尤以北客為 甚,如何改變這種客家族群的變異,除了社區再造和媒體外,就是教育。除了教育,還是教育,特別是台灣主體性教育的落實和幼教期的母語教育,其感同身受地去了解客家人,鼓勵和尊重客家人,創造客家人的平等參與平台,使客家人從歷史迷霧中解放出來,成為一個自立而尊嚴的台灣主人,重新認同土地與島國,否則客家人將永遠離台灣而去,再度成為新的東方流浪者,輪迴著永遠遷徙的命運。 .....(詳見全文)
今年大巴黎區各僑校之報名熱潮又勝去年,幾所規模較大的僑校招收新生欲罷不能,以致各校的學生人數都創下新紀錄,顯示學習中文之潮流趨勢是如何不可阻擋。不過,在此同時,僑委會所堅持的正體字及注音符號教學則愈來愈受到大陸的簡體字與漢語拼音的挑戰,不少文教人士都認為,趨勢使然,注音符號未來兩年內恐怕會被邊緣化,倒是正體字因仍獲得大部分家長的認同,目前保住主流地位應無問題。隨著僑社結構的重大改變,大陸新移民數量激增,漢語拼音及簡體字很自然地廣泛被採用,甚至還開始「入侵」一些傳統上有台灣背景的僑校,登堂入室,似乎效果還相當不錯。法國中華學校便是其中一例,該校董事長丁偉星表示,去年起該校已試辦了一個專為大陸小孩而設的幼年基礎班,採用漢語拼音,家長反應甚佳,今年該校決定加開一班,並且針對十五歲以上的大陸青少年,多開一個成人班,原因這些大陸學生過去或多或少均曾接觸過漢語拼音,若要他們從頭來過轉學注音符號,實在很不方便。丁偉星表示,他目前正在研究學生升上第六冊時改用漢語拼音之可行性,課本也正簡字體並列,學生到了第八冊,基礎差不多了,則考慮全部改為大陸的一套教學方式,目的是要與法國學校的中文教學接軌,方便選修中文為外語的學生日後參加中學會考。.....(詳見全文)
九年一貫課程台語綱要的修訂程序大致如下: 一、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以下簡稱國教院)組織「鄉土語言修訂小組」,國教院對外的文件聲稱台語綱要修訂召集人為新竹師院董忠司教授,並提出修訂草案。二、修訂草案提送「原台語綱要」主制訂者師大國文系姚榮松教授。三、修訂草案提送「九年一貫課程語文領域修訂委員會」,若原綱要制訂者不反對修訂草案,委員會的原則是尊重修訂草案。四、修訂草案提送「課程審議委員會」。實際修訂的過程如下: 一、台語修訂小組的修訂工作實際上都是由國教院國語科人員操刀,根據中華民國期刊論文索引,該國語科修訂人員都未發表過台語論文。國教院送給教育部的修訂小組文件聲稱台語綱要修訂召集人為董忠司教授,但是董忠司在獲知此訊息後,抗議說:「如果國教院送給教育部的書面文件上,聲稱我是召集人的話,那麼國教院就有偽造文書之嫌,因為實際上我僅是『備詢』而已,幾乎我所有意見都被否決」。董忠司認為台語綱要可以修訂但不宜進行結構性的大修訂,國小一至三年級(語言領域的第一階段)的音標系統應用能力應該維持原綱要規定。但國教院國語科人員否決「召集人」的意見,進行結構性大修訂,將台語綱要的「音標系統應用能力」在一至三年級完全刪除。 .....(詳見全文)
語言、文字是文化傳承的重要工具,在這個世界上,歷史告訴我們,一個國家、民族沒有自己的文字,這個國家、民族的文化遲早會被同化、消滅。台灣的文化,繼承漢民族傳統,歷經日本統治五十年的「去台灣化」,所幸並無明顯損傷。可是近年來台灣「改革」之風浪,無所不至,從「憲法」、「司法」、「教育」無所不改,而且還不知改到何時、何處。這些改革嚴重一點的可稱為「革命」。有一些自認為先進之士,認為「國際化」的潮流,終將使全地球變成一個「世界村」。他們的觀念在無形中,不折不扣的在台灣推動「文化革命」。這些人不僅要學生提早學英文,他們認為英文將是世界唯一通用的語文,而政府甚至宣示要把英文在六年內列為第二官方語言。學英文,當然我們說的是一般報章、雜誌、教科書、科技論文等等的「白話文」;不過英、美各國也有些官方文獻或法律條文,就像我們的文言文、或制式公文,並非一般人所能容易了解,對於一個簡單的詞句也可能發生誤解。「一邊一國」四個字,在外國報章雜誌當天就有不同的英文翻譯;但是,總統府卻花了兩三天才確定一個官方正式但也不見得很清楚的翻譯。將來如果真的政府官方文件要中(漢)英並列,敏感的詞句不僅中文要慎重推敲,而正確的英文翻譯,其困難度不想可知。在口語方面,因為東方語言與西方語言在文法與表達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平常會話也常有丈二和尚摸不著頭。前些時候,媒體引述中共老幹部惡補英文的笑話,How are you?翻成「怎麼是你?」,而How old are you?更妙的翻成「怎麼老是你?」 在台灣要學好英文的確不容易,從小學開始教英文,家長們也一窩蜂要小孩學英文,但我很懷疑我們有那麼多夠水準的老師,如果是一些半桶水的土產老師,教出來的「洋涇濱」英文,跟日本人講英文一樣,見不得人。而且,學英文最重要的是學習環境,我們一邊要小孩學英文,但回家要加強學母語、本土化,小孩子消化得了嗎?我們的教改、多元入學已經把學生弄得透不過氣,再加強英文訓練,真的是為他們好嗎?再說教育部最近又有新花樣,要採用外文拼音(羅馬或通用)來教小學生學母語,真是荒唐。以後小孩子可能中、台、英三者混淆不清,說話、寫文章多種語言混合使用,那就有得看了。 .....(詳見全文)
日昨教育部召集相關縣市代 表討論國小英語課程,相關代表紛紛提出警訊:語言學習需奠基於師資與環境條件,驟然提前到小一,不僅可能引發學生的反感,還造成國語、母語、英語三者的排擠現象,以及文化認同混淆,「作決策的這一代成人,不能只從經濟現實考量,否則未來要付出社會成本」。因此台灣師大英語系主任、國立台北師範英語所所長等一致決議國小英語從小三開始。但唯獨台北市代表黃三吉校長持相反意見,認為小一英語比母語重要,「像我台語講得不錯,但沒什麼成就」、「學鄉土語言根本找不到工作」。針對黃三吉校長的發言,我們表示強烈的抗議。 .....(詳見全文)
全國母語社團不反對加強英語教育,但是反對貶抑排擠母語。台北市政府透過不正當的程序,強迫全市國小在國小一年級開出兩節課英語,其他各地方政府在「輸人不輸陣」以及英語考試升學壓力下,被迫只好跟進,將造成「雙重的排擠作用」,一方面造成其他教育經費的排擠,拉大城鄉差距,例如台北市搶走了英語師資。一方面對剛開始起步的母語教育產生排擠性的傷害,例如今年八月台北市政府對母語支援教師的教學規劃十分不理想。 我們認為地方政府的亂象,起因於缺乏「 台灣母語、華語、英語三贏」的良好規劃。任何一種語言的學習,都不適合採用「分散式」(例如一年級到六年級每週一次),應該採用「密集式」(例如四年級到六年級每週至少三次)。如果是採用「分散式」,即便從一年級就教起,效果仍然很差。如果是採用「密集式」,即便是四年級才教,效果仍然顯著。換言之,「學習英文未必越早越好」(參見教育部國際文教處李振清處長、國北師範、師大、朝陽大學等英語系所多位英語教授的公開意見)。台北市長馬英九今年六月一日也表示「小三開始學英文不遲」,但是他卻執意要推 動小一全面英語課程。這種無法堅持教育理想的矛盾政策與騙取選票不無關聯。 .....(詳見全文)
行政院核定通用拼音作為台灣華語拼音標準。馬市府說「為了國際接軌,採漢語拼音」,高市府說「與國際接軌,採通用拼音」,中市府夾在「中」間,都不用。顯見正如政論家的妙諷:真是國際接個「鬼」。國際接軌是個口號,要看其實質內容。 在最近幾次市政質詢裡,馬市長給予的回答是:第一,通用與漢拼相同的路牌先做;第二,向中央積極建議採漢拼。積極建議便需要有「說帖書面文件」,說帖若合理,行政院便應考量;說帖若嚴重錯誤,行政院便不需考量。現在情況是:北市府直到今年七月十六日在立法院公聽會才提出書面文件:「本府主張採用漢語拼音之理由」,結果全部三項理由都嚴重錯誤或缺陷(自由廣場,七月二十四日),因此行政院正式核定我國採通用拼音政策後,北市府便不宜與中央唱反調,這才是民主風度。如果馬市府認為其在立法院提出的文件,是一時疏忽弄錯了,我們也可諒解給重來機會。因為如果其主張對我國國家利益有絕大好處,那麼便應趕快重提正確文件,據理力爭,防止錯誤政策傷害國家利益。同時要提出說帖,說服台北市民。現在情況是:北市府拖延至今既未重提正確文件,也未提出書面說帖說服北市民。在這樣的情況下,馬市府仍然不顧「台灣一體」在國際上才有競爭力,一味扯台灣拼音後腿,更讓人覺得馬市府缺乏民主風度。 .....(詳見全文)
自從李遠哲院長代表「教改會」提出以「羅馬拼音」取代「ㄅㄆㄇㄈ」的建議以來,引發了各界人士的議論與關心。為了使更多在海外從事華語文教育的教師瞭解此問題,特將國內外報刊所載各地學者專家的學術理論及實際經驗摘錄下來,提供參考 : 李振清 : 國語注音的優越性 :避免英語的干擾:任何人在學習外語時均會受到母語的干擾,對海外出生的華人子弟而言,英語是他們的母語,當他們看到拼音字母時,不管聲調標得再仔細,他們的腦神經反應一定是回應英語的發音與音調。使用注音符號則可讓學生在心理與生理上擺脫此種心理語言學所忌諱的母語干擾。中共當局曾在東北地區局部地對漢字拉丁化實驗一段時期,最後終於被迫放棄,其實,使用漢拼就如同我們學英語在旁加註注音符號,其發音學習的誤差可想而知。對於有心成為雙語雙文化的華裔子弟來說,更應該在專家的指導下,善用有利的華語環境與社會條件,徹底學好中文。注音符號有助書寫能力:注音符號的37個聲符與韻符都是中國文字的部首或跟部首有關的延伸符號,比對下列的國語注音符號與國字,就可知學習注音符號的好處: .....(詳見全文)
教育部規定各縣市在八月十五日以前公告各縣市母語支援教師需求量,北縣府八月八日公布需求量,但以台語為例,需求量為每週八百零七節,平均每位台語支援教師每週只有不到四節,實在太少了,每節又只給區區兩百六十元(且無交通費),實在太寒酸了。北縣財政困難,大家願意共體時艱,暫不爭取每節費用,但是台語節數反映的是整體政府資源用在台語的比例數,不能不爭取。 八月十五日下午北縣台語團體在蕭貫譽議員(本議題屬文化議題,跨黨派邀請,不是只邀請台聯議員)帶領下,提出詳細的證據、數字與理由,請縣府改善。縣府在二十四小時內明快改善,將每位台語支援教師每週總節數提高一倍,接近每週平均每位八節。 我們對於縣府的改善行動,表達高度肯定。 盼望未來北縣的台語教育,能夠在編制內導師與編制外支援教師的互補合作下,進一步改善。我們也將北縣這次請願行動所提出的基本數據與資料,提供給其他縣市台語團體參考,盼望其他縣市也能在開學前獲得改善。 .....(詳見全文)
台北市長馬英九總是公開說「絕不犧牲母語」,我們對於馬市長的這項宣稱,給予認同與鼓勵。但是,到目前為止,不得不讓我們這群通過教育部認證的台語支援教師,對於馬市長的宣稱產生高度的懷疑,我們要揭發台北市政府戲弄台語支援教師的真面目,讓市議會與全體市民有個公斷。 台北市府報給教育部的台語支援教師需求量約四百五十名。我們經過一番努力「過五關」後,終於獲得教育部核發的台語教學證書。結果,現在距離下學期開學只剩兩個禮拜,這四百五十多名台語支援教師如熱鍋上的螞蟻,到台北市各個國小詢問的結果幾乎全部碰壁。所聽到的消息差不多是「教育部的專案(2688)補助款幾乎被挪用到英語與其他方面,母語的金額全部被吃掉了」。 .....(詳見全文)
問起台灣人之語言認同,大部分的人,特別是海外台僑,都會直截了當地說,那當然是鶴佬話、客語及原住民語。三十年前,這個回答的正確性是毫無疑問的!但今天,這個回答已不再具有說服力與真理性,因大部分、特別是三十五歲以下的人,說起這些所謂的母語都已不能得心應手,反而感到萬分彆扭。換句話說,台灣人之語言認同已因過去五十年來國民黨無情無義的打壓下,而在急速轉向。今天台灣大部分的人,特別是大甲溪以北的桃、竹、苗及台北地區,都以說華語最為流暢,而其語言認同也漸由母語轉變成華語了。 政黨輪替的兩年後,台灣人的語言認同,有沒有因民進黨過去堅決的台灣意識,而有所改變、回歸本土呢?令人感傷的是,情況並沒有好轉,因為新政府對台灣意識及台灣語言已不再堅持,更且有放水的傾向。為了維持政權,美其名為了要傳達信息給聽不懂台語的年輕人,所以改以北京話發言。這個殺雞取卵的心態,使台灣語言起死回生的機會漸漸消失。雖然目前的情況不再像國民黨時代那麼令人絕望,不過因為語言文化意識的不被新政府所重視,是故台灣人民對台灣語言的認同感只有越來越模糊,對台灣的認同也每況愈下。 .....(詳見全文)
中文拼音標準在國內爭議甚久,日前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終於決定採用「通用拼音」做標準,而在媒體和政治圈引起激烈的爭論。然而這些爭論多是泛政治化以及亂戴帽子的批評,以致拼音問題不只爭議不休,真正該做或該解決的問題反而被拖延或忽略。 要釐清這個問題,我們先要認清,所謂中文拼音其實只是如何用英文字母音譯中文字,或者表達中文字的發音而已,並不是要把中文翻譯成英文。而由於目前我們所採用的國語一音有五聲,每聲又常有很多個字 ,因此不管採用何種拼音方式,都只能把中文發音用英文字母表達,而無法由英文字母拼音直接再譯回中文。換言之,中文拼音並不能成為一般中文的另一種寫法,它的用途其實是要用來音譯那些不宜意譯的中文專有名詞如地名和人名。而我們選擇拼音方法的原則,也應該是要看它是否能做好這項音譯的工作。 .....(詳見全文)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決議採用通用拼音後,統派媒體又激烈發飆,國民黨立法院黨團要求黃榮村部長下台。可以預測,此一政治風暴,又將延續至少一週之久,然而「四社一會」在此鄭重宣示:台灣教育與文化的發展,「去台灣化」已久,中國文化霸權對台灣本土的侵犯被視為應然而且正當。我們要求統派勢力,冷靜省思自身內在中國意識型態的合理化原則,賦予台灣文化應有的發展空間,從而接受通用拼音的合理定位。 .....(詳見全文)
行政院客委會葉主委菊蘭,五月間訪問花蓮,呼籲該縣縣長重視客家母語,葉主委稱:「根據某大學教授最近研究調查,客語流失率,每年百分之五」,亦即二十年後客家母語完全消失。筆者服務於台北縣海山中學,二十年前調查,每班級平均有七個客家人中,有六個會講客家話,十年前調查剩下三個,年前調查,只剩下一個。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統計,今年台北市小學參加研習鄉土語言學生,閩南語有三萬多人,客語卻只有一千多人,目前台灣閩南與客家人人口比例約四比一,鄉土語言開班研習人數則是二十八比一,太離譜了。九十一學年起,台北市公立小學將推動一至六年級全面實施英語教學,各年級每週至少安排兩節正式課程,且得利用彈性時數,再加強英語教學。而鄉土客家母語教學,每週只有一節必選課,正面臨無法開班之際,又受到英語教學之衝擊,小學客語教學更是窒礙難行。 .....(詳見全文)
台灣曾歷經西班牙、荷蘭、明鄭、清朝及日本等五次更替的統治,但台灣文化異質化的現象並不嚴重,中國文化可以說是台灣文化的一部份。一九四五年國民黨政權來台之後,以高壓手段推行中國文化,「成效十分可觀」,致使台灣本土文化遭到相當的壓抑。所幸民主志士與許多人的共同努力,台灣本土文化才漸漸獲得生機。 台灣文化被壓抑的過程中,台灣語言首當其衝。台灣語言 被壓抑的層面大致分為兩部分,第一是語言的使用面,第二是語言的符號面。前者致使台灣本土語言,尤其是諸多寶貴的原住民族語言,大量流失,慘遭滅絕。令大家印象最深的是,在推行北京話將近四十年後,也就是才十多年前的一九八五年,台灣本土語言已經有失傳或滅絕危機之際,教育部還完成一項「語文法」草案(由七人小組草擬)送立法院,該法案規定三人以上的場合不得用台灣「方言」交談,違規兩次就要罰三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罰鍰,連續違反者得連續處罰。這個著名的「三人行」條款已經違反原來 的「國語運動」的目的,變成是「消滅台灣語言運動」。這項法案幸賴當時的「黨外」委員江鵬堅、余陳月瑛等強力反對而沒有通過。 .....(詳見全文)
.....五十多年來單一國語政策,造成了台灣多數族群原母語與新母語(北京話)既對立又互補的矛盾。新移民在國語政策合理化的保護傘下,只有少數人願意學習和使用其他的語言,台灣其他族群則因為兩種母語的無奈現實,使各族群內部發生或明或暗的衝突,並導致族性標幟認同上的迷亂。台灣的原住民和客家人事實上已成了兩種母語的族群,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除了國中、國小不平等的語文教育外,許多客家和福佬的父祖輩非常不滿的抱怨他們把兒孫送進幼稚園後,幼稚園學程成了母語的殺手,兒孫們卻反過來要求父祖輩講國語,不要講母語。因此,愈年輕的人愈傾向以新母語做為生活學習和思考的語言,年長者大多數仍使用原母語。以三代來區分,祖父母輩多屬於原母語群,二、三代屬於新母語群,由南往北,這種現象愈明顯。..... (詳見全文)
.....過去,由於移民性民族在歷史上的錯綜複雜,加上舊政府原住民政策的失當,以「推行國語化運動」為名,進行消滅原住民族的語言,傷害了原住民族的自尊心,使原住民在台灣民族中成為自棄又自卑的民族,是社會的邊緣人。今天,拜政黨輪替的民主政治生態之賜,原住民族的尊嚴、身分、地位亦正提升中。掌管全國原住民族土地經濟、教育文化、社會福利等等事務的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不但在政策執行上要以原住民族的自主性、利益為優先,而且在心態上也要有政黨輪替的改變,也就是說,原民會當局不要成為像過去那種專為某個政黨服務的機器,要成原住民同胞的公僕才對,不是嗎? (詳見全文)
台灣的母語教育,地方若干縣市首長或基於本土意識,或考量選票,或為消化預算,或基於教育改革理想,遂有編印母語教材的動作。邇來有幾個縣政府編印鄉土教材,良莠不齊難以概論。 今僅就剛出爐的「南瀛台語冊1」,基於學術的教學觀點略作平議。 這本教材是台南縣政府編印的,就名稱來看,它用「台語」一稱是可以肯定的。過去高屏兩縣的台語教材都誤用「河洛」命名,不敢標榜約定俗成已經百年的「台語」,又將「福佬」誤作「河洛」,暴露中原情結的心態。不過,南縣這本教科書竟於「台語」之上又冠以「南瀛」一詞,凸顯其小地方色彩。而且副題更記明「鄉土語言」,把台灣七成人的母語貶低為一小方言,是一大失當。 .....(詳見全文)
台灣的本土語言、台灣人的母語福佬話、客家話和原住民話,自從十九世紀末年日本殖民統治以後開始凋落。在日語作為國語君臨之下,台灣人的母語只有福佬語在日治初期一度被外來統治者寵愛過。
日治末期,盧溝橋事變以後的八年,總督府全面封殺台灣人的母語。其後,國民黨政府統治台灣,如法炮製語言政策,獨尊北京語為「國語」而嚴厲禁止台灣人的母語。雖然近十年來,隨著戒嚴令的廢止,對母語的禁令也解除,但是,台灣人不知母語滋味之醇芳者何其多矣! 解嚴已經十三年多,教育部語言政策卻舊態依然。 .....(詳見全文)
..... 第三、台灣母語師資何在?本年九月開授台灣母語課程以後,預估四年以後總計將有四千名至六千名母語教師需求量(預估人數所以有龐大出入在於選修鐘點數一或二小時,部份學校班級數偏少,同一教師需具二種專業,以及未來大勢國中選或不選母語),然而國內現有系、所,顯然嚴重不敷所需,我們鄭重警告:即便本年通過成大、高師等五個台文系、所,加計竹師、南師、東華等校培育之人才,仍然未能供應二十分之一以上之需求量,因此我們要求:下一學年度仍應懸定鼓勵設立台文、台語文系、所之原則。 .....(詳見全文)
..... 漢語拼音系統缺陷之多,與國際習慣用法嚴重脫節,國內外學者早已多所指摘,這跟意識形態無關,不能因中國使用,將錯就錯,而放棄台灣的語言政策自主權!況且為了母語拼音、研擬耕耘多年的通用拼音豈可不屑一顧!君子豹變,禍延拼音系統,台灣人不能再做憨牛了! .....(詳見全文)
..... 「死」,在台語中出現的頻率相當高,從「冷死」、「熱死」,到「笑死」、「哭死」,甚至對忤逆的小孩都可以用「死囝仔」謔之,但幾乎都和「吉不吉利」無關!更和「詛咒」無涉!真正到了「貪生怕死」關頭,反而「死」不出口!不諳台灣文化者,漢語轉述李前總統的台語講詞時,往往有「匪夷所思」的結果出現。 .....(詳見全文)
母語是一個人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故母語教育的完整與否,所影響的絕不止於文字的學習,而是一個生命能否發展得完全。但台灣由於過去對母語的壓迫及現在對母語的歧視,使得台灣新生的生命不能健康的成長。這個觀點可從以下論述得到支持。第一,一個二到三歲的幼兒,已經具備使用其母語的完備基礎知識。這種能力的培養過程很難用「學習」來形容,「發展」倒是較恰當的比喻。這是喬姆斯基(Chomsky)提出「普遍文法」理論(Universal Grammar)的原因。從這個觀點看台灣母語的環境,尤其是學校對母語充滿著各式各樣的歧視,不得不唉嘆其現況的支離破碎。
.....(詳見全文)
最近馬偕醫院輸血醫學研究室林媽利醫師與日本紅十字會血液中心及東京大學人類遺傳學研究中心共同研究,以HLA的多變化多樣化的基因系統為判斷族群關係的主要因素,研究結果數據顯示閩客人都是古代越族漢化的同一人種。這種結論對長期以來受國民黨大漢族主義制式教育的人們而言,不啻是一種反思的好題材,也間接證明了語言學家長期以來認為「基礎語彙就是族群基因」的真知灼見。 .....(詳見全文)
一九五一年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UNESCO)發函全世界各會員國,希望各國均能實施母語教育,無論該母語人口有多少,或該母語業已瀕臨死亡,都應該用母語來教育人民。因為母語是傳承語族文化最重要的工具,用什麼語言教育兒童就會產生什麼文化和思維模式,更何況透過母語教育更能激發兒童的潛能,使學習達到最佳效果。 .....(詳見全文)
閱讀徐玉梅老師撰文(自由廣場,五月八日)回應我的文章「台灣人性格與族群語言」(自由廣場,五月七日)。徐老師對我的觀點無法深入了解,以致產生不必要的憤怒、無奈與不解,且文中許多論點仍難脫國民黨長年制式教育灌輸下的意識型態,令人遺憾。 .....(詳見全文)
本來今年六月,教育部應完成一千名HOLO語、五百名客家語及人數不定的原住民語台灣母語師資認證,以應本年九月台灣母語課程所需。唯因有人反映此種認證違背正規教師資格,教育部遂決定依法中止辦理。 .....(詳見全文)
經過一再的教訓,尤其以這次台灣文學系、所設立案的引爆,我們對曾志朗「連國民黨都不如」的漠視、賤視「台灣學」與「台灣教育」,決心訴諸行動進行力爭。街頭運動不是我們的本意,但是如果不訴諸群眾運動就會使台灣人民離根離土、離祖離宗,我們認為對教育部的抗爭與鞭策,才是我們應有的責任與使命!.....(詳見全文)
二月九日自由時報報導,花蓮市有一位篤信耶穌的一百歲老太太,沒上過學、不認識字,廿八歲在當牧師的哥哥指導下,學習羅馬拼音,看聖經,五十一歲時福至心靈寫下生平第一首台語聖詩,至今作品數量連她的家人也無法計算。而以羅馬拼音所寫出的第一首台語聖詩「祝五哥卓萬力六十歲生日感恩詩」,不但是在無師自通的狀況下寫出來的: .....(詳見全文)
許多不滿台灣母語每週必選一至二節、結果國小都以一節定位的關心台灣母語人士,計畫對教育部反彈,展開抗爭。我們支持訴求方向,但同時要提供幾個不同面向以供思考。 第一、母語每週必選一節,乃是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的「法定範圍」之內。此事由全國各國小自主,責不在教育部。抗爭的朋友可以以教育部為對象,「集中焦點」要求教育部表態,但是也可以直接對學校爭取,或者箭頭指向縣市長與縣市教育局長。 .....(詳見全文)
本研究在音節和詞的層次上計算通用拼音與漢語拼音的相似性。Type-based 與 token-based 的統計方式都被包含在內。研究發現在音節的層次,406 個音節 types 中的 19.47% 有不同的拼法,83,434,515 個音節 tokens 中的 27.49% 有不同的拼法。在詞的層次, 111,415 個詞的 types 中的 48.84% 有不同的拼法,51,119,108 個詞的 tokens 中有 38.27% 有不同的拼法。結果顯示漢語拼音和通用拼音並不如通用拼音的支持者所宣稱的相似。以拼音書寫華語,不管是漢語拼音或通用拼音,都是以「詞」為基礎的,因此兩個系統在「詞」的層次上的相似性,是一個非常好的相容性指標。很明顯地,並沒有理由認為漢語拼音與通用拼音是相容的。除非認為國際化完全不重要,否則通用拼音不應該被採納為台灣的國家標準。 .....(詳見全文)
從二○○一年九月開始,台灣母語教育就要在小學實施。可是,甚麼是母語,卻言人人殊。我們的教育部,也把台灣母語稱做鄉土語言。這裡頭到底有些甚麼爭論或概念沒釐清呢? 首先,不管稱做台灣母語或鄉土語言,有一共同點是「語」,也就是「語言」(language system or langue)。(其實,還有一個觀念叫「言語」,act of speaking or parole)。那麼,「語言」是甚麼呢? 我從事台語研究十年,朋友常常問起「那個字怎麼寫」一類的問題,也就是文字如何書寫。如果我當場答不出來,朋友就面露失望說:「你不是專家嗎?」事實上,我本來就不是專家。其實專家也答不出來,因為他們要你寫的文字是漢字!這就是問題之所在:大家都把漢字等同做台語或客語!
.....(詳見全文)
本文為回應邱耀初、許鶴鐘兩位「姓名英譯問題不是拼音爭議重點」一文(自由廣場,十二月十五日,以下簡稱邱文)。 曾志朗宣佈將建請行政院採「漢語拼音」之後,各大報白紙寫黑字說:以後道路、街牌、公共建築物的名稱、個人護照及英文戶籍謄本上的姓名等英文譯音都將採「漢語拼音」。報紙會這樣寫當然是記者引用教育部的資料,不可能是記者瞎掰。一般台灣民眾的解讀是:以後路牌、護照、英文戶籍謄本都要用「共匪拼音」了。報紙刊登這樣的消息引起民間的疑慮,教育部絕對有義務出面加以澄清。 .....(詳見全文)
.....關於當前台語的問題,就個人思考所及,羅列如下,敬請各方高明人士共思其改善良策: .電子媒體以及公共場所播放之台語,常錯誤百出,重複不改,卻似乎很少人關心、過問。.不少以台語為母語之父母,不重視其子女是否能習得台語,即使頗具台灣意識之人士,與其子女交談時多不用台語。.兒童與年輕人看電視學習正確台語之機會極少,尤應增加卡通片之台語配音,以利幼童從觀賞中自然學習。.雖然國小全面性的母語教學即將開始,但其師資與優良教材亟待充實,而國內設有台語文相關系、所大學太少。 .推廣台語所需最基本文字及拼音法,各家爭雄,仍無共識,對台語的應用與發展,形成極大阻礙。 .完全以純正、優美的台語演出的表演藝術之表演機會,仍嫌太少,對年輕人之吸引力不足,實不利於台語文長遠的發展。 .....(詳見全文)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於九月十六日通過台灣華語(國語、或北京話)的『通用拼音方案』(見表一),引起台北市強烈反彈,並導致教育部長曾志朗與政務次長范巽綠間的分歧。若非主流媒體的偏見、政務官缺乏擔當、一些語言學家的自私、少數外籍女婿的傲慢、加上政客的推波助瀾,選民也不會想去探討這個具有關鍵性的語言政策。雖然經過媒體多日來的報導、討論,一般人恐怕仍然不知道甚麼是「通用拼音」?為何要通過此方案?各方的立場為何?政策對象是誰?對我們又有何影響?.....(詳見全文)
.....(詳見全文)
據媒體報導,李遠哲院長指出:二年前教改會即擬建立一套可同時學習國、英語、母語(台、客語、原住民),同時又可與大陸使用的「漢語拼音」有很多重複性的「通用音標」,如此不僅可用以協助台灣及軟體工業走入國際化,同時有利於小學生學英文,「未來我們的小學生就只要學一種音標即可走天下」。對所有關心教育的人而言,希望「減輕國小學生學習國語、母語、英語不同標音系統之負擔」應該是無庸置疑的。但採用以羅馬字母為標注符號的拼音系統,是否真的可以達到「一種音標走天下」的目的?以下本文將對此提出質疑。 .....(詳見全文)
最近為了「漢語拼音」或「通用拼音」之爭,曾部長斥責聯名主張通用拼音的學者是在「搞革命」,而自認為自己所堅持的是站在「學術」的立場。由於曾部長過去對台灣社會太生疏,對台灣民主運動的歷史太無知,才會認為集體連署發表聲明便是「搞革命」。革命果真這麼好搞,我不要教書,我要搞革命去了。 拼音的問題還不是最嚴重的,我們現在更擔心的是,只知道學術,而毫無台灣意識、毫無政治敏感度的曾部長,下一個動作將是「中國學歷的承認」,台灣的主體性將要面臨更大的威脅,而曾部長卻一點都不在乎。 .....(詳見全文)
為什麼我們要成立「台灣拼音教育網站」---早在17世紀台灣原住民就使用羅馬字母書寫母語,台灣的第一份報紙1885年出版的《Tai-oan Hu-siaN Kau-hoe-po台灣府城教會報》使用台灣羅馬字,並且印行羅馬字的聖經、小說及醫學教科書。「注音符號ㄅㄆㄇ」正式傳入台灣則只有很短的歷史,1949年注音符號隨著國民黨政府播遷來台,中華人民共和國則於1958年廢除注音符號,改用「漢語拼音」,使台灣的羅馬拼音教育受到政府的壓制,並曾經一度沒收教會的羅馬拼音聖經。這項「獨尊注音符號」的政策,導致全台灣人民大都不知道什麼是「羅馬拼音」,台灣是名符其實的「羅馬拼音文盲之島」。1996年「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建議進行拼音教育改革,我們相信台灣將不再是「羅馬拼音文盲之島」。2000年新政府成立之後,我們對於台灣的拼音教育改革,抱予希望。然而從10月7日到30日的一場拼音論戰下來,教育部長宣布:1.母語採用注音符號,2.華語用注音符號教學,拼音主要是給外國人用的,.....(詳見全文)
曾志朗 部長認為採用漢語拼音以外的拼音法,「政府和社會必須付出極大的代價」。而此「極大的代價」,是由於通用拼音法的許多字詞與漢語拼音不同,所以「做資料查詢時會查不到,這就是代價」。曾部長還舉例用通用拼音可能查不到呂副總統出國的消息。在此我們想請曾部長放心。考慮拼音法時,資訊科技之配合度絕對不會是考量的重點。因為現在的資訊科技技術發達,早已超越字字比對的階段。而且每天都還在不斷的更新突破。現在的搜尋引擎,用繁體字查簡體字網站,用簡體字查繁體字網站,都沒有問題。甚至簡體字網站用繁體字顯示,繁體字網站用簡體字顯示 ,也沒有問題。台灣、中國不相通的字詞,如「網路」與「網絡」,「鐵達尼號」與「鐵打泥號」等,一個對照表就轉換過去了。如果簡、繁體字都能解決互通的問題,為什麼拼音法會造成什麼極大的代價呢?外國人真的要查呂副總統的資料,一定是先知道呂副總統的外文譯名,不會先想著「呂秀蓮」三個漢字,然後再想這三個字要怎麼拼。.....(詳見全文)
關於音標爭議,台北馬市長認為漢語音標有助於外國人辨識中文,這是誤導大眾。本人於一九八九至九二年間在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教授中文,對漢語音標有相當接觸。發現漢語音標對英語系統的學生造成巨大的困擾,.....另外支持漢語音標者所言,所有外國圖書館、大學都採用漢語音標,亦是謊言。本人目前所在的華盛頓大學,以及過去的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東亞圖書館,依然採用韋氏音標, .....(詳見全文)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對中文譯音建議以「通用拼音」的意見出爐之後所引起的辯論,再次顯示出台灣政府的混亂,人民的偏激,意見的政治化…。一切都不是台灣之幸!難道台灣的亂象已無可救藥?連這個芝麻小事也必須吵個半天?政府的魄力在哪裡?委員會的任命又有何用?是不是資政、顧問、研究小組、委員會…都只是花瓶而已?首先,反對通用拼音的人好似名正言順的疾呼:不要把語言政策泛政治化,但其實把問題泛政治化的不是他人卻是這些人!何以言之呢?冷靜的分析不難看出傾向統派的人,無不反對通用拼音。他們心裡想的就是,既然中國用的是漢語拼音,我們就該以中國人的用法作為衡量的標準,如此不但可促進政治的統一,而且使兩岸的文化文字認同更趨合一,這不是政治掛帥是什麼?我們是否也該來思索放棄繁體字,改用簡體字了呢? .....(詳見全文)
筆者在美國唸書時經常與國中的同學修同樣的課,不管教授是哪裡來的,只要是沒學過「漢字拼音」的,點名點到「老共」時總會皺起眉頭,不知如何發音,原因是「漢字拼音」有許多與英語發音(Phonics)習慣不一樣的地方如Xiao,幾乎沒有教授知道怎麼發音。而點到台灣學生時,拼音雖然不甚標準,至少還聽得出來教授在叫誰的名字,幸好筆者姓Hsiao頂多被叫成「哈蕭」,不然姓Xiao會被叫成「X藥」。 另一方面,因為中國是強國,所以外國人想學中文大都去中國學「漢字拼音」,這些已經習慣「漢字拼音」的人,如果來台灣看到「通用拼音」,而誤用「漢字拼音」去發音,當然會有些彆扭,但是如果你告訴他那是「通用拼音」,他就會用英語的發音(Phonics)習慣來發音的。 .....
有人認為漢語拼音已成為標準,我們不能去改它。筆者完全贊同此說,就如教育部曾部長所云,「它已經在那裡了,你不去承認它,它還是在那裡」。但問題是我們是否一定要拿來用?共產主義在大陸也有十幾億人在用,聯合國也承認,但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要不要用?簡體字亦是如此,難道我們的街道、路牌、教科書都該改成簡體字,只因為數十億人口使用及聯合國承認?微軟DOS系統也曾被數十億台電腦使用著,但當有更新版本的Window作業系統,請問你還要不要死抱DOS不放。漢語拼音雖已成為標準,但其並非全無缺點,就像DOS或Window作業系統,如果發現缺點,是否該在更新版本時改得更完美些呢?
.....
連日看到「通用拼音」與「漢語拼音」的論戰,一方面欣喜看到國人開始對拼音法的重視,另一方面也憂心一般媒體所呈現的幾項誤解,所以特地將個人過去經驗與大家分享。 三年前參與「台北市客家台語教材」編輯工作時,我才發現我國在拼音上的困境,與其說「亂」不如說台灣人才過多,簡單的拼音系統就有「教會羅馬字」、「威托馬」、「注音一式、二式」、「現代文書法」等五花八門。 .....
.....「通用拼音」最大的優點之一,便是電腦輸入軟體的使用方便。從二○○○年三月起,全世界的網路上,都可下載「自然通用拼音輸入法」,這套輸入法可與中國的「漢語拼音」在同樣的模式下書寫、互換、相容,台灣的中文微軟,目前亦已支援通用拼音輸入法。 .....最後,我們認為,語言不只是「溝通」的工具,語言背後所代表的文化與社會意涵也相當重要。目前,全世界在英語成為「全球化」語言的同時,也重視「多元中心語言現象」。同樣是英語,各地又有差異,也有些許不同的拼寫。例如澳大利亞英語、紐西蘭英語、愛爾蘭英語、英式英語、美式英語等。「通用拼音」的理想之一是讓台灣的華語藉由羅馬拼音而使資訊處理便利、與世界接軌,並提供注音符號以外的另一種選擇,並非要淘汰注音符號。台灣唯有以注音符號配上「通用拼音」、再配上「傳統字」(繁體字)才可能突破目前在國際上逐步被「漢語拼音加上簡體字」封殺的困境。 .....
前言:自從僑委會張富美委員長於七月三十日在南加州中文學校座談會中首次推介「台灣新編羅馬拼音」,也就是所謂的「自然拼音法」後,在海外僑校引起了莫大的迴響,引發了不少議論與關心。以下是僑委會宏觀電子報及網站所做的新聞報導:
http://www.macroviewtimes.net/ocac/newsDetail1.asp?id=1059 (8/28)
http://www.macroviewtimes.net/ocac/newsDetail1.asp?id=1063 (8/28)
到底什麼是「自然拼音」?
它是海外「岌岌可危」的注音教學「殺手」還是「反敗為勝」的「援手」?
.....
....導論及漫談:台灣的雙語路牌羅馬音譯部分最近幾年變得特別亂。有幾派人馬競爭,希望政府會選擇他的方案做為全國的標準。這幾年開會時,大家都在分析哪套音標的構造等等是最好的。漢語拼音方案也不錯,但是每次開會都被排斥,最近才開始被正視。可見問題不是純語言學的,或頂多是一種特殊的社會語言學問題,有別的因素介入。因此我不再從語音學等等方面探討問題,今天我們換從非語言學因素談起。不曉得各位曾經對某一件事情一直覺得有理所當然的對和不對待解決,例如有的時候有某一法律條例,覺得很沒有道理而待廢除。這就是我面對台灣還沒有施行漢語拼音的感覺。 .....
.....有關通用拼音與漢語拼音之爭,因已有相關文章評論,本文不再贅述。本文針對該草案內容及未來實施所可能遭遇到的狀況,進行探討。 一、傳統威妥碼拼音地名保留太多。
.....
從事語音辨識研究的人都防道國語(華語、普通話、Mandarin)總共有(約)四百一十個音節,各位從國語辭典的ㄅㄚ、ㄆㄚ、ㄇㄚ、ㄈㄚ數到一、ㄨ、ㄩ即知,若要比較兩種同以拉丁字母a.b.c 來代表所有國語音節的不同符號系統之相容度,則只要把所有音節逐一列出,比較其間異同即可。 .....
近日報載,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以投票方式通過採用「通用拼音」為中文拼音的方式。本人為此種決策的方式慨嘆不已。 中文拼音方案喧嚷多時,社會付出的成本不可謂不高。此事件若能落幕,必定是社會大眾樂見之事。可是這事是否可以就此落幕,則尚待觀察。 .....
前政府在海外華語文教學政策上,遇到很大的瓶頸,簡言之,就是注音符號幾乎進不了海外主流教育系統。新政府成立後,張委員長富美公開宣布,絕對繼續支持前政府海外僑校的注音符號教學。 其次,從全球來看,整個政策大方向有三種選擇:一、直接用漢語拼音,二、提出與漢語拼音相容的拼音,三、提出與漢語拼音不相容的拼音。第三個選擇不談。因此只剩兩個選擇。 .....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通過中文使用「通用音標」,遭部分人士反對。 其實漢語拼音我們更加反對,理由如下: 一、漢語拼音系統是專門為中國漢語設計的,其音韻與台灣華語不盡然相同。例如「風」在台灣讀fong,在中國讀feng。再說,漢語拼音本身也有系統上不完善之處,例如用q表ㄘ,「錢」寫成qian;si唸ㄙ,xi唸ㄒ,i表示二種韻母,不符科學原則。 二、漢語拼音不符本土語言使用。 .....
九十學年的母語教學,「茫然」或許是大多數第一線的語文工作者及國小教師們的普遍心情,陳癸淼先生在九月廿三日的意見,反映了問題的嚴重,但尚有其他問題,值得我們再深思。
有關鄉土母語的學習,許多人常要求能訂定「標準音」或「標準語」。事實上標準語的訂定,並不宜用政治力強制完成,它需要有一段長期融合的時間,才能「約定俗成」,如台灣閩南語(以下簡稱台語)的「漳泉濫」現象。至於各種語言或方腔的記音定字,則屬工具應用的層次,問題本來可以簡單些,但由於論者各持己見,問題如今也已變得很複雜。綜合當前鄉土語言的審音、定字,各有以下的困境:.....一、標音符號有「注音符號」與「羅馬標音」孰優孰劣的糾葛。.....二、定字方面牽涉到「語源」考證及聲韻流變的問題.....至於是否該再另設陳文所指的「語文委員會」,或重新定位已有的「國語推行委員會」,則是可以討論的空間。此外,用心貢獻了數十年心力的許多學者專家,在這個最需要群策群力的關鍵時刻,也要有「損已成大」的胸懷,放下一己定見,斟酌他人想法,建言討論。.....
.....母語不但是一個族群文化的根,它也是一種感情交流的工具、一個族群的符號、一種表達的利器,更重要的是,它是族群「尊嚴的維護」和「自信心建立」的一帖良藥。外來的統治者處心積慮打壓、禁止、醜化、扭曲我們的母語,其用心何在?相信聰明的台灣人當「不言自明」。回頭看看我們的母語,經過將近一世紀無情的摧殘,有的已經在這塊土地上消失(如:平埔族群),有的也面臨滅絕、式微(如:台灣通用語,有人稱福佬話、台灣客家話、台灣原住民語,以上合稱台語),如果身為台灣人的我們還不知搶救,那麼我們可能會成為「末代台灣人」,有良知、有骨氣的台灣人您願意嗎? .....
明年此時國中國小就要全面實施母語教學了。但是一些必要的、先決的配套措施如不完備,則將來的教學工作必定會碰到瓶頸,而且教學效果也會大打折扣。.....由於母語盛行,在媒體上出現了很多閩南語詞彙。遺憾的,這些詞彙幾乎都是錯的。例如「呷」這個字國語讀ㄒㄧㄚˊ,閩南語讀ㄏㄚ。閩南語「吃」東西的「吃」讀成ㄐㄧㄚ,現在媒體把「好吃」寫成「好呷」、「吃飯」寫成「呷飯」。又閩南語「中意」、「合意」叫「ㄍㄚ意」,媒體把它寫成「呷意」。「甲」國語讀ㄐㄧㄚˇ,呷也跟著讀成ㄐㄧㄚ,「甲」閩南語讀ㄍㄚ,也就把呷讀成ㄍㄚ。如此亂用「形聲字」的結果,「呷」一字就有了ㄒㄧㄚˊㄐㄧㄚ、ㄏㄚㄍㄚ四個音了。.....。「食」閩南語的「讀音」為sik ,而「語音」為ㄐㄧㄚ。好吃應寫成「好食」絕不可寫成「好呷」。此外,如乎「乾」啦、逗「陣」、「鬥」陣、「雞」婆、「鴨」霸、「吐槽」、好「康」、阿「嬤」、「速」配……各詞中「 」內的字通通都錯了。.....
.....政府一直很虛偽地敷衍要實施母語教育,十年來不但沒有進步,而且加速衰亡。再不搶救,台灣各族群的母語很快將在台灣這塊土地消失。.....民視有幾位熱心的工作人員,在二年前就公司的員工為基礎,組織一個台語社要推動台語,曾請我去演講過,後來聽說幾位台語主播不重視,就無疾而終了。.....據我曾到幾個電視台上過節目的觀察,他們平時都不說台語,說華語,上主播台時,才勉強用半生不熟的台語,錯音連篇,又要兼插華語,他們這種華台兼雜硬擠出來的台語,令人不知所云,聽得很痛苦。.....原因出在他們只將台語當做主播的傀僵,習慣做北京語的奴隸,平時不講,當然說不好,更不必談主播者應有的台語語文素養。.....
.....拜讀韓良俊「『一口氣』可當成台語嗎?」(自由廣場,七月十八日),文中談及「從來」之台語發音為「靜到擔」,敢猜是「前到今(今,音擔)」,韓先生建議民視設立「台語研究中心」,本人認為此一中心是否建請文建會來籌設,比較能帶動研究台語之風氣。 .....
.....這些電子媒體(包括廣播)經常使用的台語,仍不乏令人不敢恭維的、明顯的錯誤,而且一再重複,卻似乎無人聞問,成為傳播界的孤兒。 .....筆者想建議民視,何不師習日本NHK做法,在民視內設一「台語研究中心」,廣邀台語專家學者合作研究正確的台語,包括其發音、用字、語法等,並協力蒐羅、保藏台語資料,以帶頭開創組織性的台語研究。.....
【台灣歷史年表】【台灣情】【李友專-皮膚科】【李秉穎-兒科客棧】 【錢大維-榮總兒童醫學網】【台灣癌症防治網】【彰基腫瘤中心】 【醫網珠璣-老醫精選】 |